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951年年初,深夜。香港的一位青年黃作財收到了一封從北京直接傳到香港的絕密批復件。這封批復件翻譯出來僅八個字:“不惜代價,搶救國寶”。這里的國寶,指的就是唐代畫家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五牛圖》。《五牛圖》是現存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也是
1951年年初,深夜。香港的一位青年黃作財收到了一封從北京直接傳到香港的絕密批復件。這封批復件翻譯出來僅八個字:“不惜代價,搶救國寶”。
這里的國寶,指的就是唐代畫家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五牛圖》。《五牛圖》是現存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也是為數不多的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真跡之一。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五牛圖》
相傳當時的唐朝宰相韓滉在出游時,路過田間,看到了一頭耕牛在低頭吃草,幾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笛子,悠然自得。
在遠處又看見幾頭耕牛昂著頭飛奔,另外幾頭時而回頭舐舌,時而俯首尋草。在開闊的田野間,幾名農夫正在駕著耕牛翻土種田。
韓滉看到這里靈感大發,連忙叫來隨從拿來紙筆,速寫出一幅耕牛圖,后又經過連續一個月的反復修改,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五牛圖》誕生了。
《五牛圖》甫一出世,便是極品名畫,《宣和畫譜》曾如此夸贊道:“昔人以謂牛馬目前近習,狀最難似,滉(韓滉)落筆絕人”。
在未來的一千多年中,《五牛圖》伴隨著權力交接朝代更替幾經易手,而收藏這幅名畫真跡的人,個個也都非富即貴。
《五牛圖》的第一個知名收藏者是北宋的宋徽宗。據明朝史料記載,五牛圖在北宋時被收入內府,被當時的書畫天子宋徽宗收藏。宋徽宗很喜歡這幅畫作,在《五牛圖》上多次題詩蓋章。
元滅宋后,《五牛圖》流落民間,被當時的知名書畫家趙孟頫所得。趙孟頫對其愛不釋手,視作珍寶,遂在畫上題跋:神氣磊落,稀世名筆!
明滅元后,收藏家項元汴收藏了《五牛圖》。
到了清朝,《五牛圖》又怎能逃過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之手?乾隆皇帝對《五牛圖》鐘愛的無以復加,不僅自己多次在畫上蓋章題跋,還讓大臣們也在畫上題跋。
清末時,《五牛圖》被收入中南海瀛臺珍藏。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我國,將《五牛圖》劫掠而去,但因為他們不懂得《五牛圖》的價值,以為只是很普通的一幅畫,便將《五牛圖》賤賣了出去。
《五牛圖》從此銷聲匿跡,沒了蹤影。
《五牛圖》自1900年流入海外后,便一直沒有了蹤跡,直到上世紀40年代,被香港匯豐銀行買辦吳衡孫發現并買去。
吳衡孫知道《五牛圖》的彌足珍貴,因此買入后秘密收藏,從不在外人面前提及。奈何吳衡孫在50年代后家道中落,生意破敗,便忍痛將《五牛圖》交給蘇富比拍賣行在香港拍賣,此消息一出,社會輿論一片嘩然!
一位香港的愛國義士聽說這個消息后,躍躍欲試地想要買入,可拍賣價太高,自己一時支付不起。眼看《五牛圖》即將又要被洋人掠奪流入海外,痛心疾首之下,他突然想到,目前也許只有這個人可以拯救傳世名畫《五牛圖》——新中國的總理周恩來。
這位香港的愛國義士積極聯絡周恩來總理試圖挽救《五牛圖》,由此就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周總理指示黃作財“不惜代價,搶救國寶”。
后來,在黃作財、黃作梅(原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社長)二兄弟的運作下,終于以6萬港幣的價格,從蘇富比拍賣行買下《五牛圖》。從此以后,顛沛流離數十載的傳世名畫《五牛圖》回到了祖國和人民的懷抱。
由于畫作歷史久遠并長期流落在外,黃作財、黃作梅二兄弟將《五牛圖》拿到手的時候,這幅我國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已經破損不堪。奈何當時我國的文物修復技術尚未成熟,因此沒能進行及時的文物修復。
直到27年后的1977年,《五牛圖》才經由我國著名裱畫專家孫承枝之手,歷經8個月的時間,修復完畢并裝裱成卷。
文章最后,讓我們由衷的感謝幫助《五牛圖》回國的每一位先輩。沒有他們的努力,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將會缺少一顆璀璨無比的明珠!
關注@老楊說歷史U,每日看歷史!友友們如果有建議或意見的可以在評論區提出來哦[紫薇別走]如果喜歡老楊寫的文章關注點贊收藏三連走起,老楊會持續輸出優質歷史科普文!
丁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