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每天幾乎都是700-800毫升的出血量,血色素低至4克!呂叔臉色慘白、身上皮膚蠟黃,蜷縮著身子躺在救護車的病床上,從江西南昌到廣州,歷經12個小時顛簸,終于在早上8點抵達中山六院。此刻他被緊急送進ICU,不僅血色素很低,血壓情況也不好,所幸
每天幾乎都是700-800毫升的出血量,血色素低至4克!
呂叔臉色慘白、身上皮膚蠟黃,蜷縮著身子躺在救護車的病床上,從江西南昌到廣州,歷經12個小時顛簸,終于在早上8點抵達中山六院。此刻他被緊急送進ICU,不僅血色素很低,血壓情況也不好,所幸意識還算清醒。
生命監護儀的“滴滴”聲在耳旁響起,右上方血袋里鮮紅的血液順著管子緩緩流進身體。呂叔心里明白,這輸進的血不會在他體內停留太久,很快會以另一種形式流失掉。果然半小時不到,他又拉了兩次血便,每一次都是“呼啦地”一下排出200毫升之多。
而在ICU病房大門外,呂叔的兒子阿威(化名)緊皺眉頭,踱著方步,不知自己的“沖動”能否將父親從鬼門關拉回來。他一邊焦急等待會診專家到來,一邊暗自祈禱:希望這回能幫父親找到出血的真正病因。
一、花了十多萬未找到病因跨省求助
呂叔來自江西省上饒的一個小縣城,今年63歲,既往有慢性貧血史和高血壓病史。
“我爸在2019年開始有出血癥狀,一度嚴重到無法走路。在浙江的醫院就診,懷疑是血癌,雖然最后排除了血液方面的疾病,但也沒找到實質病因?!?/p>
阿威表示,經住院治療,父親的病情好轉,出血控制住了,所以就沒有進一步檢查,只開了一些補血藥物帶回家服用,三年來父親也沒什么大礙。
沒想到2021年11月,呂叔在家突然大出血,連續10多天拉黑便,并因此發生了一次“休克”、兩次“急救”。為了尋找病因,他從上饒當地醫院轉診到江西省城的醫院,并做進一步排查和治療。
呂叔腹軟無壓痛反跳痛、無包塊、肝臟無叩擊痛,雙下肢也無水腫,但頻頻出現腸鳴音,每分鐘就有4次。
“住院二十多天,血常規、血生化、全腹CT,胃腸鏡、小腸鏡、血管造影檢查,還做了兩次介入手術,幾乎把所有消化道出血的檢查方法都用了個遍,加起來花了十多萬。醫生懷疑是腸系膜的血管畸形導致出血,可找不到出血的位置,只能采用止血、抑酸、補液等對癥處理方式。”
阿威無奈表示,沒能找到出血原因,就無法有效止血,眼睜睜看著父親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
心急如焚的一家,四處打聽,得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有這方面的診治經驗。“去與不去”,成了擺在眼前的一道難題。
“從南昌到廣州有800多公里,路上要冒很大風險,也不確定能不能找到病因。但是,如果不去尋求更好的方法,我覺得我爸肯定就‘沒’了!”
隨著失血嚴重,呂叔已經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阿威決定搏一搏。12月7日晚上,他們包車連夜出發,經過120急救車長途跋涉,保駕護航,第二天早上8點順利抵達中山六院。
二、小腸CT發現可疑信號
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常見癥狀,長期反復找不到原因的就叫做“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這種在臨床上比較少見,中山六院每年接診的病例也僅在個位數。
仔細研究呂叔的病歷資料,中山六院肛腸外科主任醫師謝尚奎表示,唯一能夠確定的是此次出血來源于包括胃腸道、膽道等系統的消化道。
“由于患者并未出現明顯肚子痛或黃疸癥狀,也無肝硬化史,而且早前的CT情況表明肝臟指標基本正常,因此可以暫時排除膽道系統疾病?!敝x尚奎結合出血量較大和血色暗紅推測,出血點大概位于消化道靠上的部位,但需要小腸CT和胃鏡檢查明確診斷。
“該做的檢查先前都做過了,也沒查出問題,還有必要再做一次嗎?”對于醫生提出要再做檢查,阿威并不理解。
中山六院肛腸外科主治醫生黃丹丹解釋說,“檢查結果準確與否,與設備精細度和醫生讀片水平都相關,小腸CT和胃鏡可以幫助盡量明確出血的位置,保證手術中大概率地找到出血點。”
“如果貿然開腹,找不到出血點,那么只有兩條路,要不關腹放棄,要不把小腸全切了,失去小腸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p>
聽到此番解讀,阿威點頭同意。胃鏡檢查按照謝尚奎的要求深入探查至十二指腸,沒有發現問題。成敗與否要看小腸CT了,放射科李文儒醫生、魏凱凱醫生對著片子仔細研究,大約過了20分鐘,終于有了新的發現——呂叔的小腸上段有可疑信號,但不確定是不是出血病灶。
三、“古老方法”探查揪出針眼大的“出血點”
消化道還在不停地出血,呂叔的病情不容耽誤半分,眼前唯一的辦法就是馬上開刀進行“術中探查”。謝尚奎帶領團隊著手準備,當晚就進行手術。
“很遺憾,打開肚子以后,除了腸道里面有積血以外,沒有發現別的問題,當時心里有點‘打鼓’?!敝鞯夺t生謝尚奎不由地皺了一下眉頭,以往一般開腹后仔細探查就能找到出血點,可這次完全不同,確實棘手,他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地步。
一旁協助手術的黃丹丹也捏了一把汗,繼續手術可能病人會下不了手術臺。這么多高精尖設備都查不出問題,手術探查也無效,難道真的只能關上腹部,宣告失?。?/p>
“但畢竟小腸CT檢查是有可疑提示的,”遲疑片刻,謝尚奎當機立斷采用最原始的方法去尋找出血點,“將小腸分成4段,每一段都先排清積血,再用鉗子夾住小腸對著燈光進行肉眼觀察。待找到CT提示的那一段可疑處,作重點探查?!?/p>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約莫探查了30分鐘后,謝尚奎突然發現有一段小腸鼓鼓的。這一發現給了手術團隊極大的信心,縮小范圍至小腸的40公分處,將其切開后仔細查看。
“就是這里,只見一個針眼大的小孔不停地往外冒血?!敝x尚奎示意團隊切除了這段出血的小腸,果然呂叔就沒再出血,手術室的每個人如釋負重,露出了勝利的微笑。
“找到了?太好了!”守在手術室門外的阿威聽說醫生找到了出血點,激動地不停道謝。術后的呂叔當晚血色素就停止下降,第二天早上復查時回升至6克。
“謝主任給我們年輕醫生上了非常生動的一節課,醫生治病救人就要臨危不懼,精準判斷。”黃丹丹感慨道。
謝尚奎表示,鉗子夾小腸探查出血點是肛腸外科大夫的基本功,檢查設備再先進也無法替代。找不到病因不代表不存在,治病救人有時候需要冒一些風險,這既是建立在豐富的經驗基礎上,也是有據可循才敢放手一搏。
四、不明原因出血要排查小腸病變
為什么呂叔的小腸會出現一個針眼大的小孔?黃丹丹解釋說,病理報告證實,這個出血點不是潰瘍,而是良性病變。
“可能是小腸黏膜下方出現了病變,多半是血管畸形導致出血。不像一般的出血,血管穿孔依靠人體的凝血功能很快可以堵上,畸形的血管難以自行恢復,手術切除后就沒事了。”
謝尚奎提醒,呂叔除了有便血、腹瀉等癥狀,非常典型的是肚子總是咕嚕咕嚕地叫,這是腸鳴音,是腸道發生積血刺激所引起的。因此,如果出現消化道出血,胃腸鏡檢查無法查明原因,又伴隨有這些癥狀,一定要警惕小腸病變,應及時就診。
為何先前做了這么多檢查都沒能發現出血點?
謝尚奎和黃丹丹分析認為,這存在多種客觀因素,包括檢查項目和患者病情變化。呂叔在外院當時只有腹部CT報告,并未做小腸CT,雖有做胃腸鏡,但可能檢查過程中出血量不大,這會影響醫生的判斷。
很多病人只知道小腸鏡檢查,其實小腸CT也是排查小腸病變的重要手段。謝尚奎表示,過去只有胃鏡和腸鏡,小腸部位的檢查受到很大限制。后來有了小腸鏡,但因為其檢查過程比較痛苦,花費時間長,普及程度并不高。
相比之下,逐漸興起的小腸CT是無創檢查,能夠快速發現小腸的病變。不過,目前掌握小腸CT閱片技術的人特別少。此外,小腸造影、核素掃描等方法也能幫助排查小腸疾病。
手術后,呂叔在ICU觀察兩天就轉到了普通病房,身體恢復很快,術后一周就出院了。他特別叮囑兒子,做了一面錦旗向謝尚奎團隊表達感謝。出院后,呂叔在短期內以易消化的飲食為主,不需要特別忌口。如果飲食和排便都正常,只要復查一個血常規即可。
呂叔的求醫經歷告訴我們:任何疾病都要防微杜漸,不要因為癥狀控制住了就以為沒事了,其實得找到病因才能徹底治療。另外,找對醫生,讓就醫少走彎路。
陳夕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