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老黃是一名普通農民,平常在村里種點小菜,養三五只雞,收入并不算太高。但相比其他村民,老黃還有一口不大不小的魚塘,這給他帶來一份不小的收入。養魚雖然辛苦,但勝在穩定。老黃喂養的草魚全程吃草,沒有投喂飼料,非常搶手。但今年老黃卻顯得“忐忑不安”
老黃是一名普通農民,平常在村里種點小菜,養三五只雞,收入并不算太高。
但相比其他村民,老黃還有一口不大不小的魚塘,這給他帶來一份不小的收入。
養魚雖然辛苦,但勝在穩定。老黃喂養的草魚全程吃草,沒有投喂飼料,非常搶手。
但今年老黃卻顯得“忐忑不安”,原來三個月前,老黃發現有人偷釣草魚,隨后雙方發生了沖突,老黃將釣魚人的魚竿踩斷。
之后便發現,魚塘里投放的草料,原封不動,為了弄清緣由,老黃決定放水一探究竟。
事情果然如老黃擔心的一樣。放水后,魚塘里只剩下幾十條草魚,卻平白多出4條2米多長,“臭名昭著”的鱷雀鱔。
老黃痛心的和我們說到,這四條鱷雀鱔3個月最少吃了3000斤草魚,按收購價12元一斤算,損失將近四萬元。
無獨有偶,2020年重慶的一個魚塘也發生了類似事件,該塘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潛入了數條鱷雀鱔,并且塘主一直未發覺異樣。
最后還是在垂釣的時候意外釣起一條,集中打撈捕獲一條。據塘主訴說,這兩條外來之物已吃光數萬元的魚苗。
那么問題來了,鱷雀鱔是什么物種?為何會出現在封閉的魚塘的?又為何能在短短數月就能吃掉幾千斤魚?
鱷雀鱔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魚類,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一億多年了。主要分布在美國東南部的河流和海灣。
1951年,比爾·弗爾瓦德在德克薩斯州釣獲一條279磅的鱷雀鱔,約等于252斤,打破了世界紀錄。
鱷雀鱔是肉食動物,破壞能力極強,放在天然水域會對當地的生態系統帶來滅頂之災。
更離譜的是,它的魚鱗為骨質魚鱗,也就是超硬琺瑯質魚鱗。
有人形容宰殺鱷雀鱔的工具,需要用斧頭或者砍骨刀才能成功。所以,在水中它的天敵并不多。
為何它會出現在封閉的魚塘中呢?
網友道出真相:故意放的,目的就是要吃光你的魚。
之所以偷偷投放這種“土匪強盜”,很可能就是因為和塘主發生了激烈矛盾,從而報復塘主。
為何鱷雀鱔在短短幾個月能吃掉3000多斤魚?
前面說了,鱷雀鱔在水中幾乎沒有天敵。在氣溫合適的情況下,一條成年鱷雀鱔一天就能吃掉50-60斤的食物。
1970年美國為了凈化水質,引進了亞洲鯉魚,因繁殖能力特強,在美國泛濫成災。為此老美上演“人魚大戰”60余年,但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為了限制亞洲鯉魚的泛濫,不堪其擾的美國人終于想到一個惡人自有惡人磨的辦法:那就是放出北美巨型鱷雀鱔。
要知道,幾十年前,由于鱷雀鱔喜歡攻擊垂釣者被大面積捕殺,數量大減。如今為了限制亞洲鯉魚,又被列為保護動物。可想而知,鱷雀鱔的魔法傷害有多大!
其實,鱷雀鱔在我國也上過不少的新聞。2020年2月,《南方都市報》就報道過:
曾現身廣州白云湖的殺手—“鱷雀鱔”,經專業團隊連續奮戰4天,將其捕獲。
捕魚行動由專業捕撈隊捕撈,廣州千江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專業隊伍進駐白云湖西湖。
并對約600畝水域進行分隔,隔成2個區域,合計使用圍網約1600米,配備具有拋網的機動船只,巡查鱷雀鱔的蹤跡伺機實施抓捕。
當天工作人員已捕獲一條長0 .9米的小型鱷雀鱔。
4天后,捕撈隊伍中再次傳來好消息,經過4天的不懈努力,曾經現身的“正主”終于被拉網捕獲,發現時還是活蹦亂跳的,是一條與眾不同的“彎腰弓背”鱷雀鱔,體長約1.2米。
鱷雀鱔雖然是食肉動物,但它的肉質非常粗糙,并且它的卵和內臟是有劇毒的,因此目前基本沒有將它納入食譜。
鱷雀鱔是國家明令禁止放生的外來物種,也是和“食人鯧”齊名的十大兇猛淡水魚之一。
它在我國幾乎沒有天敵,不管是為了報復還是放生,這種行為都是不可取。因為這類兇猛的外來物種一旦逃竄到江河湖泊中,就會和本土魚類爭奪生存空間。
在沒有天敵的環境中,它能安逸生存,無節制的繁殖,造成本土魚類越來越少。比如羅非魚、巴西龜、清道夫等等。
張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