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根據Canalys發布的報告,2021年第三季度的全球可穿戴腕帶設備(智能手表、智能手環)出貨量為4782萬臺,同比去年下降了11%。在這個總體增長乏力的市場中,排名第一的蘋果以733萬臺銷量獲得15%份額,排名第二的小米緊隨其后,以721
根據Canalys發布的報告,2021年第三季度的全球可穿戴腕帶設備(智能手表、智能手環)出貨量為4782萬臺,同比去年下降了11%。在這個總體增長乏力的市場中,排名第一的蘋果以733萬臺銷量獲得15%份額,排名第二的小米緊隨其后,以721萬臺銷量同樣獲得15%份額。
值得注意的是,前兩名雖然銷售規模相近但產品單價卻有著數倍差距,小米可穿戴腕帶設備主打產品價格甚至只有蘋果Apple Watch的十分之一不到。很顯然,入門級市場是小米說了算,在撐起行業天花板的高端市場中,蘋果還沒有見到能對其產生威脅的競爭對手。
為何蘋果靠著高端產品就能在可穿戴設備領域長期領先?是什么讓如此規模的用戶心甘情愿為高售價買單?通過此前和iPhone 13一同發布的Apple Watch Series 7智能手表,我們或許可以從中找到一些端倪。
依然精致,依然續航偏短
初代產品就定下的方形表盤、快拆表帶、金屬機身、可旋轉的數碼表冠......所有能構成Apple Watch認知的元素都被這代產品完整繼承下來。從外觀來看,Apple Watch Series 7(以下簡稱S7)幾乎沒有變化,要知道連iPhone都在這幾年間內完成了全面屏和直角立邊的轉變。
S7當然不是沒有一丁點外觀變化,成為了首款用上柔性OLED屏幕的蘋果產品,蓋板玻璃的曲面部分也能顯示畫面。來到1.9英寸的這塊屏幕和更窄的黑邊區域,一同讓整個手表有了更多的精致感,也不會像許多智能手表那樣因為屏占比太小而容易被人們詬病像玩具。
Apple Watch仍舊有著智能手表中最先進的表盤,精致的動態效果和信息展示只能算表象,更重要的是有這思考過用戶實際需要什么的痕跡,這點在根據場景、時間、應用而實時變化的Siri表盤表現得尤為明顯。如果選擇耐克、愛馬仕聯名版本,還能用上幾類品牌獨占表盤。
雷科技購買的是搭配Nike運動表帶的44mm星光色S7,表帶在運動對應的裝飾性、日常佩戴舒適性還有實際透氣功能性上都有考量,密集開洞同時滿足了時尚、排汗和扣住手表的多重需求。美中不足的是,我們這款存在快拆結構扣不緊的問題,第三方表帶反而能很好契合。
許多智能手表開始支持AOD息屏顯示,不過S7還是體驗保持領先:并非粗暴地只有時間常量顯示,而是隱藏秒針和動態效果,盡可能保留當前表盤的信息呈現,喚醒和AOD之間的轉換也是流暢的。S7在運動過程中同樣提供了對應的AOD,看得出來蘋果想要不計代價使表盤常亮。
用慣了已經普及的抬腕喚醒功能之后,我一直在思考Apple Watch在息屏顯示花這么大功夫的意義,就算優化和新屏幕技術加持下常亮不會損失太多續航,它也還是會影響到屏幕整體使用壽命??赡茉谔O果看來,智能手表在全場景下隨時可查看、喚醒,是優先級非常高的需求。
S7的顯示面積更大了,但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樂意在這塊和智能手機比起來依舊十分迷你的屏幕上用手指輸入文字。盡管支持滑動輸入并能預測,一個手指擋住大半畫面的輸入體驗卻還是讓人感到不安,好在大部分時候都能用語音轉文字,識別成功率也不會低得讓人抓狂。
續航和充電在Apple Watch上一直是“老大難”問題。就算我省著點用,S7充滿后也只能將將支持30小時出頭的續航時間,而我在長續航智能手表使用中養成了必定會佩戴著監測睡眠的習慣,這意味著我得在睡醒后立馬充電,才能保證出門在外一天還能有正常使用的機會。
充電規格改進并換用新的USB-C接口充電線后,S7大約能在70分鐘左右充滿,比起Apple Watch此前的兩小時多充滿縮短了大半時間。然而USB-C多口充電器尚未普及,Apple Watch也不支持Qi無線充電,因此手表充電必定和手機充電互相打架,在出差旅游時影響更大。
戴在手上的小號iPhone
完成配對再將S7戴在手上,會發現Apple Watch實際上就是iPhone延伸至手腕上的一部分,抬腕即可進行例如查看通知、響應提醒、確認回復等輕度操作,獲取蘋果生態提供的體驗更方便了。
至今都沒有其他品牌手機和手表的聯系能做到Apple Watch這樣緊密,提供了watchOS版本的第三方應用在手機上安裝后會同時安裝到手表上只是基本操作,手機版應用的登錄信息、使用狀態等都會一并同步到手表端,完全不需要用戶手動設置或者對著手表掃二維碼二次登錄。
這是安卓手表還有被稱作“大號手環”的嵌入式系統手表沒有的體驗,那些產品往往還停留在需獨立安裝手表端應用的階段,與手機端的連接和同步也沒有Apple Watch般的穩定順暢。很多時候會覺得他們是戴在手上的單獨設備,而非能與手機協同工作的外部能力。
微信是最典型的案例,Apple Watch能直接同步獲取iPhone端所有聊天信息,收到通知也能直接進入聊天界面并進行回復。其他智能手表大都是只能收到通知,想回復點內容必須打開手機,就算有兒童手表版微信“曲線救國”,卻也要等待較長的信息拉取,還無法直接發送文字。
使用音樂或者播客應用時,S7可以直接訪問手機上的播放列表,點擊播放并選擇要連接的音頻設備就行,用起來跟在iPhone上的操作沒什么區別,連耳機的降噪模式切換都能一起在播放界面完成。雖說初次連接耳機要多等會,但還是比其他智能手表得單獨跟耳機配對方便太多。
只要抬起手腕,就可以在手表上可以隨時隨地“Hey,Siri”喚醒語音助手,不需要按鍵或者是進入專門的界面,Siri做到了接近全天候的隨時響應。Siri在S7上的音色和反應速度聽起來跟手機端相差無幾,甚至連音量也保持在響亮得足夠聽清的水平,直接使用無需重復學習。
戴上S7后會發現它將iPhone的通知系統全面接管,手機單獨使用時的亮屏、振動、提示音全部轉移到了手表上,手機端則不會重復通知。你可以在手表上查看手機收到的全部通知,做一些像是忽略、屏蔽這樣的簡單操作,不用再點亮手機處理除非是有真正的重要消息。
Apple Watch在安全性方面同樣比普通智能手表有更多考量,收到通知時并不直接在屏幕上顯示內容,而是像現在的iPhone一樣要進行生物識別后,才會從通知來源圖標展開為具體通知。不過識別手段僅限于手表是否是戴在手上并抬腕,相比絕對的安全,蘋果更側重于便捷。
Apple Watch的通知系統不是十全十美,依舊沒有自動滾動顯示通知文字內容的功能??v使S7屏幕已經大到能同時顯示最多11行文字,卻還是會有內容溢出無法一次呈現的情況,旋轉數碼表冠上下劃動界面的體驗很優雅,但在不便于雙手操作的場合,還是符合條件自動顯示更合適。
蘋果對于單手操作有一些嘗試,提供了單手手勢來控制手表的輔助觸控功能,握緊手掌、捏捏手指就能進行對應操作。輔助觸控在S7上不能算特別靈敏,需要一段時間熟練掌握,不過它也的的確確方便了單手使用,也讓特殊群體能享受到智能手表帶來的便利。
正當幾乎所有的智能手表都在耗費心思把更多內部空間讓給電池的時候,蘋果還是執著地給S7安裝了大號X軸線性馬達,占據了整個手表的近三分之一體積。這的確帶來了更好的觸感反饋,適配場景之多、振動之細膩無人能敵,甚至連操作按鍵的手指和佩戴的手腕都有明確劃分。
雖然有如此強大的智能體驗,但S7仍缺乏其他智能手表上已經普及的全局側劃手勢,返回操作嚴重依賴按壓數碼表冠,更像傳統手表卻也更繁瑣。實則是多任務列表的程序塢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智能手表這么一個即用即走的設備,本就不需要多任務切換這么“重”的體驗。
有專業監測,卻不內置專業解析
在對待運動這件事上,Apple Watch還是主流智能手表中態度比較認真的,把更多專業級別的體驗帶到了S7。支持多種運動類型只能算基本功,畢竟同樣支持大量運動的智能手表已經很多了,就算支持健身環這類新型的熱門運動也不過不失,更重要的是數據精度和解讀報告。
總覽式的健身記錄功能讓我可以更全面地確認過去一天的運動和健康狀態,知道自己運動了多久又是如何動起來的,運動中心率變化以及結束后恢復信息也有顯示。只不過想要了解更詳細的內容就得安裝第三方應用來完成,Nike版附帶的應用則是提供了預錄的語音教練指導運動。
Apple Watch帶給我的更多感受是促使人更能接受運動,比如在運動過程中用語音、振動等方式的提醒來糾正動作或者是導航提示方向,不會有太多負擔。蘋果并沒有因為有了智能手表中最優秀的屏幕,就放棄改善圖像之外的綜合體驗,這一點同樣是其他產品還不能及的。
S7和前幾代一樣是實時監測,也就有了“關心”人運動狀態的細致能力,不用擔心忘記記錄或者錯誤記錄,喪失了預期的成就感。當你動起來卻又沒有主動記錄運動數據時,手表會提示是否要開始記錄(連具體的運動項目都能識別出來),忘記停止運動記錄時則會詢問是否終止。
人天生不愛做多余的運動,成就感則是驅使人動起來的重要動力,蘋果很好地抓住了這一點。每天達成預定目標時,健身記錄圓環閉合上的畫面和振動反饋,都能讓我意識到“真的做到了”的價值。此外還會贈送實現各種階段的獎章,這給了我其他產品遠沒有實現的成就感。
你可以分享健身記錄和朋友一同開啟挑戰,看看誰能獲得更高排名。不過,這需要你有朋友而且他們也在使用Apple Watch,否則就得學會鼓起勇氣去加入相應的挑戰社群,和新認識的朋友一起改變自己的運動習慣。
至于在智能手表上和運動同樣重要的健康功能,S7做了相當多的整合,心率、血氧、ECG等主流項目都有涉及。不過這對于中國用戶來說感知不強,鮮有國內醫療服務機構推出充分利用Apple Watch能力的健康服務應用,ECG功能國內正式落地也還有一段路要走。
呼吸功能在S7預裝的watchOS8上更名為正念,這是一個在海外流行的精神放松活動,沒有離開深呼吸來緩解壓力的根本目的。雖然有在其他產品上體驗過類似功能,但S7的60幀動效使得視覺引導放松可以更為沉浸,我也不會因為卡頓而在沉思過程中分神去想別的事情。
我有使用智能手表監測睡眠的習慣,因此也對老Apple Watch用戶不那么在意的睡眠功能有更多關注。剛好能堅持一天有余的續航對睡眠監測并不友好,同時只提供睡眠時間、心率、呼吸記錄,此外就再也沒有更多的數據呈現,更不用提針對監測數據的解讀和提示。
想要有數據分析、歷史跟蹤、助眠音效這類專業的睡眠監測能力?那就得額外購買第三方應用。用一頓飯的價格換來更精細的睡眠監測不算貴,但問題是其他智能手表都已將其作為標配功能提供給用戶,Apple Watch的“粗糙”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扶持生態也不等于依賴生態。
戴上S7一段時間,它會主動提醒進行健康相關的活動,比如坐了一段時間后站起來或者走幾步,又比如一天工作后深呼吸放松一下。細致的音畫效果使得手表帶來了很接近真人輔導的效果,完成后的提示也讓人感受到實現一件事的成就感,愿意重復嘗試養成習慣。
和睡眠監測一樣,健康提醒也在大量同類產品中出現,而且已經做到了和蘋果接近的項目類型的提醒頻次。只不過,那些側重于續航的智能手表很難具備Apple Watch般精致的指導,依靠單薄的畫面和粗糙的振動,很難帶著不那么自律的人產生動一動身體的念頭。
Apple Watch沒能像iPhone面對安卓陣營來勢洶洶那樣依然保持領先,反而是被學走了許多功能層面的創新,還后繼乏力少有顛覆。流暢精細的動效依然是蘋果獨一份,只是在嵌入式芯片綜合性能愈發強大、其他可穿戴設備越發重視動效的趨勢之下,這項優勢可能也會逐漸消融。
變了,卻沒變太多的Apple Watch
即使外觀變化難說驚艷,Apple Watch Series 7還是把蘋果自2014年誕生之日起奠定的產品形態與綜合體驗推到了新高度,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這就是最好的Apple Watch。當然,蘋果本該有充分的理由帶來更大幅度升級,卻并沒有在這一代智能上體現太多。
優點
1、柔性屏+全金屬機身,外觀仍是第一梯隊
2、界面流暢交互精致,用起來毫不拖沓
3、與iPhone深度結合,各項體驗都在手機基礎上精準延伸
不足
1、不支持Qi無線充電,續航時間對外出不算友好
2、交互仍有改進空間,進階功能過分依賴第三方應用
Apple Watch依然是2021年能買到的最好的智能手表,它對可穿戴設備最根本的人體生物體征監測和運動輔助功能有了定義,同時依托蘋果的軟件生態和硬件整合能力,讓手表與手機之間的互聯互通變得可用,變相幫助人們減少了從手機實時獲取信息的依賴。
換個角度來看,要是追求長續航而且只關注功能有沒有,不那么在乎具體能有多精細,便宜得多的“大號手環”和安卓智能手表,會是比2999元起步的Apple Watch Series 7更好的選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也就沒有必要花兩分錢去做一分錢的事(還不一定做得好)。
高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