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來源:珍貴照片畫冊僅供欣賞,如有涉權,請聯系刪除陸禽在陸地上棲息,體格健壯、翅膀尖為圓形,不適于遠距離飛行,嘴短鈍堅硬,腳強壯有力,以植物葉子、果實、種子為食,多數用樹葉、草、羽毛在地面筑巢。包括:雞形目和鴿形目下的雉[zhì]類、鳩[ji
來源:珍貴照片畫冊
僅供欣賞,如有涉權,請聯系刪除
陸禽
在陸地上棲息,體格健壯、翅膀尖為圓形,不適于遠距離飛行,嘴短鈍堅硬,腳強壯有力,以植物葉子、果實、種子為食,多數用樹葉、草、羽毛在地面筑巢。
包括:雞形目和鴿形目下的雉[zhì]類、鳩[jiū]鴿類等
陸禽類常見的鳥與難讀的字:
鴯鹋[ér miáo]、鵪鶉[ān chún]、斑鳩[jiū]、白鷴[xián]、鷓鴣[zhè gū]、孔雀、紅腹錦雞、鵑鳩、鴿子、沙雞、松雞等,別看斑鳩和鴿雖然善飛翔,但取食主要在地面,因此也被歸于陸禽,而鴕鳥,鴯鹋(ér miáo)這些有的直接歸納在走禽里。
鴿形目中,就介紹一種:原鴿,它是現在家鴿中觀賞鴿、肉鴿、信鴿的老祖宗。
原鴿
原鴿頭、頸、胸和上背等均暗石板灰色,頸、上胸、上背、翕具金屬紫綠色光澤,下背和腰灰白色或淺藍灰色,翅上覆羽亦為淺藍灰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各橫貫以一道不完整的黑斑,飛羽濃褐色。尾上覆羽及尾羽暗灰色,具寬闊的黑色亞端斑。下體石板灰色或淺藍灰色,胸和尾下覆羽較深;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而家雞的老祖宗,是紅原雞,我們也放在前面,先來過一遍。至于松雞、馬雞啥的,我們后面慢慢欣賞。
原雞
原雞是家雞的野生祖先。雄鳥上體具金屬光澤的金黃、橙黃或橙紅色,并具褐色羽干紋。臉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紅色,且大而顯著。雌鳥上體大部黑褐色,上背黃色具黑紋,胸部棕色,往后漸變為棕灰色。這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哦,別當大公雞抓了!哈哈~
陸禽中,最漂亮的,應該就是孔雀了。孔雀屬實際上只有兩種,綠孔雀——瀕危;藍孔雀——無危。
藍孔雀
綠孔雀
而我們還看到的白孔雀,是藍孔雀的白化變種,黑孔雀也是,卻屬于不太成功的變異,所以,反而讓黑孔雀成了孔雀家族中極為珍貴的變異品種,變異率低于1/1000。
估計只有公園才能看到的---白孔雀
白孔雀一般指人工繁育下野生藍孔雀的變異品種,數量稀少,是極為珍貴的觀賞鳥。但經過人工馴養,已經達到了種群自我維持的狀態。
說到最漂亮的是孔雀,第一個不服氣的,就是錦雞,這鳳凰的原型,一身華麗的羽毛,短距離飛躍的時候,確實美輪美奐,我拍過不少,就是不好放太多相同的物種!哈哈
金雞 -- 紅腹錦雞
紅腹錦雞雌鳥
紅腹錦雞雄鳥全長約100厘米,雌鳥約70厘米。雄鳥頭頂具金黃色絲狀羽冠;后頸披肩橙棕色。上體除上背為深綠色外,大都為金黃色,腰羽深紅色。飛羽、尾羽黑褐色,布滿桂黃色點斑。下體通紅,羽緣散離。嘴角和腳黃色。雌鳥上體棕褐,尾淡棕色,下體棕黃,均雜以黑色橫斑。
白腹錦雞
白腹錦雞雄鳥全長約140厘米,雌鳥約60厘米。雄鳥頭頂、背、胸為金屬翠綠色;羽冠紫紅色;后頸披肩羽白色,具黑色羽緣;下背棕色,腰轉朱紅色。飛羽暗褐色。尾羽長,有黑白相間的云狀斑紋。腹部白色。嘴和腳藍灰色。雌鳥上體及尾大部棕褐色,綴滿黑斑。胸部棕色具黑斑。
鷴屬在中國分布有三種:白鷴、藍鷴與黑鷴
白鷴 -- 雄鳥
白鷴 -- 雌鳥
白鷴屬于五品官服的補子圖案。明清時代文官的朝服一律用鳥類來區別等級高低,明代時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到清代則略變為:一品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藍鷴
藍鷴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特有種,僅分布于中國臺灣本島山。
黑鷴
黑鷴的種類不像白鷴那么多(白鷴有多達十六個亞種),但是黑鷴也并非是藍鷴那樣的孤家寡人。在長久繁衍的過程中,黑鷴也分化出了九個不同的亞種。雖然叫黑鷴,其實人家長得根本不黑。黑鷴雄鳥頭頂至后頸以及頸側紫黑色,頭上具長而稍直的羽冠,藍黑色而具紫色光澤;
雉科長尾雉屬常見的:黑長尾雉、白冠長尾雉、銅長尾雉、白頸長尾雉、黑頸長尾雉五種。
黑長尾雉
白冠長尾雉
白頸長尾雉
銅長尾雉
黑頸長尾雉
綠雉是日本的國鳥,綠雉也是雉科中單獨的一支雉屬,僅綠雉與雉雞兩種。
綠雉
雉雞又叫環頸雉、野雞、山雞、七彩山雞
環頸雉 -- 野雞、山雞、七彩山雞
七彩山雞
血雉也在雉科中獨立一屬---血雉屬
血雉
別名血雞、松花雞,血雉的雄鳥大覆羽、尾下覆羽、尾上覆羽、腳、頭側、臘膜為紅色,故稱血雉。其別名甚多,各地皆異。
紅腳雞 --- 血雉的一種
在甘肅,因其胸側和翅上覆羽沾綠,被稱為“綠雞”;因其羽毛形似柳葉,且沾綠,又稱為“柳雞”;因其主要棲于松林和云杉林,食松(杉)葉和種子,又稱為“松雞子”;又因其腳紅色,稱“紅腳雞”者最為普遍。主要分布于中國,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雉科角雉屬中,有紅胸角雉、紅腹角雉、黑頭角雉、黃腹角雉、灰腹角雉幾種。
紅胸角雉
黃腹角雉
紅腹角雉
角雉最主要特點是雄鳥頭上具冠羽,兩眼上方各有一肉質的角狀突,故得名。喉下還有肉裾,在繁殖期里,這些肉角和肉裾,都可膨脹豎展起來,其色艷麗。多分布在我國西藏的喜馬拉雅山脈以至我國東南部的福建省。
雉科馬雞屬有四種,褐馬雞、藍馬雞、白馬雞、藏馬雞。
褐馬雞
褐馬雞是馬雞中最為名貴的種類,古稱“鹖[hé]”。褐馬雞為中國特產鳥類,分布范圍小,據有關資料顯示,褐馬雞僅在我國的山西、陜西、河北、北京4個省市有分布,其中,山西沁源縣是褐馬雞種群主要棲息繁衍地之一。
白馬雞
藍馬雞
藏馬雞
鷓鴣體形似雞而比雞小,羽毛大多黑白相雜,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狀白斑更為顯著。主要有5種:黑鷓鴣、灰鷓鴣、沼澤鷓鴣、花彩鷓鴣、中華鷓鴣
黑鷓鴣是鳥類的一種。雄鳥羽色由黑,棕,栗和白色組成多彩的斑紋,十分醒目
灰鷓鴣
中華鷓鴣
中華鷓鴣臉部有一條寬闊的白帶從眼睛的前面開始一直延伸到耳部,在這條白帶的上面和下面還鑲嵌著濃黑色的邊兒。
沼澤鷓鴣
沼澤鷓鴣很容易區別于一般鷓鴣,最大區別是它有相對長的腿。沼澤鷓鴣,顧名思義,棲息地和其他鷓鴣不同,一般在河流附近和沼澤邊緣的高草和甘蔗地。
四川山鷓鴣
四川山鷓鴣是產于中國西南地區的珍稀特有雉類,分布區域狹窄,僅限于川南小涼山等地
紅腿鷓鴣
紅腿鷓鴣是典型的山珍哦,養殖的很多,因為肉質非常鮮美,其體型中等,喉白,下臉部的黑色條紋過眼部和下喉部,與亮紅色嘴及肉色眼圈形成對照。
石雞
石雞圍繞頭側和黃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環帶。上體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黃色,兩脅各具十余條黑、栗色并列的橫斑。
棕胸竹雞
棕胸竹雞體羽多為深淺不同的棕色,胸頸部有由寬闊栗色條紋形成的寬闊項圍,眉紋白色或皮黃色,緊接其下有一黑紋或栗紋。
灰胸竹雞
灰胸竹雞俗名華南竹鷓鴣、泥滑滑、山菌子、竹鷓鴣、普通竹雞。是中國特有品種。
黑琴雞
黑琴雞雄鳥全身體羽黑色,頭、頸、喉、下背具藍綠色金屬光澤。雌鳥全身體羽黃褐色,具黑褐色斑;頦、喉棕白色;翅上翼鏡不明顯;尾羽叉狀,不向外彎曲。
普通鵪鶉
普通鵪鶉在中國俗稱“羅鶉”,又名“早秋”。由于它們的羽色斑駁,好像補丁很多的舊衣服,所以古人形容衣著襤褸為“鶉衣”,成語中有“鶉衣百結”,“衣若懸鶉”,
珠頸斑鳩
珠頸斑鳩又名鴣雕、鴣鳥、中斑、花斑鳩、花脖斑鳩、珍珠鳩、斑頸鳩、珠頸鴿、斑甲,是中國東部和南部最為常見的野生鴿形目鳥類,俗稱“野鴿子”。
火斑鳩
火斑鳩又稱紅鳩、紅斑鳩、斑甲、紅咖追、火鴣鷦,棲息于亞洲南部熱帶區,為一種小型鳩鴿,常見于平原、草地成群覓食。
山斑鳩 -- 別名:金背斑鳩、麒麟鳩、雉鳩、麒麟斑、花翼
山斑鳩嘴端膨大而具角質;頸和腳均較短,脛全被羽。上體的深色扇貝斑紋體羽羽緣棕色,腰灰,尾羽近黑,尾梢淺灰。下體多偏粉色,腳紅色。起飛時帶有高頻“噗噗”聲。
我拍過的一組光影下綠翅金鳩展翅的照片,獲贊不少,哈哈
綠翅金鳩下體粉紅,頭頂灰色,額白,腰灰,兩翼具亮綠色。雌鳥頭頂無灰色。飛行時背部兩道黑色和白色的橫紋清晰可見。
攀禽
適于攀援的鳥類,因而腳趾發生各種變化,對趾、并趾以及前趾,便于抓住樹枝或者掛在懸崖石壁上。
包括:咬鵑目,鴷(liè)形目,鵑形目,佛法僧目,夜鷹目,雨燕目,鸚形目
咬鵑類都是羽色華麗的鳥類,在自然界、在寂靜的綠色植物叢中有了這些五彩繽紛的動物在裝點,就會顯得格外美麗和有生氣。咬鵑類屬熱帶型鳥,在中國不多,常見的有:紅頭咬鵑、鳳尾綠咬鵑。咬鵑的腳趾與其它鳥類均不相同,1,2趾向后,3,4趾向前,為異趾形。咬鵑是色彩鮮艷的鳥類,通常有閃爍著金屬光澤的鮮艷羽毛。
危地馬拉的國鳥 -- 鳳尾綠咬鵑
咬鵑中最美麗最著名的種類是生活在中美洲山地雨林中的鳳尾綠咬鵑(格查爾鳥),鳳尾綠咬鵑是咬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長著長長的尾羽。在古代瑪雅文化中,鳳尾綠咬鵑被認為是羽蛇神(格查爾神)的化身,享有神圣的地位,現在則被列為危地馬拉的國鳥。
紅頭咬鵑
紅頭咬鵑頭雄性成鳥頭上部及兩側暗赤紅色,部分標本頭上因少紅色而顯出以棕褐色為主;背及兩肩棕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棕栗色。
啄木鳥是鳥綱鴷形目啄木鳥科鳥類的通稱。它是常見的留鳥,全球有啄木鳥217種,中國有29種,在中國分布較廣的主要是綠啄木鳥、大斑啄木鳥、綠擬啄木鳥、大擬啄木鳥、白腹黑啄木鳥、赤胸擬啄木鳥.
綠啄木鳥
綠啄木鳥是所有啄木鳥中最常見、最普通的一類。通體綠色,雄鳥前頭有紅斑
大斑啄木鳥
大斑啄木鳥又名赤?、臭奔得兒木、花奔得兒木、花啄木、白花啄木鳥、啄木冠、叼木冠。
綠擬啄木鳥
綠擬啄木鳥頭、頸及胸淺褐而具淡黃白色條紋;喉幾為淡黃白色;身體余部草綠色。
大擬啄木鳥
大擬啄木鳥背、肩暗綠褐色,其余上體草綠色。頭、頸藍色或藍綠色,羽基暗褐色或黑色。上背和肩暗綠褐色,或綴暗紅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亮草綠色。尾羽羽干黑褐色。
白腹黑啄木鳥
分布在中國四川、云南、福建等地的白腹黑啄木鳥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頭頂具長的紅色羽冠,顎紋亦為紅色,其余頭、頸、胸和上體黑色,腰和腹白色,飛翔時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亦明顯可見。雌鳥頭頂黑色,亦無紅色顎紋。
赤胸擬啄木鳥
赤胸擬啄木鳥主要棲息于低山和山腳平原地帶闊葉林和林緣與農田地區,額和頭須前部朱紅色,其后有一黑色橫帶,眼上和眼下各有一亮黃色塊斑。
鴷形目除了啄木鳥科,還有響蜜鴷科、鵎鵼[tuǒ kōng]科、須鴷科及鹟鴷科。我們每樣摘幾個觀賞一下。
響蜜鴷是非洲很受入歡迎的一種灰色小鳥,比麻雀大點,它是脊椎動物中唯一能以蜂蠟為食的,它的嗉囊中存在許多酵母和其他細菌,能幫助它將蜂蠟分解成為可以吸收的脂肪。
響蜜鴷
巨嘴鳥就是鵎鵼[tuǒ kōng] ,略似犀鳥,喙極大,但重量較輕,邊緣有鋸齒,多具鮮艷彩色花飾。羽色鮮艷,以黑色為主。
巨嘴鳥
知道它這么大一張嘴怎么吃東西嗎?它習慣先用巨大的嘴尖把食物啄住,然后一仰脖子把食物向上拋起,再張開大嘴,準確的接住落下的食物,這樣就能省略食物經過它那碩大鳥喙的艱難過程。
須鴷科又稱擬啄木鳥科。本科鳥體型短而胖,顏色鮮艷,不擅長飛行,是森林猛禽很常獵取的獵物。以果子和昆蟲為主食,會自行啄樹洞為巢,但嘴巴不像啄木鳥般堅硬,只能找枯樹或木質較軟的樹種。
須鴷
須鴷因為擁有良好的保護色,若不鳴叫很難發現它們的身影。常發出單調渾厚的“咯、咯、咯…”叫聲,像極了和尚敲打木魚的聲音,加上頭部參雜紅、黃、藍、綠、黑五色,所以又稱為“森林里的花和尚”。
鹟鴷科鹟鴷體型較小,喙細長而尖直,象鹟一樣在空中捕食飛蟲,羽毛有金屬光澤。
鹟鴷
杜鵑類有幾種鳥,是典型的流氓鳥,從來不自己做窩,專門搶葦鶯、黑卷尾這些鳥的巢穴寄生,孵化后雛鳥將寄主的雛鳥殺死,被寄主喂養至成熟,你看到一只小鳥在喂養一只巨大的鳥時,一定就是這個情況了!
震旦鴉雀喂養杜鵑
杜鵑被大家廣為熟知的,有兩種:四聲杜鵑與大杜鵑,四聲杜鵑連叫四聲一停,叫聲似“割麥割谷”,恰好它在遷飛來到時,正值割麥季節。另一種杜鵑是大杜鵑,連叫兩聲一停,叫聲似“布谷”,故又稱布谷鳥。
四聲杜鵑
大杜鵑 -- 布谷鳥
大杜鵑,是普通杜鵑的亞洲亞種,雄鳥上體純暗灰色;兩翅暗褐,翅緣白而雜以褐斑;尾黑,先端綴白;中央尾羽沿著羽干的兩側有白色細點;頦、喉、上胸及頭和頸等的兩側均淺灰色,下體余部白色,雜以黑褐色橫斑。雌雄外形相似,但雌鳥上體灰色沾褐,胸呈棕色。
佛法僧目的鳥分布廣泛,形態結構多樣,各科特化程度高。成員體型大小不一,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多數種類以昆蟲和小動物為食,有些種類食魚,還有些種類食果實。佛法僧目有9科,中國有5科:翠鳥科、戴勝科、蜂虎科、佛法僧科、犀鳥科。
翠鳥是大家見得多、拍得多的中型水鳥,但它屬于攀禽不屬于涉禽哦。翠鳥科中間,涵蓋了我們常拍的幾個屬:翠鳥屬、翡翠屬、魚狗屬、大魚狗屬等18種。
翠鳥屬又有15種,中國主要有3種:斑頭翠鳥、藍耳翠鳥和普通翠鳥。
三種翠鳥的主要區別是:
普通翠鳥(雄鳥喙全黑,雌鳥下喙橘黃色)
普通翠鳥背部翠綠色,頸側具白色點斑;下體橙棕色,頦白。橘黃色條帶橫貫眼部及耳羽,體小,約15cm。
斑頭翠鳥(雄鳥)
斑頭翠鳥上體主要為黑褐色,渲染藍綠色,耳羽藍色,沒有橘黃色冠眼紋,中等體型,約23cm
藍耳翠鳥(雄鳥)
藍耳翠鳥背部亮藍色,三種翠鳥的雄鳥喙全黑,雌鳥下喙則為橘黃色。
翡翠屬中有常見的藍胸翡翠、白胸翡翠、灰頭翡翠、褐頭翡翠以及藍翡翠等18種。
白胸翡翠
灰頭翡翠
藍翡翠
藍胸翡翠
魚狗屬中有常見的斑魚狗、白腹魚狗、棕腹魚狗。魚狗的懸停很精采哦!
斑魚狗
白腹魚狗
棕腹魚狗
這里要插一句,很多人把冠魚狗和斑魚狗等同起來,其實,冠魚狗屬于大魚狗屬,并不屬于斑魚狗所在的魚狗屬,兩者非常相似,斑魚狗和冠魚狗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冠羽(冠魚狗的更大)和眉紋(冠魚狗沒有白眉紋)的部分了,從這一點就能很好的把它們區分開來。
冠魚狗
戴勝鳥為以色列的國鳥,外形極其獨特,頭頂五彩羽毛,尖長細窄的小嘴,錯落有致的羽紋、機警耿直的稟性,忠貞不渝的習性,使得它自古以來就成為了宗教和傳說中的象征物之一。在中國,戴勝鳥象征著祥和、美滿、快樂。中國古代有許多贊美戴勝鳥的詩。
戴勝鳥
戴勝喙細長而尖,向下彎曲,頭頂有扇狀冠羽,體羽土棕色而有黑白斑,以昆蟲等為食,我國和世界都只有一種,比較常見。戴勝近期被維也納選為國鳥。
蜂虎科的蜂虎嘴細長而尖,稍向下彎,羽色艷麗,號稱中國最美小鳥,主要有:白額蜂虎、赤須夜蜂虎、黑蜂虎、紅胸蜂虎、黑頭蜂虎、栗喉蜂虎、綠喉蜂虎、藍喉蜂虎、藍頭蜂虎
白額蜂虎
赤須夜蜂虎
黑蜂虎
黑頭蜂虎
紅胸蜂虎
藍喉蜂虎
藍頭蜂虎
栗喉蜂虎
綠喉蜂虎
佛法僧目下,還有一個佛法僧科,里面說的,中國主要就是三寶鳥,所謂佛家三寶,指的就是:佛寶、法寶、僧寶
三寶鳥
三寶鳥屬于佛法僧目、佛法僧科,通體藍綠色,頭和翅較暗,呈黑褐色,初級飛羽基部具淡藍色斑,飛翔時甚明顯。
藍喉三寶鳥
藍喉三寶鳥喙黃色,頭部與背部呈亮紅銅色,喉部藍色非常顯眼,頸部與胸部與背部相同呈紅銅色,尾部呈藍色,腿黑色。
犀鳥科犀鳥是一種珍貴而漂亮的大型鳥類,嘴的長度占了身長的1/3到一半,在它的頭上長有一個銅盔狀的突起,叫做盔突 [2] ,就好像犀牛角一樣,因而得名犀鳥。中國的犀鳥大多生活在云南西南部如勐臘縣、金平縣,以及廣西南部,有白喉犀鳥,棕頸犀鳥,冠斑犀鳥,雙角犀鳥、花冠皺盔犀鳥五種,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白喉犀鳥
冠斑犀鳥
雙角犀鳥
棕頸犀鳥
花冠皺盔犀鳥
鸚鵡是羽毛艷麗、聰明、愛叫的鳥,全球有近四百種,卻有不少因為人類行為滅絕了。它典型的攀禽。鸚鵡中體形最大的當屬紫藍金剛鸚鵡,體長可達100厘米,最小的則是藍冠短尾鸚鵡 ,體長僅有12厘米。
紫藍金剛鸚鵡
藍冠短尾鸚鵡
非洲灰鸚鵡
紅脅綠鸚鵡(折衷鸚鵡)紅色為雌,綠色為雄
虎皮鸚鵡
葵花鳳頭鸚鵡
花頭鸚鵡
金剛鸚鵡
亞馬遜鸚鵡(多為綠色)
世界上最長壽的鳥,就是一只鸚鵡,它是一只亞馬遜鸚鵡,名叫詹米,生于英國利物浦1870年12月3日,死于1975年11月5日,享年105歲,是鳥類中的老壽星。
雨燕目均為小型攀禽。雨燕是飛翔速度最快的鳥類,常在空中捕食昆蟲,翼長而腿、腳弱小。雨燕科鳥類的外形接近燕科;翼尖長、足短,著陸后雙翼折迭,翼尖長越尾端。喙短但喙裂較寬,大部分時間在飛翔。號稱沒有腳的鳥,主要有樓燕(北京雨燕)、高山雨燕、黑雨燕、煙囪雨燕、金絲燕、非洲棕雨燕、燕尾雨燕、白喉針尾雨燕、白喉雨燕等。
雨燕
金絲燕被稱為愛情鳥,一雄一雌,對愛情忠貞不渝。每一盞燕窩都是由一對金絲燕在孵育時把唾液一口一口地從嘴里吐出,把點點滴滴的唾液和愛積少成多,凝結起來,經歷28天才能共同精心筑造完成愛巢。
鳳頭雨燕是一種小型的鳥類,體長為21—25厘米,其最顯著特點是頭上具有一個長長的羽冠,閃耀著綠色的光澤,非常美麗,與眾不同。
鳳頭雨燕
蜂鳥科因飛行時兩翅振動發出嗡嗡聲酷似蜜蜂而得名。全部產于美洲,主要生活在熱帶地區,在我國沒有分布。蜂鳥科鳥類以體型極小而聞名,最小的是古巴的吸蜜蜂鳥,全長小于5.08cm,是世界上最小的鳥。該科鳥類翅扇動極快,頻率特高,為50~70次/秒,翼高速震動產生特殊的嗡嗡聲,常在空中懸停,也能向后飛行,這在鳥類中是少見的。
世界上最小的鳥---吸蜜蜂鳥
蜂鳥
蜂鳥
蜂鳥
蜂鳥有355種,因為中國沒有分布,這里就不做具體介紹了!
攀禽全部介紹完畢!—— 認識鳥類,保護鳥類,讓我們的世界更美麗。
涉禽
適應在沼澤和水邊生活,從水底或淤泥中獲得食物。包括:鸻鷸類、鷺類、鸛類、鶴類等
中國國家地理上一篇鸻鷸的科普介紹,很有借鑒意義:
鸻鷸類
1.大杓鷸用超長帶彎兒的嘴,不僅能啄食地表的獵物,必要時還能伸入洞穴捉螃蟹。2.黑尾塍鷸的嘴長而直,能直戳泥沙較深處搜尋獵物。3.紅腳鷸的嘴相對較短,只能獵取較淺層泥沙中的食物。4.紅腹濱鷸常將嘴的尖端插入濕泥沙中,靠感知水波的變動判斷獵物的存在。5.金斑鸻的嘴短而直,取食的深度有限,更多是靠視力搜尋捕捉灘涂表面的獵物。6.金眶鸻的嘴更加短小,通常是在灘涂上跑跑停停,啄食地表的食物。7.翻石鷸的嘴較為粗壯,能用來翻動小石塊,幫助尋找獵物。8.反嘴鷸覓食時,會低頭用長而上彎的嘴左右掃,掃中獵物就捉住吞掉。
鸻鷸類為中等或小型涉禽。種類繁多,身體大多為沙土色,奔跑迅速,翅膀尖,善于飛翔。
其中:鷸類的身體結構,大都符合典型涉禽的“三長”特征—長嘴、長脖子、長腿,讓它們能夠在海灘和淺水區域自如行走,低頭覓食。鸻類“三長”的特征并不明顯,甚至有的指標還相對較短。
鷸科全世界共有29屬77種,中國有14屬38種。常見有反嘴鷸、黑尾塍鷸、勺嘴鷸、小青腳鷸、紅腳鷸、大濱鷸、大杓鷸、長嘴杓鷸、紅腹濱鷸、黑腹濱鷸、白腰濱鷸、流蘇鷸、白腰草鷸、丘鷸、姬鷸、林鷸、磯鷸、翻石鷸、大沙錐、扇尾沙錐等
反嘴鷸
反嘴鷸的嘴為黑色,細長,顯著地向上翹。腳藍灰色,少數個體呈粉紅色或橙色,飛翔時腳遠遠超出尾外。
黑尾塍鷸
黑尾塍鷸的嘴、腳、頸皆較長,是一種細高而鮮艷的鳥類。嘴長而直微向上翹,尖端較鈍、黑色,基部肉色。
勺嘴鷸
勺嘴鷸的嘴黑色,基部寬厚而平扁,尖端擴大成鏟狀。腳黑色。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該物種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因為它的數量極少,正在經歷極度迅速的衰退。作為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目前可繁殖的勺嘴鷸大概有210對到228對,遠少于大熊貓。
小青腳鷸
小青腳鷸是小型涉禽,嘴較粗而微向上翹,尖端黑色,基部淡黃褐色。
紅腳鷸
紅腳鷸上體褐灰,下體白色,胸具褐色縱紋。飛行時腰部白色明顯,嘴長直而尖,基部橙紅色,尖端黑褐色。腳較細長,亮橙紅色,繁殖期變為暗紅色。幼鳥橙黃色。
大濱鷸
大濱鷸系濱鷸中個體最大者。嘴較長而直、黑色,腳暗綠色。
大杓鷸
大杓鷸體型碩大,嘴甚長而下彎;比白腰杓鷸色深而褐色重,下背及尾褐色,下體皮黃。
長嘴杓鷸
長嘴杓鷸嘴形直,有時微向上或向下彎曲;鼻溝長度遠超過上嘴的1/2;雌雄羽色及大小相同,跗骨后側大多具盾狀鱗,前緣亦具盾狀鱗;趾不具瓣蹼。
紅腹濱鷸
紅腹濱鷸嘴較短而直、黑色,腳亦甚短、綠色。體較粗胖。
黑腹濱鷸
黑腹濱鷸只要看它肚子上那一大塊黑斑就可以識別啦!
白腰濱鷸
白腰濱鷸上背具棕色鱗狀紋,頭頂具棕色條紋。下體白色,胸及兩脅具箭頭形粗縱紋。
流蘇鷸
流蘇鷸繁殖期雄鳥的頭和頸有豐富的飾羽,個體間的顏色差異很大。
白腰草鷸
白腰草鷸是一種黑白兩色的內陸水邊鳥類。夏季上體黑褐色具白色斑點。
丘鷸
丘鷸體型肥胖,腿短,嘴長且直。與沙錐相比體型較大,頭頂及頸背具斑紋。起飛時振翅嗖嗖作響。占域飛行緩慢,于樹頂高度起飛時嘴朝下。飛行看似笨重,翅較寬。
姬鷸
姬鷸姬鷸頭頂黑褐色,具金屬光澤和淡色斑點。寬闊的黃色和皮黃色眉紋中央有一黑線,將眉紋分隔成兩端聯結,中部分開的雙眉。
林鷸
林鷸夏季頭和后頸黑褐色、具細的白色縱紋;背、肩黑褐色,具白色或棕黃白色斑點。
磯鷸
磯鷸磯鷸的頭、頸、背、翅覆羽和肩羽橄欖綠褐色具綠灰色光澤。各羽均具細而閃亮的黑褐色羽干紋和端斑,其中尤以翅覆羽、三級飛羽、肩羽、下背和尾上覆羽最為明顯。
翻石鷸
翻石鷸行走時步態有點蹣跚,但奔跑很好,飛行有力而直,通常不高飛。覓食時主要通過嘴翻轉水邊地上或淺水處的海草和小卵石,啄食隱藏在下面的甲殼類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
大沙錐
大沙錐上體絨黑色,雜有棕白色和紅棕色斑紋;下體白色,兩側具黑褐色橫斑。外側尾羽窄而短小,站立時尾遠遠超過翅尖,覓食時常將細長而易彎曲的長嘴插入泥地中搜覓食物。
扇尾沙錐
扇尾沙錐頭頂中央有一棕紅色或淡皮黃色中央冠紋自額基至后枕。兩側各有一條白色或淡黃白色眉紋自嘴基至眼后。
鸻科中國有13種,常見的有灰斑鸻、金斑鸻、金眶鸻、環頸鸻和普通燕鸻。包括麥雞屬的中國的4種:鳳頭麥雞、距翅麥雞、灰頭麥雞和肉垂麥雞,及燕鸻中的領燕鸻、灰燕鸻
水邊的淘氣包---金斑鸻
金斑鸻夏季全身羽毛大都呈黑色,背上有金黃色斑紋。翅膀又尖又長,飛行快速,活動時常不斷地站立和抬頭觀望,行動極為謹慎小心。善于在地上疾走。
灰斑鸻
灰斑鸻嘴峰長度與頭等長,端部稍微隆起。鼻孔線形,位于鼻溝內,鼻溝約等于嘴長的2/3。翅尖形。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
金眶鸻
金眶鸻上體沙褐色,下體白色。有明顯的白色領圈,其下有明顯的黑色領圈,眼后白斑向后延伸至頭頂相連。羽毛的顏色為灰褐色,常隨季節和年齡而變化。
環頸鸻
環頸鸻額前和眉紋白色;頭頂前部具黑色斑,且不與穿眼黑褐紋相連。頭頂后部、枕部至后頸沙棕色或灰褐色。后頸具一條白色領圈。
普通燕鸻
普通燕鸻嘴短,基部較寬,尖端較窄而向下曲。翼尖長。尾黑色,呈叉狀。
鳳頭麥雞
鳳頭麥雞頭上有黑色反曲的長形羽冠。眼先、眼上和眼后灰白色和白色,并混雜有白色斑紋。
距翅麥雞
距翅麥雞翼角具黑色的距。頭頂和枕冠黑色;背沙褐色;飛羽黑色,具大型白色翼斑。
灰頭麥雞
灰頭麥雞頭、頸、胸灰色,下胸具黑色橫帶,其余下體白色,背茶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尾具黑色端斑。嘴黃色,先端黑色,腳較細長,亦為黃色。
肉垂麥雞
肉垂麥雞頭、頸和上胸黑色,眼前面有一鮮紅色肉垂,眼后有一白色寬帶,在黑色頭上極為醒目。
領燕鸻
領燕鸻夏羽眼先黑色或褐色,眼周有一窄的白圈,頦、喉乳黃色,從眼往下有一黑線包圍在喉部的乳黃色外面。
灰燕鸻
灰燕鸻是小型的水邊鳥類,上體為淡灰色,前額和頭頂略微綴有沙色和褐色,眼先和從嘴基到眼睛有一條黑色的線。后頸部為灰褐色或淡灰褐色。腰部和尾上覆羽為白色。
彩鷸
彩鷸是一種小型涉禽,體長25厘米左右。嘴細長,尖端向下彎曲,雄鳥頭具淡黃色中央紋。眼周黃色,并向后延伸成一柄狀帶。背具白色橫斑,兩側具黃色縱帶。
凌波仙子 -- 水雉
水雉是一種羽毛絢麗,姿態優美的鳥類,叫聲像貓,會飛行,還會游泳潛水。因為它生活在水上,體態美如鳳凰,被稱為水鳳凰、凌波仙子。
秧雞里面,大家見多最多的,首先及時黑水雞啦,基本城市水域、濕地里都會有它的身影,然后,花田雞、普通秧雞、白胸苦惡鳥、棕背田雞、董雞、紫水雞、骨頂雞等都屬常見,如果到西藏,還可以見到西藏毛腿沙雞、黑腹沙雞等,不過,就和秧雞沒啥關系了。
黑水雞
黑水雞通體黑褐色,嘴黃色,嘴基與額甲紅色,兩脅具寬闊的白色縱紋,尾下覆羽兩側亦為白色,中間黑色,黑白分明,甚為醒目。
花田雞
花田雞是小型涉禽,是中國最小的田雞。體色較淡,沒有棕背田雞那樣的鮮艷羽毛。上體褐色,包括翅上覆羽、內側飛羽和尾羽在內,整個上體具黑色的條紋和細窄的白色橫斑。
棕背田雞
棕背田雞是一種中等體型并具明顯栗色和近黑色的田雞。
普通秧雞
普通秧雞成鳥兩性相似。額、頭頂至后頸黑褐色,羽緣橄欖褐色;背、肩、腰、尾上覆羽橄欖褐色,綴以黑色縱紋。眉紋灰白色,穿眼紋暗褐色。
白胸苦惡鳥
白胸苦惡鳥是中型涉禽。上體暗石板灰色,兩頰、喉以至胸、腹均為白色,與上體形成黑白分明的對照。下腹和尾下覆羽栗紅色。發情期和繁殖期常徹夜鳴叫,鳴聲似“苦惡、苦惡”,單調重復,清晰嘹亮。
董雞
董雞雄鳥頭頂有像雞冠樣的紅色額甲,其后端突起游離呈尖形,全體灰黑色,下體較淺。雌鳥體較小,額甲不突起,上體灰褐色。發情期鳴聲很像擊鼓,清脆嘹亮,單調低沉,略似“咯-咚”,“咯”音長,“咚”音短,有時數聲連鳴,多在清晨和黃昏時鳴叫。
紫水雞
紫水雞頭頂、后頸灰褐略沾紫色,額甲寬大,后緣平截,呈橙紅色。背至尾上覆羽紫藍色,背部較淺,向后逐漸變深。翅上覆羽和飛羽外翈藍綠色,略沾紫色;飛羽內翈黑褐色,先端綴藍綠色。
骨頂雞
骨頂雞像小野鴨,常在開闊水面上游泳。全體灰黑色,具白色額甲,趾間具瓣蹼。嘴長度適中,高而側扁。頭具額甲,白色,端部鈍圓。
朱鹮有著鳥中“東方寶石”之稱。潔白的羽毛,艷紅的頭冠和黑色的長嘴,加上細長的雙腳,朱鹮歷來被日本皇室視為圣鳥。
東方寶石 --- 朱鹮
全球朱鹮種群數量1981年發現時只有7只,經過多年的保護機構建立、棲息地保護與改善、人工飼養和野化訓練,截止到2020年,擴展到現在的5000余只,其中中國境內4400只,陜西境內4100只,朱鹮受危等級才由極危降為瀕危。
紅鹮
紅鹮即美洲紅鹮,是世界上珍稀、名貴的鳥類,也是最瀕危的鳥類之一,它全身發紅,是世界上顏色最紅的鳥類之一。除了長喙呈灰黑色外,渾身上下包括腿和腳趾都呈鮮紅色。
彩鹮、隱鹮、禿鹮等因為中國并不多見,就不在這里介紹了。
白琵鷺
白琵鷺嘴長而直,上下扁平,前端擴大呈匙狀,黑色,端部黃色;腳亦較長,黑色,脛下部露出。夏羽全身白色,頭后枕部具長的發絲狀羽冠、橙黃色,前額下部具橙黃色頸環,頦和上喉裸露無羽、橙黃色。冬羽和夏羽相似,全身白色,頭后枕部無羽冠,前頸下部亦無橙黃色頸環。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又名小琵鷺、黑面鷺、黑琵鷺、琵琶嘴鷺,俗稱飯匙鳥、黑面勺嘴,臺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
大鴇
大鴇性耐寒、機警,很難靠近,善奔走、不鳴叫,非遷徙時的飛行高度不超過200米。鴇類已獨立為鴇形目,我國僅有3種,除大鴇外,還有小鴇和波斑鴇,均僅分布于新疆。
波斑鴇
小鴇
火烈鳥真正的名字,叫紅鸛。有六種:大紅鸛、小紅鸛、加勒比海紅鸛、智利紅鸛、安第斯紅鸛和秘魯紅鸛,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非洲東部、波斯灣和印度西北部及南美洲。
火烈鳥
小紅鸛是體型最小的火烈鳥。小紅鸛羽毛大部分是粉紅白色。它們與大紅鸛最明顯的分別是喙上有較多的黑色。嘴粉紅而端黑,嘴形似靴,頸甚長,腿長,紅色,兩翼偏紅。亞成鳥淺褐色,嘴灰色。
大火烈鳥
大紅鸛是一種羽色鮮艷,多姿多彩的大火烈鳥,全身的羽毛主要為朱紅色,特別是翅膀基部的羽毛,光澤閃亮,遠遠看去,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火烈鳥因此得名。它的體形長得也很奇特,身體纖細,頭部很小,鐮刀形的嘴,細長彎曲向下,前端為黑色,中間為淡紅色,基部為黃色。黃色的眼睛很小,與其龐大的身軀相比,顯得很不協調。
秘魯紅鸛
秘魯紅鸛比較其他火烈鳥體型較小,只有約1米高。它們主要呈淡粉紅色,在頸部及背部有鮮艷的深紅色斑紋。站立時可以見到它們的雙翼上有一些黑色。
安第斯紅鸛
如果你看到腳的顏色是黃色的,很有可能就是安第斯紅鸛啦!
智利紅鸛
智利紅鸛有粉紅色的羽毛,但是羽毛大多是白色的,帶著淡淡的粉紅色的色調。除了粉紅色的羽毛,它們排列著明亮的深紅色沿著邊緣,具有黑色的初級和次級飛羽。
加勒比海紅鸛
加勒比海紅鸛與大紅鸛相比幾乎沒有什么差別,但羽色更紅,體型較小。
東方白鸛
東方白鸛屬于大型涉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體態優美。長而粗壯的嘴十分堅硬,呈黑色。
黑鸛
黑鸛是白俄羅斯的國鳥,嘴和腳紅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為純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以映出變幻多種顏色。
鹮鸛類有四種,分別為白鹮鸛、白頭鹮鸛、黑鹮鸛、黃嘴鹮鸛。
白頭鹮鸛
白頭鹮鸛又叫彩鸛,羽色美麗,姿態優美,壽命最高可達28年以上。
白鹮鸛
白鹮鸛是一種大型涉禽,體長95-100厘米,嘴長將近25厘米,雄鳥及雌鳥相像,羽毛都是呈白色,面部沒有毛及呈紅色,尾巴及飛羽長而且呈黑色,有綠色光澤,白鹮鸛筑巢大樹上。
黑頭鹮鸛
黑頭鹮鸛是大型涉禽。臉頰黑色,深褐色的頭部赤裸無羽,繁殖期變為紅色。
黃嘴鹮鸛
黃嘴鹮鸛,顧名思義,嘴的黃色最為醒目,在廣州飛鳥樂園,黃嘴鹮鸛的飛行表演,應該是最具有觀賞性的一幕。
鷺科的白鷺其實指的是小白鷺,還有大白鷺與中白鷺,池鷺、草鷺、夜鷺、巖鷺、雪鷺、藍鷺、綠鷺、三色鷺、藍灰鷺、黑鷺、棕頸鷺、牛背鷺、嘯鷺、斑鷺、黃葦鳽、海南鳽、大麻鳽、小葦鳽等。
大白鷺
大白鷺--嘴黃色,趾黑色,繁殖期臉裸露藍綠色,肩背三列蓑狀羽。
中白鷺--嘴黃色先端黑色,趾黑色,繁殖期臉裸露黃色,背和前頸具裝飾羽。
白 鷺--嘴黑色,趾黃色,繁殖期臉裸露淡粉色,頭后兩根辮羽,肩、胸蓑狀羽。
池鷺--雌
池鷺--雄
牛背鷺
草鷺
黑冠夜鷺
巖鷺
綠鷺
三色鷺
三色鷺頭部、頸部、背部和翅膀上覆羽藍灰色。自喉頦處沿脖子有一條粗白線達前胸,側翼和下翼和腹部白色。藍色和白色羽毛的分界線十分清晰
斑鷺
斑鷺頭頂、體型大小與白鷺相似,但頭頂藍黑色,具羽冠;頰至頸部白色,胸前具白色蓑羽,背及下體藍黑色,嘴黃色。
黃尾鶼鳥
黃葦鳽是鷺科葦鳽屬的鳥,雄鳥額、頭頂、枕部和冠鉛黑色,微雜以灰白色縱紋,頭側、后頸和頸側棕黃白色,雌鳥似雄鳥,但頭頂為栗褐色,具黑色縱紋。
海南鳽鳥
海南鳽被列為全世界30種最瀕危鳥類之一。因為極為罕見,海南鳽也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鳥”。海南鳽是夜行性鳥類,白天隱于密林中,夜晚活動,也叫海南夜鳽、海南虎斑鳽、白耳夜鷺等。
大麻鳽
大麻鳽又名大水駱駝、蒲雞、水母雞、大麻鷺
小葦鳽
小葦鳽通常在黃昏和晚上活動,白天多隱蔽在蘆葦叢和其他茂密的植物叢中。常常向上伸直頭頸,長時間的一動不動的站在那里,就象一件標本或一株枯草,如不仔細觀察、很難將它們同四周的蘆葦和樹枝區分開來,只有走到它的跟前,它才“撲”地一聲飛走了。這是它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發展的非常奇妙的模擬環境的本領,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隱藏得非常巧妙,這種現象被稱為“擬態”。
鶴是鶴科鳥類的通稱,是一些美麗而優雅的大型涉禽,鶴科有15種,我國就有九種,即丹頂鶴、灰鶴、蓑羽鶴、白鶴、白枕鶴、白頭鶴、黑頸鶴、赤頸鶴、沙丘鶴。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丹頂鶴,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是灰鶴,個體最大的是赤頸鶴,最小的是蓑羽鶴,最少見的是沙丘鶴。
丹頂鶴
丹頂鶴在我國算是鼎鼎大名,人稱“仙鶴”,通體大多白色,頭頂鮮紅色,喉和頸黑色,耳至頭枕白色,腳黑色,站立時頸、尾部飛羽和腳黑色,頭頂紅色,其余全為白色;飛翔時僅次級和三級飛羽以及頸、腳黑色,其余全白色,特征極明顯,極易識別。
灰鶴
灰鶴是15種鶴類中分布最廣的一種,全身羽毛大都灰色,頭頂裸出皮膚鮮紅色,眼后至頸側有一灰白色縱帶,腳黑色。
蓑羽鶴
蓑羽鶴是鶴類中個體最小者。通體藍灰色,眼先、頭側、喉和前頸黑色,眼后有一白色耳簇羽極為醒目。前頸黑色羽延長,懸垂于胸部。腳黑色,飛翔時翅尖黑色。虹膜紅色或紫紅色,嘴黃綠色,腳和趾黑。
白鶴
白鶴在中國文化中占一席之地,象征吉祥長壽,潔白一身體現白鶴純真之雅,也代表著吉祥如意。白鶴被譽為鳥類“活化石”,全球不到4000只,每年全球98%的白鶴會前往鄱陽湖越冬。為江西省省鳥。
赤頸鶴
赤頸鶴是鶴類中體形較大的,體長為140-152厘米,體重12千克左右。主要的特點是頭、喉部和頸上部裸露無羽,皮膚為粗糙顆粒狀,顏色為鮮紅色,此紅色在繁殖期間更顯。
嚴格來說冠鶴是一個屬,該屬以下有兩種冠鶴分別是黑冠鶴和灰冠鶴,也就是黑殺馬特和灰殺馬特。
黑冠鶴 -- 東非冕鶴
灰冠鶴 -- 東非冕鶴
冠鶴是唯一在樹上搭巢的鶴科鳥類,原始地都是在非洲,屬于很多非洲國家的國鳥。在國內,想要見到,估計只能在一些保護區引進養殖的了,其中,廣州的飛鳥樂園非常多
陳夕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