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4月10日,經(jīng)過三個星期的維修后,國家博物館重新開放。重新開放的國博,最大亮點是三件著名的青銅重器——后母戊大方鼎、大盂青銅鼎、子龍青銅鼎——同時現(xiàn)身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廳。此前我?guī)状稳?,都未能見到,這次終于大飽眼福、一睹為快。后母戊大方鼎
4月10日,經(jīng)過三個星期的維修后,國家博物館重新開放。
重新開放的國博,最大亮點是三件著名的青銅重器——后母戊大方鼎、大盂青銅鼎、子龍青銅鼎——同時現(xiàn)身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廳。此前我?guī)状稳嘉茨芤姷剑@次終于大飽眼福、一睹為快。
后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大方鼎是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殷王武丁之王后)而作的祭器,是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
后母戊大方鼎,特地帶上觀眾,感受一下它的體量
后母戊大方鼎得名于腹內(nèi)所鑄的“后母戊”三字。此三字曾被釋作“司母戊”,故此鼎曾被稱作“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大方鼎,器型高大厚重,氣勢雄偉。通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鼎腹長方形,上豎兩只直耳,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青銅器。
后母戊大方鼎紋飾華麗。鼎身四面的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其余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云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特色。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
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注意人的表情是愉快的,據(jù)說當時人們相信被老虎吃是一種幸運;后世此紋飾演變成“二龍戲珠”的吉祥圖案);耳側(cè)以魚紋為飾。
四只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
后母戊大方鼎采用陶范鑄造,鼎身和鼎足整體鑄成,其合金成分為:銅84.77%,錫11.44%,鉛2.76%,其他0.9%。鼎耳后鑄,附于鼎的口沿之上,耳內(nèi)側(cè)孔洞是固定鼎耳泥芯的部位。
后母戊大方鼎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后母戊大方鼎于1939年3月被河南安陽武官村的村民盜墓挖出。此時日本人已經(jīng)占領(lǐng)此地,為防止日本人奪走,村民們準備賣給北京的一個文物商,但此商人要求鋸開大鼎運到北京;村民們依照要求開始鋸鼎,但又覺得不合適,遂把大鼎埋藏起來。(但此時一只鼎耳已被弄掉,后來根據(jù)另一只復制補上。)
抗戰(zhàn)勝利后,后母戊大方鼎被再次挖出,由當?shù)卣辖唤o南京的中央博物院。
1948年,大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轟動了整個南京城。
1949年國民黨撤往臺灣時,準備把大鼎運往臺灣。但由于此鼎過于沉重,就被擱置在南京飛機場,后被解放軍發(fā)現(xiàn),轉(zhuǎn)移到南京博物院。
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后母戊大方鼎從南京調(diào)往北京,成為國家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子龍青銅鼎
子龍青銅鼎,據(jù)傳20世紀20年代出土于河南輝縣,因器內(nèi)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而得名,是商代末期文物。
銘文"子龍",二字上下分布。"子"字在上,字體較??;"龍"字在下,字形大,以雙線勾勒,就像一個尾部向右上盤卷、豎立的龍。
子龍鼎通高103厘米,耳高22厘米,腹高43厘米,足高36.5厘米,口徑80厘米。立耳較厚,略微外撇。外側(cè)飾兩周凹弦紋,折沿寬緣,腹部橫向?qū)挻?,微下垂,下有三足支撐?/p>
子龍鼎頸部紋飾,一種是有首無身饕餮紋,角是瓶形;另一種是首身完整饕餮紋,尾部下卷,爪后有長距,以凸起的鼻梁部位為對稱軸線,軀干向兩側(cè)同時展開,形成一首雙身,意在以平面展示立體。
鼎足上端所飾饕餮紋卷角如羊,角尖部內(nèi)卷并高高凸起,與鼻梁部位聳起的扉棱增加了器物的穩(wěn)定。
子龍鼎是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商代青銅圓鼎中形體最大的一件,也是目前所知帶有"龍"字的最早的青銅器,與后母戊大方鼎一方一圓,合稱“商代重器雙璧”。
子龍鼎能現(xiàn)身國家博物館,也頗費一番周折。
20世紀20年代出土后,子龍鼎很快被一個叫"山中株式會社"的日本公司買走,此后一直銷聲匿跡。2004年,日本一位企業(yè)家在大阪舉辦了私人藏品展,子龍鼎在展覽中現(xiàn)身,引起轟動。
2005年,負責承辦國家重點文物征集的專家前往日本,追尋子龍鼎的下落。對方得知我國要追回子龍鼎時,開出了上億元的報價,不得不暫時放棄買回的想法。
幾個月后,子龍鼎竟又現(xiàn)身香港,專家馬上前往香港。經(jīng)過六七次的洽談,買賣成交。
2006年4月,在中央財政設(shè)立的"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jīng)費"的支持下,中國國家文物局將子龍鼎征集回國。
2006年12月,子龍鼎入藏國博,價值4800萬元人民幣。
大盂青銅鼎
大盂青銅鼎是西周康王時期貴族盂所作的祭器,又稱廿三祀盂鼎,屬炊器,1849年出土于陜西郿縣禮村,據(jù)傳當時共有大小兩件,小的已佚失。
大盂鼎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西周最大的一件銘文銅鼎。
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徑77.8厘米,重153.5千克。圓形,立耳,深腹,三柱足。造型雄渾,工藝精湛??谘叵乱恢茱椧憎吟鸭y帶:
三足上飾以獸面紋,并飾以扉棱,下加兩道弦紋:
大盂鼎是西周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品,造型莊嚴、和諧、凝重,紋飾和細部結(jié)構(gòu)嚴謹、洗練,沒有了商代青銅器的面目獰厲,更體現(xiàn)禮制的意蘊。
大盂鼎腹內(nèi)壁刻有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
譯文如下:
九月王在宗周冊命盂。王這樣說:"偉大英明的文王承受了上天佑助的重大使命。到了武王,繼承文王建立了周國。排除了那個奸惡,普遍地保有了四方土地,長久地治理著百姓。辦事的人在舉行飲酒禮的儀式上,沒人敢喝醉,在舉行柴、烝一類的祭祀上也不敢醉酒。所以天帝以慈愛之心給以庇護,大力保佑先王,廣有天下。我聽說殷朝喪失了上天所賜予的大命,是因為殷朝從遠方諸侯到朝廷內(nèi)的大小官員,都經(jīng)常酗酒,所以喪失了天下。你年幼時就繼承了先輩的顯要職位,我曾讓你就讀于我的貴胄小學,你不能背離我,而要輔佐我。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猶如文王一樣任命兩三個執(zhí)政大臣來任命你,你要恭敬地協(xié)調(diào)綱紀,勤勉地早晚入諫,進行祭祀,奔走于王事,敬畏上天的威嚴。"
王說:"命你盂,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
王說:"盂,你要輔助我主管軍隊,勤勉而及時地處理賞罰獄訟案件,從早到晚都應輔佐我治理四方,協(xié)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賞賜給你一卣香酒、頭巾、蔽膝、木底鞋、車、馬;賜給你先祖南公的旗幟,用以巡狩,賜給你邦國的官員四名,人眾自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賜給你異族的王臣十三名,夷眾一千零五十人,要盡量讓這些人在他們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勞動。"
王說:"盂,你要恭謹?shù)貙Υ愕穆毷拢坏眠`抗我的命令。"
盂頌揚王的美德,制作了紀念先祖南公的寶鼎,時在康王在位第二十三年。
銘文大意為,周康王向盂講述文王、武王的立國經(jīng)驗,告誡盂要效法其祖先,忠心輔佐王室,并賞賜盂鬯、命服、車馬、邦司、人鬲、庶人等。
這篇銘文是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重要史料,同時在書法藝術(shù)方面也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相傳此鼎出土后,先后為岐山首富宋金鑒、岐山縣令周庚盛、陜甘總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所有。袁保恒得寶鼎后獻給左宗棠。后左宗棠遭遇牢獄之災,受到朝廷重臣、文物專家潘祖蔭幫助。為感謝潘祖蔭救助之恩,將此鼎獻給潘祖蔭。潘祖蔭將這件寶鼎定名為“大盂鼎”,沿用至今。
抗戰(zhàn)時期,潘家后人將大盂鼎和另一件家傳寶物大克鼎深埋保存,日本人幾次搜尋都沒找到。
新中國成立后,大盂鼎的第八位主人、潘祖蔭的孫媳潘達于將此鼎捐獻給國家。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大盂鼎與大克鼎便陳列在館內(nèi)。1959年,國慶十周年之際,大盂鼎從上海來到北京,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盛世重收藏,寶鼎知重器
青銅器在中華文明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從商周時期,鼎就代表著國家社稷,體現(xiàn)著社會秩序,是先民極為重視的器物。
這三件青銅重器,或因器型巨大,或因制作精美,或因信息豐富,成為存世青銅器中的寶中之寶。
它們歷經(jīng)三千年的歷史滄桑,帶著古人的信息,穿越歷史,來到現(xiàn)代社會,串聯(lián)起中華文明古今綿延之脈絡(luò)。
但在20世紀上半葉,神州板蕩,國運衰微,大批文物被外來侵略者擄走。后母戊大方鼎和大盂鼎,都在愛國志士的拼死保護下才免于被日寇擄走。
而子龍鼎就沒有那么幸運了,被日本人擄走八十多年,政府花費重金購回?!鋵嵾@還算是好的,有些被侵略者擄走的文物,可能再也弄不回來了。
盛世重收藏。今日我們欣賞這些國寶重器,既要為先民的智慧而嘆服,也應當感念那些拼死保護國寶的人們。
金書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wù)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