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美國在最近40多年里,用美元構筑的金融體系將整個世界帶入史無前例的金融文明而從全球獲利。——《帝國之弧》2021年,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失效的第50年,也是美元正式裹挾全球經濟的第77年。新冠疫情下,美國財政赤字愈發嚴重。雖然前總統特朗普多次表
美國在最近40多年里,用美元構筑的金融體系將整個世界帶入史無前例的金融文明而從全球獲利。 ——《帝國之弧》
2021年,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失效的第50年,也是美元正式裹挾全球經濟的第77年。
新冠疫情下,美國財政赤字愈發嚴重。
雖然前總統特朗普多次表示“美國經濟正強勢復蘇”,但是世界各國都敏銳地察覺到,大量的財政赤字迫使美國當局瘋狂印刷鈔票已經是既定的事實。而在新冠疫情下,這種做法有將全球拖入經濟大危機的巨大漩渦中的風險。
非常可怕的一點是,美元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儲備貨幣,至今都在全球各地各行各業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沒有人能夠真正說清楚,美元究竟是如何流到全球各地,又是如何綁架全球金融秩序的。
一:罪之源:布雷頓森林體系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軸心國的頹勢已經不可扭轉,此時的勝利者們必須聚集在一起,為戰后的世界重新恢復秩序。
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恢復戰后的金融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波及人數最多的戰爭。戰后,交戰各國化為一片廢墟,尸橫遍野。
以英國為首的歐洲金融秩序已經失效。
而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與戰爭完全隔絕的美國,此時已經通過軍火交易和戰爭掠奪積累了巨大的黃金儲備量,并對戰后能否夠作為世界金融的重心十分關心。
而這一次,作為主要交戰國與戰勝國的美國終于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
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美國與22國共同宣布:布雷頓森林體系生效。
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三十五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所以從此之后美元被稱為美金);成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匯價允許小幅度浮動,短期內保持比較穩定的狀態。成立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兩者分別用于控制匯價和對歐洲戰后的援助。
至此,美元開始向全球市場進行擴張,美國也開啟了志在全球的霸道征途。
二:美國的野心:美元制霸全球
戰后,全球各地都在世界銀行的幫助下積極地開展經濟恢復工作。然而,實際恢復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到了1947年,歐洲經濟依然徘徊在戰前水平以下。農業生產總值是1938年水平的83%,工業生產總值為88%,出口總額則僅為戰前的59%。
時任美國國務卿的五星上將馬歇爾此時預見到,若對歐洲進行直接的經濟援助,即大量的使用美元資助歐洲國家恢復,一方面將使美元更多更快地流向歐洲,使歐洲市場充斥美元,進而依托全球性的貿易與進出口交易推動美元向全球流通,加快倫敦交出金融霸主地位的進程,另一方面也將拉攏歐洲國家,緊鑼密鼓的應對即將到來的“冷戰”。
馬歇爾的計劃獲得了國會幾乎百分百的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歐洲復興計劃應運而生,美元也正式踏上了征服世界的第一步。
1947年7月,正當西歐諸國痛苦地掙扎時,美國宣布將向他們提供幫助;那就是美國所謂的“馬歇爾計劃”。
馬歇爾計劃對歐洲經濟恢復的幫助實在是大得驚人,以致于沒有任何人能夠預見美元入侵對西歐諸國的損害以及美國的真實戰略意圖。
馬歇爾計劃中,美國一共向歐洲國家援助了131.5億美元,其中9成是贈予,1成是貸款。對此,就連一向小心謹慎的斯大林都詢問了是否有可能使蘇聯也加入馬歇爾計劃。要知道,此時丘吉爾的“鐵幕演說”的發表與“杜魯門主義”的誕生已經使歐洲各國與蘇聯的關系極其緊張。
馬歇爾的預言是正確的。
計劃僅僅開展了4年,就成功地使歐洲經濟水平恢復到戰前水平,各國進出口貿易額甚至屢創新高。同時,西歐各國為了繼續獲得美國援助,對美國的指令幾乎完全言聽計從,以搏得美國的青睞。
就這樣,持續了4年的復興計劃完全地劫持了歐洲的財政金融體系,成功地迫使倫敦交出了金融霸主的地位,加速了美元在全歐洲的流通,也抑制了西歐的共產主義事業發展,拉攏了一大批歐洲盟友,更是奠定了美元的貨幣霸主地位。可謂是一石多鳥。
1947年3月,也就是在馬歇爾計劃發動的四個月前,美國時任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言時緊跟丘吉爾步伐,發表一系列反蘇講話,并宣布將在全美和全球抑制蘇聯和共產主義的發展。
“杜魯門主義”誕生。
隨著馬歇爾計劃的開展,美國與西歐各國的關系快速升溫。
1949年,美國聯合加拿大與英法等西歐11國共同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以防備蘇聯對西歐的“滲透”。
自1955年至1968年,美國國民經濟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在同一時間日、法、英的增長速度一度超過美國,但美國依然擁有世界最大的GDP總量。
這一階段被稱為美國的“黃金時代”。
一方面,美國依托對高科技產業進行高額投入促進科技發展,反向帶動經濟提升,另一方面,美國運用凱恩斯主義,適量的由政府對市場進行干預,使市場波動較為平緩,從而極大的維護了市場秩序。
在與蘇聯競爭中,美國提出“星球大戰”理論,大量投資太空產業,帶動了美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興起,引領了新一輪的工業革命。這一時期,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在與蘇聯的競爭中稍處上風。
同時,美元已經進入全球各地的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國際結算都離不開美元。美元正式成為全球首要儲備貨幣,裹挾了全球經濟發展。
三:強大的對手,脆弱的金融規律
全世界的政府首腦都不是傻子,尤其是精明的資本家們。美國的發家致富被他們看在眼里,可是誰也無法改變這一局面。
歷史就像向前滾動的車輪,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生效的車轍被印在土地上的那一刻開始,人類就已經無法改變歷史前進的軌跡了。
由于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元本身作為不具有價值的紙錢,可以無視市場規律而進行大規模的發行。可商品本身是具有價值的。
美國同世界各國的貿易,本質上是將自己印刷的大量毫無價值的紙與各國的具有等量價值的商品進行交換。美國將商品帶回國內,而出口國換得一堆綠紙。這些紙的價值也不受經濟規律影響。
換言之,這些紙值多少錢,完全由美國說了算。美國愛發多少,就發多少。甚至可以說,美國可以源源不斷地擁有與全球商品等價的財富。
世界各國曾經也有過將大量黃金儲備從美國國內轉移的嘗試,但這樣的嘗試不是中途夭折就是被美國中途喊停。
黃金掌握在美國手里,而黃金又與美元掛鉤。就意味著美元將永遠具有價值。
美國的逆天軍事實力也讓任何試圖對美國下手的國家望而卻步,尤其是蘇聯。
此時的蘇聯在經濟領域剛剛經歷了幾次大改革,并且正在把自己改死的路上越改越起勁。
這時的美國看似已經天下無敵了。奈何半路殺出一只黑馬:日本。
準確地來講,是一只大黑馬。因為日本竟然頂著美元壓力,硬生生依靠高新技術和出口貿易將人均GDP超過了美國,并且在日美貿易中占據主動權,GDP暫居世界老二。
暫居,是因為如果不對他嚴加制裁,他早晚會超越美國。到時候,美國信譽下降,將會直接拉低美元的地位和價值。
日本的崛起走的是一條與美國截然不同的道路。
美元的崛起,其核心是與黃金和石油掛鉤。但一旦經濟發展過于迅速,將導致美國的印鈔量一定程度上趕不上需求。如果迅速超額發行,將會使黃金與美元的價值比失衡,進而導致小范圍的經濟危機。
這種程度的經濟危機在黃金時期中一共出現過5次,但體量較小,經過短暫的調整即可恢復。可是長久的超額印刷總有引發海嘯的一天。所以美國為了黃金價值穩定會在一定程度上進行鈔票發行限制。
可是日元不與任何具有價值的實物掛鉤,且日元使用范圍極其有限。
也就是說,日元只要在符合經濟發展規模的情況下,就可以真正地實現大規模發行。尤其是在房地產產業的蓬勃發展下,大量的貨幣需求涌現。日本只需要做到印鈔機開工,就可以創造源源不斷的財富。
在這條路上,日本比美國走的還絕,走的還妙。可惜作為對手的美國,壓根沒有給日本喘氣的機會。
1971年,尼克松政府宣布,布雷頓森林體系失效,美元與黃金解綁。
這只不過是毀滅日本經濟的開始。接下來美國的一整套組合拳的重點是扭轉日美貿易差額,大量促進進出口外貿。同時大量印刷美元,加強美元在全球的地位。不斷的給予日本承諾,給了日本一個美國老大哥相當的人畜無害的假象。
80年代初,在日本政府的積極推動下,日美兩國簽訂《廣場協議》。
這是美國的戰略。也是日本的戰略。兩家都心懷鬼胎,沒有哪邊想過自己會敗給對方。
《廣場協議》的核心在于,美元對日元貶值。以提升日元的國際地位和幣值。
此時的日本,經濟已經繁榮到了令人驚訝的地步。通常日本人打車會揮舞著萬元大鈔,會從口袋里隨便掏出一張鈔票擦汗擦嘴,然后一扔了之。
如果《廣場協議》生效,按照日本政府的計劃,將會意味著數量龐大的日元在一定時間內迅速升值,從而緩解日本制幣壓力。
日本可以名正言順地減少日元發行量,再利用幣值上升的優勢加大工業原材料進口,以更加便宜的價格為其商品生產收集原料,并通過日本國內企業所掌握的高新科技以更少的成本進行生產,再將商品出口,并且依靠價格優勢迅速擠壓他國商品,以實現將日本來之不易的科技優勢轉變為生產力的大飛躍。
在廣場協議之前,1美元可以兌換225日元。廣場協議簽訂后,這個數字正在急速下降。日本企業卯足了勁要通過這個大好機會再賺一筆。
日本人沒有注意到的是,《廣場協議》簽訂后,各國央行為降低風險,正在以極快的速度拋售美元。國際市場和股票市場正在充斥著更多美元。同時,華爾街宣布了新一輪的貨幣匯率調整政策。
1986年1月22日,日本經濟崩潰了。
在毫無預兆的一天,在毫無預兆的時間點,僅僅是股票市場的一點小小的波動,戳破了日本繁榮的泡沫。
東京的房地產業在一夜之間轉為泡沫,股價大量憑空蒸發。每人手中的財富一夜之間以極快的速度貶值。日本的國家調控在這場大危機之中顯得微不足道。與此同時,東京房價已經可以買下三個紐約城。
日本人的如意算盤沒有打錯。他們只是低估了美元在亞洲的影響力,以及過高地估計了自己金融實力。
日本看似巨大的繁榮,實則只是股市泡沫。只是一戳即破的幻影。只不過是依靠巨量發行的日元加上高速發展的房地產業而蓬勃發展的一團泡沫。
一旦日元升值,升值,再升值,將會擠兌日本本國的企業,尤其是不需要進口原料的企業的市場份額。要知道,一個國家的經濟支柱是實體經濟。可是日本人陷入的炒房-貸款-賣地-換美元-炒房的怪圈,實際上是乘著日元升值的東風賺取差價,卻并沒有發展一絲一毫的實體經濟。
日本人輸了。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二次輸給美國,但不是最后一次。
四:一劍封喉,美元怒斬四小龍
在全球化以及美國政策影響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相繼轉型,將經濟發展的重點與核心放在了進出口貿易上。
到了90年代,亞洲四小龍已經發展為亞洲經濟強國。資本主義世界一片欣欣向榮。鮮有人注意到,美元已經比以往更加大規模地滲透到了全球各地。而且正在以一種不可思議的軌跡朝亞洲轉移。
1997年,華爾街突然將大量的美元抽逃亞洲。短暫的繁榮瞬間崩潰。亞洲金融危機爆發。
受益于美元全球化流通的東亞各資本主義國家在美元的全球化進程中受益匪淺。但是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甚至可以說,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幾乎完全由美元組成。
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流失,便會導致本國的貨幣以一種難以置信的速度貶值。這一十年前在日本身上使用過的大殺器,再次回到亞洲,將亞洲各國打回原形。
日本的股市再次崩盤,貨幣再次貶值,失業率一度高達15%。日本好不容易恢復的經濟,再次因為美國的貨幣政策而被破壞。
五:展望未來,世界金融秩序何去何從?
時間回到2021年,此時的日本以已經從廣場協議和經濟危機的泥潭中脫身,但已經無法與曾經的自己相提并論。而美元,依舊在以一種詭異的路線繼續前進。
新冠病毒疫情下,美國擴大美元印刷量的做法只是為了保全自己。沒有人知道,美國下一個目標是誰。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各國的金融秩序至今仍然與美元或多或少沾邊。
沒有人知道世界金融秩序究竟路在何方。但是去美元化,將始終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尤其是在美國逐漸衰落的今天,沒有哪個國家愿意把自己和美國綁在同一根生死線上。
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