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是怎樣的一場戰斗,讓統治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走向滅亡,使中華民族走上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呢?這一場起義運動承載了無數人的期望與意志,而在它發生的背后又經歷了哪些曲折呢?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場起義運動——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由于當時為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武昌城內的這場起義又名辛亥首義。
當時發動武昌起義的初衷,是由于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國力不足導致在不管是外交上還是軍事上都一直不如意,割地賠款無數,導致當時國內民眾怨聲載道,群情激憤。
武昌起義
另外在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去世,使得當時的清政府群龍無首,沒有一個能說得上話的,唯一一個有點能力又有些威望的袁世凱還被當時的清政府架空,將他遠遠的打發走了。
袁世凱
當時清政府內為數不多的王權貴族都是“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隔壁的日本又虎視眈眈。在如此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昏庸無能的清政府已經沒有辦法領導當時搖搖欲墜的中國。
清政府
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唯有對急診下重藥,才能將拯救病重的中華民族。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重鑄中華榮光,我輩義不容辭,武昌起義也就應運而生。
在武昌起義發生之前,革命黨與清政府之間的矛盾就已經是層出不窮,期間革命黨人早已在全國各地發動過無數起的武裝反對政府的運動。1911年清政府將全國的的鐵路收歸國有之后,又將鐵路的筑路權和運營權轉手就“送”給了西方列強諸國,此舉引起了國內諸多愛國人士的強烈不滿和反對,其中以四川省愛國人士的反響最為強烈。
經由清政府此舉之后,全國各地的愛國人士紛紛自發組織發起保路運動,此次保路運動又名“鐵路風潮”。
1911年9月7日,清政府下令四川總督趙爾豐鎮壓愛國人士發起的的保路運動,將發起保路運動的幾位領導者以及數百名請愿的人民群眾全部槍決,之后又下令解散在四川省各地的保路組織,企圖將愛國人士的激情鎮壓下去。此舉遭到了各路愛國人士的強烈反抗,直接脫離了清政府的控制,與清政府斷絕來往,并且搗毀清政府在各地設立的通訊設備。榮縣更是直接獨立,成為了全中國第一個擺脫清政府“魔掌”的區縣,榮縣此舉極大地激勵了全國各地人民的反抗情緒,此次的保路運動也成為了之后武昌起義的導火索,促進了武昌起義的開展。
為了鎮壓之前各地愛國人士發起的保路運動,尤其是以四川省的反抗,清政府下令指派位于湖北的新軍前往四川鎮壓保路運動,清政府此舉使得新軍在湖北省的軍力薄弱,這為之后的革命黨軍隊在湖北武昌發起的起義運動提供了獨特的條件。此時各地的愛國人士們一拍即合,決定在湖北武昌發起轟轟烈烈的武昌起義。
1911年9月14日,在同盟會的推動下,位于全國各地的愛國人士終于確定了統一的領導部門,各個機構的愛國人士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反抗清政府的統治。
同盟會
但武昌起義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1911年9月24日,文學社與共進會共同召開會議商討武昌起義具體的行動日期,最終將起義的日期確定在1911年10月6日,并且確定了以蔣翊武為軍事總指揮,
蔣翊武
孫武為戰略參謀長,
孫武
劉公為總理的起義活動領導陣容。
劉公
一群擁有遠大理想的愛國人士正準備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救國運動。
但是此時的清政府因為南湖炮隊事件,加強了湖北當地的巡邏強度,對于當地居民更是嚴加排查。到了1911年的9月28日,由于起義準備工作尚未完成,于是將原定于1911年10月6日的武昌起義活動推遲10天,約定于1911年10月16日由湖南湖北兩省共同發起武裝起義運動。
一場成功且意義重大的起義運動注定是命運多舛的,清政府當時雖然國力不行,在國際的外交上也沒有地位屢屢吃虧,但俗話說破船也有三斤釘。
再加上革命軍這邊也出了點事。1911年10月9日,孫武等人配制起義必備的炸藥時,不小心引起了爆炸。這舉動自然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但是他們在撤退時,將重要的名冊以及起義旗幟等秘密文件全都“留”給了聞訊而來的清軍。
得知全國愛國人士策劃的這場起義活動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時,清政府當然不會坐以待斃,等著你們來推翻我的統治。于是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打壓革命黨的措施,首先是根據秘密名冊逮捕了起義運動的代表人員,之后清政府又致使當時的湖廣總督立即封鎖全城,并且在城內搜捕準備參加起義運動的愛國人士。
清政府此舉極大地打擊了當時革命軍們的熱情,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革命軍領導人隨即決定于1911年10月9日晚12點提前發動武昌起義,奈何當時武昌城內被清政府派出的清兵嚴防死守,提前發動起義的消息傳不出去,導致10月9日當晚的起義運動無法正常發起。革命軍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將消息傳出,最終決定于1911年10月10日晚,以槍聲為信,以此發動武昌起義。
時間來到了1911年10月10日晚,籌備了許久,寄托著無數愛國人士強烈情懷的武昌起義,終于由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的第一槍開始了。至此,武昌起義正式打響。
革命軍首先奪取了楚望臺軍械庫,將軍械庫中的數萬步槍和十萬多發子彈,以及數十門大炮盡數收繳,為之后的起義的完好進行準備了堅實的軍事后盾,提供了足夠的槍支彈藥。城內的起義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城外的革命軍們當然也沒有閑著,知道了城內已經開始起義運動之后,城外各路革命軍舉火為號,與城內的革命軍里應外合,同時趕往楚望臺軍械庫進行匯合。此次起義運動一共集結了三千多名革命軍,其中也犧牲了不少將士,但他們無怨無悔,將自己的生命安全拋之腦后,有的只是家國情懷,和推翻清政府統治的決心。
在1911年10月10日晚十點三十分,已經占領了楚望臺軍械庫,獲得充足彈藥補給的革命軍浩浩蕩蕩地前往武昌城內的總督署和司令部,只要能占領下這兩個地方,那么武昌起義也就宣告著階段性的勝利。
但是革命軍畢竟都是民間的各路愛國人士自發組成的組織,還是缺乏一定的戰斗經驗,而且人數也不多,在面對正規軍時的作戰還是會有一定的壓力,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從來都不是一邊倒的,要打得有來有回,且有著不屈不撓的意志才能彰顯我中華兒女的決心,革命軍最終占領住了武昌城內的中和門與蛇山這兩處炮擊陣地,用了8門火炮對總督署和司令部進行連續不斷地炮擊,打了一個晚上之后,終于在第二天上午成功拿下總督署和司令部,打得當時的湖廣總督棄城逃走,至此,宣告革命軍在此次武昌起義中大獲全勝,革命軍取得了對武昌城的控制權。
此時武昌城內的革命軍可謂是深得民心、一呼百應,得到了全國上下愛國人士的一貫至此,首先是位于保定的同盟成員,將漕河鐵橋炸毀,直接阻斷了清政府南下鎮壓的革命軍起義的唯一道路,此舉為武昌起義之后革命軍的后續行動取得了具有舉足輕重意義的時間。同時,位于漢陽以及漢口的革命軍,一收到武昌起義成功的消息,馬上配合發動起義運動,與1911年10月11日與12日,起義,最終成功解放湖北省內的漢陽與漢口。
至此,本次武昌起義運動也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成功的控制住了武昌、漢陽、漢口這武漢三鎮,成為最先的革命根據地。之后又在此建立了湖北軍政府,并將國號改為中華民國,從此在中國一段時期以內,屬于中華民國的歷史便由此來臨了。
武昌起義帶來的影響十分深遠,在短短的兩個月內,全國各地均相應號召紛紛獨立,共計十五個省份脫離了清政府的掌控。到了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位于南京正式成立,推舉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的第一任臨時大總統,黎元洪為第一任副總統。事實證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中國的時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清政府在中國的權力越來越小,中華民國在群眾的呼聲下地位水漲船高,迫于形勢壓力,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從此清朝滅亡,不可一世的清政府便只存在與歷史書中。中國也從此結束了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從此踏入了民主共和制度。
武昌起義的出現對于我國的影響意義是十分深遠的,武昌起義作為辛亥革命的前奏,是辛亥革命重要的組成部分。使中國推翻了清朝兩百多年以來的統治,也使中國脫離了封建帝制,走上了民主共和的路上。
不僅如此,武昌起義以及辛亥革命在政治思想上面對于中國之后的發展也是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力,在那個時期涌現以及孕育出了一批懷揣著理想與報復的年輕人,是他們的出現推動了中華民族之后的蓬勃發展。武昌起義帶來的結果固然重要,但對于中華民族最深遠的影響,是起到了一個開創性的作用,破除了中國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給許許多多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的新青年一個施展的舞臺,就是因為每個階段都會有一個又一個的普通人舍身取義,才成就了中華民族的長盛不衰。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