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先舉個例子,有位患者跑步時跌了一跤,雖然他疼得厲害,核磁共振檢查沒有發現問題、回到家他開始服用消炎止疼藥,疼痛非但沒有緩解,反倒越來越嚴重,最后只能用腳后跟走路,于是他換了一家醫院,又進行了一次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嚴重的應力性骨折,腳跖骨
先舉個例子,有位患者跑步時跌了一跤,雖然他疼得厲害,核磁共振檢查沒有發現問題、回到家他開始服用消炎止疼藥,疼痛非但沒有緩解,反倒越來越嚴重,最后只能用腳后跟走路,于是他換了一家醫院,又進行了一次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嚴重的應力性骨折,腳跖骨的細線裂縫,如果再拖下去,骨科手術將無法避免,另外他從醫生那里得知,消炎止痛藥正在阻礙骨骼的愈合。
核磁共振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檢查手段,但任何事物都不是萬能的,了解以下幾點可能會有所幫助。
核磁共振可以查明疼痛原因
核磁共振使用磁場成像,患者躺在里面,計算機將信號轉換成肌腱、韌帶、軟骨和周圍結構的高分辨率3D圖像,從理論上說,醫生可以看到他想看到的一切,尤其對于軟組織損傷,它比X光和CT更加清晰。比如有的人跟腱疼痛。原因可能來自軟組織撕裂或者肌腱病,通過核磁共振不僅能分辨出差異,還能了解損傷的程度。
在骨科診斷中,核磁共振有助于發現應力性骨折,這是一種隨著時間推移形成的細小裂縫,由于裂縫細的像頭發絲,X光很難以發現它,核磁共振能顯示出壓力反應,提示在全面應力性骨折之前的骨腫脹。
然而,檢查結果可能有不同的解釋
相同的一張圖像,不同的人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目前的標準程序是:醫生先提問和檢查,覺得有必要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會開一張單子給患者,單子上寫明檢查的方向,放射科醫生再進行核磁共振檢查,這個程序沒有問題,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百分百,骨科醫生和放射科醫生畢竟是兩個人,放射科醫生更多的從圖像獲得信息,骨科醫生要結合患者的癥狀,病史,整體健康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影像報告結果與患者癥狀不符的情況并不罕見,這個時候,有經驗的醫生不會完全依賴影像報告,他們會對報告做出自己的解讀,從而做出診斷。
核磁共振可能把人帶偏
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骨骼是完全相同的,骨骼隨著年齡增長也在不斷變化,然而核磁共振畢竟是一臺機器,它具有無差別的高敏性,有時候會做出“過激”的判斷。在一項研究中,核磁共振發現20歲人中的37%,80歲人中的96%都存在椎間盤退變,然而這些人幾乎沒有腰痛,退變很可能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把它當做疾病治療,反倒會引起更多問題。
還有一個例子,有些膝蓋下方疼痛的患者進行磁共振檢查,發現小的半月板撕裂,實際上主要原因可能是髕股關節綜合癥或者跑步膝,股四頭肌無力導致膝關節不穩定,髕骨走位不良。如果按照半月板撕裂進行手術治療,不僅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費用和風險,而且疼痛依舊。
總之,不可否認,核磁共振是近代一項杰出的技術,幫助醫生解決了以前許多難以診斷的問題,然而它畢竟是機器,控制機器的是人,解讀圖像的也是人。盡量選擇經驗豐富的醫生,同一張圖像,他會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讀檢查結果,從而做出更準確的診斷。
醫學科普,僅供參考。
何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