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南陽臥龍崗上拜訪在此躬耕的諸葛亮。諸葛亮為了試探劉備雄心抱負,擺起了龍門陣,讓劉關張傻傻苦等不厭其煩。但是最后一次總算得見“人中臥龍”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終見諸葛亮,才有之后的千古奇策《草廬對》。但是說到《草廬對》,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劉備歷盡艱險,三顧茅廬,最后一次才見到諸葛亮,在這個過程當中,劉備難道就什么都沒想過嗎?第一次見不著,也許是天緣巧合;第二次還不讓見,那肯定就是故意的了;到了第三次才見到,劉備到底想了什么呢?諸葛亮他為什么不見自己呢?
劉備是漢景帝劉啟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后,看似木訥,心機很重。像諸葛亮這么一個有才能的人,心里不會不知道劉備其人。但徐庶跟諸葛亮相比,自認只有“螢火之光”;連水鏡先生司馬徵這樣的絕世高人,也推崇他為“臥龍”之才。而諸葛亮自己也時常自比管仲、樂毅。那么諸葛亮這么大的才干,他為什么沒有選擇當時最強大的曹操,是曹操不懂得用人嗎?顯然不是。最可能的解釋就是諸葛亮不認同曹操的價值觀或者政治立場。
諸葛亮又為什么沒有選擇孫權和劉表呢?他自己的哥哥在孫權那兒,他和劉表還是親戚,要說天時地利人和,但諸葛亮依然是“風不刮,樹不搖”,紋絲不動躬耕南陽,結廬而居。劉備經過這么一分析,他就得出這么一個結論,認為劉表和孫權的價值觀、政治立場,跟自己還是有本質區別的。只有一種解釋是最合理,那就是諸葛亮看不上這兩個人物,因為這兩個人并不是那種胸懷天下,有大志向的人。所以劉備見到了諸葛亮以后,只說出了49個字,讓諸葛亮心動了。
這49個字,每一個字可以說都是劉備所深思熟慮的。諸葛亮聽后眼前一亮,這不正是自己心中想要的答案么?如果劉備見到諸葛亮第一眼就跟他說,自己生在這么一個亂世,只想自己茍活性命,或者想做一方土豪,身邊缺一個管賬先生,你覺得諸葛亮會幫他嗎?所以劉備考慮再三才說出了藏在心中那早已蓄謀已久的49個字: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劉備開篇就把自己的政治立場、價值觀說得清清楚楚,高大上。曹操就是個奸賊,我跟他勢不兩立,我心懷漢室,心懷天下,但是“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意思就是說,我以前只是個擺地攤賣草席的,可能根本算不上個人物,但是我是個有志向的人,如果我今后是要做到上市公司,做到世界第三名,大家都有了安全感,生活有了保障,那世間老百姓是不是都得感謝我啊!你諸葛亮,號稱人中之龍,給你低層次的需求是沒有用的,但要是給你最高層次的追求,比如社會認同感,自我價值最大化,也就是說“你跟著我干,是有前途的,必能實現自己的人生才學和抱負”。那諸葛亮肯定會按奈不住軒昂氣宇,拍案而起:就這么地,我跟定你了,出山!
豈不正中劉備禮賢下士之下懷了么?所以你看劉備這個人,用人可謂是無所不能其及,對于人性的把握,對于人的心理分析那是相當的精準!屈屈四十九個字,就能讓人唯你馬首是瞻!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劉備在諸葛亮面前展現出了皇室后裔的偉大抱負,那諸葛亮也會不甘示弱,遂向劉備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劉備聽后大贊,力邀諸葛亮出山相助,于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逢人便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高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