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實習的時候,藥師曾碰到過一位廣州來的患者,說在別的地方抓一個方子,價都劃好了,但只剩一味叫棗皮的藥不知道是什么,于是就沒有抓,到其他藥房、藥店問問。當時我沒有考執業藥師,聽了也一頭霧水,但藥房的老藥師則告訴他,這是山茱萸,我們這有。于
以前在實習的時候,藥師曾碰到過一位廣州來的患者,說在別的地方抓一個方子,價都劃好了,但只剩一味叫棗皮的藥不知道是什么,于是就沒有抓,到其他藥房、藥店問問。
當時我沒有考執業藥師,聽了也一頭霧水,但藥房的老藥師則告訴他,這是山茱萸,我們這有。于是這位患者不僅抓了這一味藥,剩下的藥也在我們這抓的,滿意地離開了。

山茱萸,又稱棗皮
可能有人不理解,為什么中藥不能統一規范名稱?非得寫那么多別稱、簡稱,搞得有時候不知道是什么藥,有時還抓錯了。
其實,首先是因為我們的歷史很長,而且中藥、草藥的種類太多了,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的情況很多,同時中國地廣人多,每個地區一種方言,一種方言一個叫法,太難統一了。
另一方面,很多中藥的命名,就像很多方言一樣,有它獨特的文化意義,理解中藥的正名和別名,就要了解它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它的來源和依據是什么。
但這并不表示規范、統一證明方向就是錯的。統一正名對于藥物的規范化管理,以及減少抓錯、漏抓、吃錯藥的情況還是非常有意義的。
中藥的命名文化,與漢字文化、地域文化、歷史文化以及植物文化等都有很濃厚、深遠的關系。
1、按功效命名
- 決明子、石決明,常寫作二決明。“明”就是明目,眼睛明亮,視力好。決明,就是對明目起關鍵作用。石決明是鮑魚殼,外表像石頭一樣堅硬,所以命名“石”;決明子又叫草決明,因為決明子是草本植物,區別于石決明,故名“草”。
- 防風,有益于防范風邪入侵。
- 肉蓯蓉,是因為植物的莖像肉質一樣,柔軟鮮嫩,且作為補腎陽藥,作用比較和緩,不峻烈,從容不迫的,故名從容,后來加上了草字頭,為蓯蓉。
- 遠志,“志”是指對過去的記憶,遠志是味有助于增強記憶力的藥。
- 續斷,能續筋骨,通血脈。益母草,活血調經,女性經產常用藥,故為“益母”。
- 三七又叫金不換,是因為它常在軍隊里用來療傷止血,作用很大。金不換,不是說它價格高,是形容它價值很高,能救命。
- 威靈仙,“威”是指藥物作用比較峻猛,“靈仙”是指藥物對風濕痹痛或疼痛療效非常顯著。
2、按顏色命名
- 白芷、白術、白芍、白僵蠶,都是因為白色命名。
- 大青葉和青黛因青黑而命名。
- 明礬又稱白礬,因為白色命名。
- 紫草色紫,玄參色黑,赭石紅褐。
- 紅花、丹參、朱砂色紅而得名。茜草的“茜”也是紅色,它的根是紅色的,古代還曾用作大紅色的染料。
3、以原植物或動物生長特點命名
- 金銀花又叫忍冬花,忍冬是因為其葉凌冬不凋謝。
- 半夏,是夏季過半而生。夏枯草,到夏至則枯萎。
- 款冬花又叫冬花,是一種冬天開花的植物。款,有到達的意思。
- 冬蟲夏草,本是菌類,冬天菌絲穿入蟲體內生長,但未破壞蟲體表面,所以外表仍是蟲的樣子,待破壞了幼蟲的內部器官后,第二年夏季,從蟲尸體生出菌類子座,長得像草,故名,但其實是菌類。
- 茵陳蒿,本叫因陳,《本草拾遺》記載,它是“因舊苗而生,故名因陳”,就是說它上一年的地上部分枯萎后,但地下部分還是活的,第二年春天,它在前一年就有的根上再長出幼苗來,所以“因舊苗而生”。
- 桑寄生,寄生桑樹旁而生。僵蠶,是因感染白僵病而死的蠶,死后完全角質化,比較僵硬,故名。
4、以形態特點命名
- 石韋,“韋”是皮革的意思,因為它的葉子具有柔韌性,像加工過的皮革一樣,所以叫石韋。而“葦”字沒有這層意思,所以寫成石葦其實是錯的。
- 虎杖,莖直立而生,粗如杖,且表皮散生紅色或紫紅色斑點,似虎皮紋,故稱虎杖。
- 大黃又叫錦紋,是因為大黃的切面有絲綢一樣的花紋。
- 開頭提到的山茱萸的別稱棗皮,是因為它紅紅的長得像棗類的果皮,而不是因為它和棗有什么關系。
- 牛膝的莖膨大突出,像牛的膝關節,故名牛膝。
- 海金沙是金黃細沙狀,故名,但它其實是蕨類植物的繁殖細胞——孢子,生長葉子的背面。
- 百部,叢生的塊根很多,可以數以百計,部有部屬、隊伍的意思,形容塊根數量像一支部隊。所以寫成白部就是錯的。
5、以氣味命名
- 如甘草味甘,苦參味苦。
- 龍膽草其苦如膽。
- 魚腥草因為有魚腥氣。
- 麝香、木香、丁香、沉香都有特殊香氣。
- 五味子,是因為相傳可以有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不過還是以酸味為主。
- 豨薟草,這個字有點難寫,豨薟讀作西先。豨就是豬,薟是氣味,這種植物有一種像豬身上的臭味。
6、以產地命名
- 廣藿香,是兩廣生產或從兩廣進口的藿香。
- 川牛膝,是四川的牛膝。川芎、川烏、川貝母、川木通都是以四川為主產地。
- 當歸古代以秦州(甘肅岷縣)為優,故也稱秦歸。
- 三七以廣西田州(田林一帶)的為佳,又稱田七。
- 山藥以河南懷慶為佳,又稱懷山。
- 蒼術以江蘇茅山的為好,又稱茅蒼術。
- 烏藥過去認為浙江天臺山的較好,所以稱天臺烏藥,或臺烏。
- 西洋參原產自加拿大,美國,屬于過去的西洋。
7、以入藥部位命名
- 桑樹的不同部位入藥:桑枝、桑葉、桑根白皮、桑椹。
- 蓮的不同部位入藥:蓮子、蓮子心、蓮須、蓮房、荷葉、藕節等。
- 鹿的不同部位入藥:鹿茸、鹿角、鹿心、鹿血、鹿尾等。
- 以種子或種仁入藥:酸棗仁、柏子仁、決明子、青葙子、郁李仁等。(注:并非所有名為“XX子”的中藥都是種子,有的是果實,比如牛蒡子、蔓荊子、鴉膽子等)
- 以花(頭狀花序、花蕾)入藥:菊花、野菊花、玫瑰花、槐花等。
- 以葉入藥:番瀉葉、艾葉、枇杷葉、銀杏葉等。
8、以傳說人物命名
- 使君子,相傳為漢代潘州郭使君多以治療小兒之疾而命名。
- 何首烏,相傳為何氏祖孫三代服用,均高壽且發烏,容顏不老。
- 杜仲,是傳說中一個人的名字,因為他長期服用這種樹的樹皮,最后益壽延年,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9、以炮制方法命名
- 紅參是經過蒸煮過顏色變紅的人參,白參是經糖浸泡后顏色變白的人參。
- 大黃因功效峻猛稱為將軍,它酒燉或酒蒸后為熟大黃或熟軍,酒制稱酒大黃或酒軍,炒焦后稱焦軍。
- 山楂炒后為炒山楂,炒焦后為焦山楂,再炒炒成炭狀,為山楂炭。依次炒焦的程度越來越深,顏色越來越黑,收斂的作用越來越強,活血的作用越來越弱。
- 肉桂中靠近地面的樹皮,壓成平板狀的為板桂;中間比較直的一段,壓成兩邊有點卷曲中間有點凹陷的,叫企邊桂;靠樹枝的樹皮讓它自然卷曲,成筒狀,為即筒桂。
10、以藥材性質命名
- 沉香放入水中會沉底或半浮半沉于水中,故名“沉”。
- 浮小麥是淘洗小麥時不飽滿的、很輕的小麥粒,能浮在水面上,故名。
11、外來藥音譯名
- 訶子又叫訶黎勒,是梵文的音譯。
- 蓽茇是拉丁文piper的音譯。
- 補骨脂又叫破故紙、破布紙,是因為它也是外來藥的音譯,所以譯法不同用字不同。
12、以避諱而更名
- 如延胡索改為玄胡索,避諱宋朝一位皇帝的父親。后為避諱康熙的名字玄燁,又改名元胡索。
- 玄參改為元參,也是避諱康熙。
- 薯蕷改為薯藥、山藥是為了先后避諱唐代皇帝李豫,宋代皇帝趙曙。
13、一些帶有漢語文化的別名
- 拆字法別名:胡椒稱古月,硼砂稱月石,僵蠶拆開蠶字寫作天蟲,芒硝稱作小月,信石稱作人言。
- 借喻、比喻、設謎:虎杖稱作大蟲杖,牛蒡子稱大力子,車前稱作當道,益母草稱坤草,狗脊叫犬片,百部叫穿楊。
#哆咖醫生超能團##健康科普排位賽#
總結
中藥的證明和別名是相對而言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人參以前寫作人蓡,地黃寫作芐,香附過去寫作莎草根。
通曉藥物各類命名原則不僅是為了有趣,學習文化知識,掌握更多的信息。并且,是為了更方便地了解古今文獻,以及各地區對傳統草藥的識別,對我們掌握更多中藥的更多功效、用法和毒性,是大有幫助的。比如開頭的例子,如果不認識藥的別名,一副藥都抓不了,更何談為病人治病救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