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寧雯很長一段時間,國產乳業頭上都蒙著一層陰霾,不要說出口國外,就是國內的消費者也避之唯恐不及。不過隨著相關從業者痛定思痛,近幾年國產乳業不論是技術層面,還是市場層面,都開始重回行業的中心。比如最近,Discovery探索頻道發布的紀錄片
文 | 寧雯
很長一段時間,國產乳業頭上都蒙著一層陰霾,不要說出口國外,就是國內的消費者也避之唯恐不及。不過隨著相關從業者痛定思痛,近幾年國產乳業不論是技術層面,還是市場層面,都開始重回行業的中心。
比如最近,Discovery探索頻道發布的紀錄片《探索中國奶粉新高度》,就以君樂寶為樣本,生動地展現了國產奶粉的全產業鏈。該紀錄片發布首日,總觀看人數就突破3000萬人次,在海內外數十家平臺走紅。
圖源:Discovery
作為曾經的小廠,君樂寶能得到Discovery的認可,自然源于其不俗的技術實力,但是隨著國產乳業市場加速內卷,獨立后的君樂寶想要成為比肩蒙牛、伊利的又一極,還有太多問題需要解決。
傍大腿求雙贏
雖然時至今日,君樂寶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低溫酸奶”的代言人,但誕生之初,其不過是個“小作坊”。公開資料顯示,1995年,魏立華投資9萬元創立君樂寶乳業,最初只有“幾間平房、一臺酸奶機、兩臺人力三輪車”。
直到1999年,想要進軍液體奶市場的三鹿發現了君樂寶,并收購后者34%的股份。隨后,君樂寶正式成為三鹿的子公司,以“三鹿君樂寶”的品牌生產酸奶產品。要知道,此時的三鹿奶粉銷量已連續八年全國第一,搭上三鹿快車的君樂寶自然也開啟了騰飛之路。
不過天有不測風云,2008年,三鹿奶粉爆發三聚氰胺事件,作為三鹿集團子公司的君樂寶自然難以幸免。之后,君樂寶極力擺脫和三鹿的聯系,并于2009年三鹿的破產拍賣會上,斥資3390萬回購了相關股份,為自己“贖身”。
三鹿轟然倒塌后,蒙牛、伊利等曾經的二線品牌看到了機會,開始狼奔豕突。2010年,出于拿下華北奶源、液態奶市場,以及和伊利拉開差距的目的,蒙牛斥資4.692億元,拿到了君樂寶51%的股份,成為后者的大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前完全委身于三鹿不同的是,此次君樂寶不再貼牌蒙牛,而是保持相對獨立運營,雙方只在渠道、奶源等方面展開合作。對此,魏立華表示:“財務上該審計審計、該監管監管,一切按規矩來。但在企業經營方面,我們得有主動權。”
既有蒙牛渠道方面的幫助,品牌又能相對獨立,此時的君樂寶可謂春風得意。透過財報數據,我們直接可以感受到君樂寶成長的速度。財報顯示,2009年,君樂寶的營收僅為12.6億元左右,而到了2018年,其營收就達到了130億元,為蒙牛貢獻了僅10%的凈利潤。
不過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蒙牛和君樂寶的合作最終還是走向終結。2019年7月1日,蒙牛以40.11億元的價格,將君樂寶51%的股權出售給了有河北省政府背景的鵬海基金以及君乾管理。
對此,蒙牛在公告中解釋稱:“君樂寶在過去數年間始終保持相對獨立運作,與蒙牛的協同有限。考慮到產品定位不同,此次出售股權符合公司‘持續專注于明星乳制品的發展戰略’”。
縱觀君樂寶的歷史,其從創立至今,其一直不缺伯樂。無論是三鹿、蒙牛還是河北省政府,都能給其君樂寶帶來巨大的產業鏈或是政策資源。這正是君樂寶可以飛速成長的主因。
價格戰來襲
脫離蒙牛后,一方面魏立華憑借40.9%的持股,成為君樂寶第一大股東;另一方面,鵬海基金、君乾管理、石家莊市紅旗乳品廠等石家莊政府背景的紛紛入股君樂寶。這也使得君樂寶不光有了更強的自主決策能力,更有著為區域求發展的底層動力。
畢竟,2019年4月,河北省奶業振興工作領導小組發布的《2019年河北省奶業振興工作方案》,就明確表示“支持君樂寶乳業集團主板上市,拓展融資渠道”。
但市場在不斷變化,隨著Z世代的成長,新消費產品也在不斷地涌現。比如,過去兩年,我們就看到三頓半、元氣森林、鐘薛高等新興產品吊打傳統消費品。
中國乳業也有類似的趨勢。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發布的《2021中國奶商指數報告》數據顯示,以80、90后為主的中青年群體奶商指數得分相對較高,均超過65分,其中,00后的奶商指數過去一年的增速迅猛,增長了3.7分。
對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所長賴建強認為,“(乳企)應著眼于推動飲奶新‘食’尚,推動多元飲食文化的充分融合,推廣符合中國人膳食習慣的飲奶方式。”
一時間,中國乳業風云再起。更不幸的是,君樂寶的酸奶本行,恰恰成為了競爭的風暴眼。
這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酸奶市場空間足夠大。調研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乳制品市場規模約為6000億元,其中酸奶占據25%的市場份額,僅次于奶粉。其次,相較于鮮奶、奶粉等品類需要“冷鏈”等技術,酸奶入局門檻低,容易打造爆款。
以定位都市女性的高端酸奶品牌卡士為例,其在傳統酸奶的基礎上,進行品味升級,向功能化、零食化方面進化。比如在京東平臺, CLASSY.KISS 活菌酸奶發酵乳200ml*6盒售價就高達40元左右,月銷20萬+。
與此同時,君樂寶獨立后,與之沒有資本關系的蒙牛等常溫奶企業也瞄準新消費趨勢,切入酸奶賽道,同樣推出主打功能性、零食性的酸奶產品。比如,京東平臺上售賣的伊利 JoyDay芯趣多 巧克力豆&草莓 220g*3 吸果杯售價30元左右,月銷同樣達到了20萬+。
隨著新舊品牌的持續涌入,酸奶產品琳瑯滿目,促銷走量所導致的價格戰也隨之而來。
2021年11月,國金證券發布的《食品飲料商超渠道草根調研報告》顯示,目前低溫酸奶市場存在較多的促銷活動。其中君樂寶純享、酸牛奶的促銷價在 6-7 折左右,伊利暢輕折扣大約為 5-7.5 折,簡愛酸奶在上海地區促銷力度也達到了 6-7 折。
低價帶“傷”奔跑
面對行業的持續“內卷”,君樂寶當然不能坐以待斃,而是果斷地引入外部資本,試圖在市場覆蓋面和產品品類兩個方面尋求增量空間。
比如,君樂寶看上了曾經讓三鹿折戟沉沙的奶粉業務。對此,魏立華曾表示:“我們怎么把奶粉做好,重建消費者的信心,我覺得這是乳業人的一個天職。”
經過多年探索,君樂寶奶粉確實取得了不俗的銷量。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君樂寶奶粉產銷量達7.5 萬噸。到了2021年,這一數字又達到了10萬噸。兩年時間增長33.3%。
這里有一個不能忽視的行業背景,那就是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正在萎縮。調研數據顯示,2016年-2020年,中國嬰兒配方奶粉年均復合增長率-0.81%,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調研數據顯示,預計2022年,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產量90.15萬噸,較上年下降8.7萬噸。
君樂寶在奶粉市場上風光無兩固然有營銷、品牌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但最關鍵的,想必還是低價。
接受采訪時,魏立華曾表示:“有人建議說魏總,我們這么好的奶粉,最起碼得賣到250元、280元,也有人說膽大一點賣800元。我們提出一個觀點,讓每一個中國孩子都能喝上世界頂級的好奶粉,130元一罐。”
甚至連君樂寶起家的酸奶也是一樣的道理。在天貓平臺分別搜索“君樂寶酸奶”和“蒙牛酸奶”,然后再統一以銷量排序,我們可以發現,君樂寶和蒙牛同級別的高端酸奶簡醇以及純甄,分別位列第一,其中君樂寶簡醇的銷量僅為105萬左右,蒙牛純甄的銷量卻高達936萬左右,并且前者的售價僅有后者的75%。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君樂寶的市場運行邏輯主要是“低價產品觸發市場銷量增長”。雖然從目前來看,憑借低價,君樂寶在奶粉市場風光無量,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由于主打低價策略,其實君樂寶的利潤并不高。
結合君樂寶委身于蒙牛時公布的財報來看,2018年,君樂寶對蒙牛的收入貢獻達到了13.62%,明顯高于9.58%的利潤貢獻。從凈利潤來看,2017年和2018年,君樂寶的凈利率分別為2.5%和 3.2%,甚至不到蒙牛凈利率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君樂寶如此低的利潤,還是建立在消耗蒙牛總資本性支出的30%的基礎上的。
2020年的財務數據顯示,君樂寶總營收為144.68億元,凈利潤卻僅為5.38億元。凈利率對比幾年前依然沒有明顯改觀。
這一方面昭示了君樂寶主打低價的困局,另一方面,其實也解釋了為何蒙牛會把好不容易帶起來的“小弟”賣掉——在出售君樂寶時,蒙牛就提到,未來重點 “集中發展核心業務及拓展擁有高增長和利潤前景的乳制品高端品牌”。
這雖然在短線上可以幫助君樂寶撬動市場,但是將時間線拉長來看,不論是從核心競爭力,還是從產品升級的角度來看,低價產品都不具備持續性。
以手機行業為例,有些品牌其誕生之初就有“價格屠夫”的名號,憑借低價獨步天下,但是隨著智能手機紅利消失,現在國產手機哪家不是在做“高端”呀。
汽車也是一樣的道理。很多自主品牌由于此前一直主打低價的下沉市場,很快就是失守了消費者的選擇信心。
前文也提到,奶粉市場規模正在逐步萎縮,這主要是因為全球人口的增長率,已連續60多年下滑,雖然中國已全面放開了三孩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顯。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的新生兒出生率首次跌破1%,全年新生兒人口數量只有1200萬,市場紅利持續收窄。
由此,我們再來回看君樂寶,就能發現,盡管憑借低價戰略,君樂寶奶粉在過去幾年收獲了不俗的增長率,但是有一個前提我們不能忽視,就是君樂寶此前的增長基數接近零。
而隨著君樂寶市場份額的持續擴大,在市場萎縮的背景下,其一方面很難復現曾經的高增長率,另一方面,資本市場往往更關注凈利潤,如果不趕快扭轉低價產品的問題,那么君樂寶很可能會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屆時,即使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君樂寶也很難復刻蒙牛的奇跡。
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