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漁民,圖片來源于網絡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漁民在水邊居住,自然是靠水吃飯致富。在古往今來的的故事中,不少漁民在江河湖海中打魚的同時,也曾撈出過不少稀奇古怪的物件。這些物件有的是古董文玩,有的是珠寶瓷器,可謂是應有盡有。在上世紀八十
漁民,圖片來源于網絡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漁民在水邊居住,自然是靠水吃飯致富。
在古往今來的的故事中,不少漁民在江河湖海中打魚的同時,也曾撈出過不少稀奇古怪的物件。
這些物件有的是古董文玩,有的是珠寶瓷器,可謂是應有盡有。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重慶便有一漁民,在打魚時從江中撈出一塊“廢鐵”。
但農民不識貨,將“廢鐵”當破爛論斤賣了65元。
他原以為賺大了,豈料專家找到“廢鐵”后,估值至少3億元人民幣。
漁民捕魚運氣不佳 最后一搏撈出鐵塊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四川重慶的嘉臨江邊,生活著一位老漁民,姓陳,被稱為老陳。
老陳一家常年生活在嘉臨江邊,從祖父那輩起便靠行船打漁為生。
到了老陳這輩,行船打魚的手藝自然已經練得爐火純青。
憨厚老實的老陳對生活沒有什么大的愿望,對他來講,每日只要能夠打幾簍大魚,再平安回家,便是最大的幸福了。
然而,好事總是會在不輕易間落入尋常百姓家。
一日,老陳照往常一樣,駕著自己的小船在嘉臨江上捕魚。
他憑借著經驗下了網后卻沒有任何收獲,這是老陳很少遇見的情況。
多年的行船捕魚讓老陳早已熟悉了這片江水,哪個位置深、哪個位置淺、哪個位置有魚、哪個位置魚少,對老陳來講可是清楚得很。
今天的選址是老陳借著江水流向、風向、季節、天氣而判斷的最佳的位置。
如果照往常,即便不是網網都能豐收,也總會有幾條散魚隨著網兜被拽上船來。
而今日,老陳一連撒了幾回網,都沒有打撈上來一條魚。
老陳看看江面,又抬頭看看天,心中琢磨著日子。
思來想去,料定自己的判斷沒錯后,倔強不信邪的老陳決定再下最后一次網。
如果這次再打不上來,就立刻收工回家。
由于生活環境的渲染,漁民們多多少少都有些迷信,他們相信在每一條江河湖海中,都有掌控它們的河神、江神、海神。
因此,逢年過節時,漁民們都要往江河湖海中拋些豬、牛、馬進行祭祀。
雖然建國后,由于政府的反封建迷信的宣傳這些古老的儀式逐漸減少甚至消失。
但是私下里,仍舊有老漁民偷偷祭祀,以求神明保佑平安、滿載而歸。
然而,老陳今日出門時走得匆忙,船上什么祭祀物品都沒有。
要是照往常,他定會往江里扔入早就備下的活雞活鴨,倒入老酒,念念有詞叩拜一番后,換個地方繼續捕魚。
但今天,船里空空如也,老陳也不敢再繼續捕魚。
在老陳看來,這是江神給自己暗示不滿了,那就再下最后一網,如果仍舊空網,那今天就算給自己放個假,明天準備了牲禮再打不遲。
抖、揚、撒,老陳的動作干凈利落一氣呵成。
看著漁網靜靜沉入江底,老陳目光凝聚死死注視著江面,心中卻掐算著時間。
估摸著差不多了,便開始一點點收網。
起初,老陳并沒感到任何異樣,可是越往后收網卻越沉,漁網勒得老陳的手生疼。
老陳心中暗喜:這怕不是一條大魚??!
可是網下卻十分安靜,照以往的經驗,即使魚身被網網住,在起網時,被困住的魚兒也會做最后的掙扎,這是生命的原始本能。
可是今天的網卻出奇安靜,老陳只感覺網中有重物,卻不能確定就是條大魚了。
老陳微微下蹲將重心下壓,憋著氣努力均勻用力。
隨著漁網一點點的上升,老陳感覺到胳膊承受的拉力越來越大,只好向后微蹲,憑借著身力和胳膊的力量拽動漁網。
終于,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后,江下的東西伴隨著“Duang”的一聲,隨漁網一起進入了船中。
老陳喘了幾口粗氣,也顧不得休息,便前往查看。
這一查不要緊,老陳的心頓時拔涼拔涼的,廢了半天勁,撈起來的竟然只是一塊圓柱形廢鐵!
雖然心有不甘,老陳還是守承諾趕緊搖船回家了。
當做廢鐵賤賣文物 專家識寶估值3億
上岸后,老陳拴好了船,找了根麻繩往廢鐵身上一綁。
他找了幾個同村的后生一起,拖著這個鐵柱子便往村中垃圾收購站走去。
一路上叮叮當當、磕磕碰碰,廢鐵在老陳幾個的拖拉下,在村中的土路上犁出一道道深淺不一的溝壑。
到了廢品收購站,老陳和收購站老板合力將廢鐵往秤上一放,這高75厘米的圓柱體廢鐵竟然有90公斤重。
老陳和收購站老板都樂開了花,收購站老板很大方,直接就給了老陳65元錢。
要知道,在上世紀八十年初期,65元錢可是能抵上老陳辛苦捕魚一個月的收入。
原本以為今天空手而歸的老陳突然喜得65元,心中陰霾一掃而空,開心回家了。
村子里的鄉親們,很快便知道了老陳打撈廢鐵賣65元的事。
那個年代,村子里也沒什么娛樂活動,走東家串西家,聊八卦擺龍門陣便是村民們最喜歡的消遣。
故而,不少鄉親都好奇地前往老陳家打聽道喜,老陳也喜滋滋地跟大家講著“廢鐵”由來。
一聽到那廢鐵上有不認識的文字,鄉親中有些有文化的鄉民就覺得,老陳打撈上來的“廢鐵”不一般。
這一傳十十傳百,傳得越來越古怪離奇,很快,就傳到了經常下鄉走訪的文物部門人員的耳朵里。
憑借著直覺,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敏感地判斷出,老陳打撈上來的“刻著文字的圓柱形廢鐵”是件文物。
因此,文物部門工作人員連日趕到了老陳所在的村莊。
他們找了老陳,在老陳的帶領下,見到了廢品收購站的老板。
看到廢鐵的那一剎那,文物部門工作人員便斷定這塊廢鐵不是現在的工業廢鐵。
從它柱身上的銘文來看,這必然是一件古文物。
不過,由于“廢鐵”在嘉陵江中浸泡已久,柱身受到了嚴重的銹蝕,無法正確判斷出該文物的來龍去脈。
需回到辦公室,用專業儀器進行修復、清潔處理后,才能知道這件文物究竟是什么物件上的東西。
文物工作人員向村民們解釋了文物的重要性后,便掏200元錢向廢品收購站的老板買回了“廢鐵”。
經過專業修復和除垢后,文物專家們判斷出:
該圓柱形配有銘文的鐵塊,大約是距今為止2000多年的產物,柱身上的文字為“鳥篆文”,制作工藝與春秋時期的制作工藝吻合。
而“鳥篆”,恰恰是出現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戰國,流行于東周時期的代表性文字。
由于字形蜿蜒細長,猶如飛鳥在天空中翱翔,故而稱之為“鳥篆”。
“鳥篆”主要在南方地區居多,越國便是使用“鳥篆體”最多的國家。
比如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縣(現荊州市荊州區)望山1號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劍身上刻著的八個銘文,便是“鳥篆文”。
隨后,專家們經過根據留存至今的264個不重復的鳥篆文進行比對后,發現柱身上的鳥篆文記載的,是橋的名稱和具體信息之類的內容。
從其形狀為圓柱形來看,專家們不難猜測出,該文物的作用是在當年建橋時用來當橋墩的。
根據這個線索,專家們根據當時事件的比對排查,經過多方論證得出,該文物是漢武帝開發西南時期所遺留下來的物品。
當年漢武帝為了開發西南,首件事便是造橋修路,這塊鐵橋墩應該就是在那個時期在“五尺道”工程擴建中遺留下來的。
因為“五尺道”的循行路線恰好路過嘉陵江,這就與文物在嘉陵江被打撈上不謀而合。
這一發現,令文物專家們欣喜不已。
因為從史料中我們不難知道,我國最早使用鐵建造橋的工藝是在秦朝。
但是古代的冶鐵技術十分落后,能流傳至今的完整鐵器寥寥無幾。
而這塊鐵橋墩卻相對完整,且體積大,被腐蝕程度不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珍藏價值。
專家們初步估計,該橋墩在古文物領域的保守價值已經超過了3億人民幣。
如今,該鐵橋墩被收藏于四川博物館,由于時間悠長,成為了館內的鎮館之寶。
當然,民間發現古文物的事件不止老陳一人。
由古至今,多少文物都是由老百姓無意中發現。
2005年,重慶的一個小伙子便跟老陳一樣,在長江中撈出了一件了不得的文物。
采石小伙撈出長矛 專家鑒定是古文物
2005年,一個重慶小伙子打電話給“重慶時報”,表示他的朋友在長江里撿了個寶貝。
重慶時報記者聞訊,連忙趕往小伙子所在地址。
打撈這個物體的小伙子叫向文高,原先在長江上做采石工作。
采石工作枯燥,工作中唯一的樂趣,就是采石頭的挖斗常常能在長江底打撈上來許多奇奇怪怪的物件。
這次他給記者看的綠色的金屬疙瘩,就是他從采石挖斗里撿出來的。
直覺告訴他這不是一件平常物件,便來到重慶的朋友家想跟朋友研究一下。
豈料朋友一見就表示,這一定是件文物,文物當然是要上交的,于是他便聯系了記者。
向文高手中,那件文物長約成年男子手掌長短,形狀酷似古代冷兵器時代用的長矛尖。
矛尾處有著一個圓錐形的洞,可以插入木棒、鐵棍等。
圓錐兩側還有兩個可以拴掛東西的空心圓孔,像是用來綁長纓的。
向文高表示,他當時在一坨泥沙中看到了一塊很深很深的綠色,就感到好奇,便過去把泥沙挖開撿出來。
洗干凈后,他發現樣子像電影里的古代兵器,看上去也像是銅制品。
由于看到長矛尖端被一層厚厚的綠色銅銹包裹,他就本能拿著長毛尖在石頭上打磨,希望看看里邊的樣。
誰知銅銹很好掉,沒幾下,長矛尖就被自己打磨鋒利了,完全可以當刀子使用。
為了弄清楚該物件是不是文物,記者聯系了重慶市文物考古所。
約定時間后,二人帶著長矛共同前往。
重慶市文物考古所的所長鄒后曦,親自對向文高手中的物品進行了專業鑒定,發現向文高所撿到的長矛,是一件來自于戰國晚期的文物。
該文物學名為“青銅短鉸弓耳矛”,長14.5厘米,是戰國晚期較為常用的一種兵器。
與老陳的鐵橋墩一樣,距今也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
但是由于體積小,且是出土較多、各個博物館基本均有收藏,所以該文物只具備有一定的收藏考古價值。
因為重慶市三峽庫區及周邊,比如忠縣附近,曾是戰國時期巴國與楚國頻繁開戰的地方,地底便有著大量的戰國文物。
向文高所在的采石隊,正好是在忠縣附近的長江中進行采石作業。
而忠縣石寶寨附近有一個回水沱,由于長期被江水沖刷,造成上游不少地方垮塌。
因此,“青銅短鉸弓耳矛”和其他文物順著江水、沉淀到向文高采石的工作地點處,是極有可能的。
重慶市文物考古所的所長鄒后曦告訴向文高,找到類似于文物的物品后,盡量第一時間聯系國家專業人員,不要擅自對其進行處理。
因為向文高的私自打磨,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文物造成了破壞。
不過對于這個大量出土的“青銅短鉸弓耳矛”,鄒后曦所長表示,向文高可以上交給國家,也可以自己收藏。
只不過不要再擅自打磨,最好找一個干燥的盒子妥善保管起來,只要不進行私下交易買賣,自己保存是合法的。
而從老陳和向文高的事件中我們不難感覺到,我國真是處處有寶藏。
由于我國在江河湖海和地下的古文物眾多,保護文物、盡快普及文物知識,則可以更好地避免有價值的文物被再次傷害。
參考文獻:
[華商網 - 重慶時報] IT.SOHU.COM 2005-03-29 17:11 作者: 周婷婷/徐姍姍
馬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