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圖史導讀:佛釋信仰于宗教經驗層面可作為個人宇宙人生觀念及精神慰藉,將之置于政治領域則與權力密切結合,以作為話語權文化資源及意識形態馴化工具形態呈現。女性涉政作為宗法結構下特殊形態,迫切需為其權力來源及維系尋得合法依據,佛釋信仰則通常在其
文|圖史
導讀:佛釋信仰于宗教經驗層面可作為個人宇宙人生觀念及精神慰藉,將之置于政治領域則與權力密切結合,以作為話語權文化資源及意識形態馴化工具形態呈現。女性涉政作為宗法結構下特殊形態,迫切需為其權力來源及維系尋得合法依據,佛釋信仰則通常在其中扮演關鍵性角色。本文試將靈胡太后視作典型樣本,從維系自身地位、培育政治勢力及引導社會信仰三方面論述其“佞佛”表象下切實政治利益考量。
一、佛釋理論及自身地位維系
考察胡氏家庭氛圍及其入宮契由,佛教均為一關鍵因素。其父國珍,襲爵降勛為武始伯“年雖篤老,而雅敬佛法,時事潔齋,自強禮拜”,由此推之其早年亦然,其姑亦入胡統寺為尼。胡氏于此氛圍下熏陶,當具備佛教義理常識,“姑既為尼,幼相依托,略得佛經大意”。胡氏于入掖庭充任承華世婦,亦多賴其姑推崇舉薦,“世宗初,入講禁中……諷左右稱后姿行”。故此胡氏于缺乏政治實踐經驗下,其所熟悉佛釋理論自然成為其日后平衡政治勢力最熟稔工具,濃厚佛教色彩亦成為胡氏重要政治特征。
胡氏面臨首要棘難即北魏為限制婦女涉政所設置“子貴母死”制衡機制,其于永平三年(公元510年)誕皇子詡后即面臨賜死威脅。而胡氏避險途徑或為利用佛釋義理感化宣武帝廢除沿用百余年拓跋祖制,“(永平二年)十有一月甲申,詔禁屠殺含孕,以為永制”結合其時宮廷狀況而言,該詔即特定因此事而頒布,胡氏即利用佛釋理論乘感情與鮮卑漢化趨勢之隙曉明宣武帝以保全自身。
胡氏得于宗室、權臣“侍中、領軍將軍”于忠外獨自登上政治舞臺,成為前者爭奪拉攏對象事件亦同佛教具備莫大關聯。延昌四年(515年)六月“時冀州沙門法慶既為妖患……兇眾遂盛,所在屠滅寺舍,斬戮僧尼,焚燒經像,云新佛出世,除去舊魔”。其叛亂遍及渤海郡且呈擴散趨勢,宗室元遙受詔領中護軍征討大乘賊。征討進展使得元魏宗室備受鼓舞生出扶持胡氏制衡于忠念想。胡氏受群臣奏請臨朝稱制,“親覽萬機,手筆斷決”“猶稱陛下,下令行事。后改令稱詔,群臣上書曰陛下,自稱曰朕”。此次大乘賊叛亂事后胡氏權力迅速膨脹,其依賴神佛心理及運用佛釋理論維護其自身統治合法性觀念或逐步增強。
此外,胡氏嫻熟運用佛釋理論保障及提升自身地位另一事則體現于其與高太后嫡庶身份之爭上。高氏名英,宣武帝原配皇后,失勢落發入瑤光寺為尼,神龜元年(公元518年)為胡氏藉由“月犯軒轅”天象于其出覲母家省親時戮害。然按高氏嫡妻身份,其當享有從宣武帝“配極之典”祭祀權利,此則直接將高氏憑托孝明生母身份晉承正統位置權利削弱,故胡氏與其“尼”限制葬禮規格以實現個人愿望:
“有司奏:……今尼太后既存委俗尊,憑居道法。兇事簡速,不依配極之典;庭居狹隘,非容百官之位……”
詔可
于時孝明帝詡尚一幼童,不具備獨立斷決事務能力,胡氏承百官奏請臨朝稱制總攬政局。不論有司關于高氏葬禮規格設置或孝明帝批示,其背后當均出于胡氏授意。故胡氏于一女主攬政屬特殊政治狀況,其迂回避開宗法體系下禮法話語體系而轉向佛釋文化資源層面維護自身、以翦除政敵當為最直接有效手段。
二、廣建佛寺及政治勢力培育
受限于都城洛陽總體三重空間布局結構及密集宮殿宗室府曹等設施,居民里坊區域狹窄,關于佛寺營建,自孝文帝朝即設置嚴格規定,“故都城制云,城內唯擬一永寧寺地,郭內唯擬尼寺一所,余悉城郭之外。欲令永遵此制,無敢逾矩。”宣武帝主政出發點亦遵從祖制“城內不造立浮圖、僧尼寺舍,亦欲絕其希覬。”而胡氏一朝則將都城營造佛寺限制徹底取消,鼓勵甚至表率士庶捐金舍宅修筑寺院。欲探求胡氏此舉隱含政治邏輯,需先將與其關聯營建佛寺三種途徑進行分類探討。
首先一類為皇家直接撥款籌建寺院,此中當以永寧寺為代表,此外還包括景明寺七級佛圖、沖覺寺五級佛圖等。
“(永寧寺)在宮門前閶闔門南一里御道西。其寺東有太尉府,西對永康里,南界昭玄曹,北臨御史臺。閶闔門前御道東有左衛府……曹南有九級府,府南有太社,社南有凌陰里,即四朝藏冰處也。”
永寧寺于空間結構上位于內城西南,東毗御道,為一眾中央官署環繞,又近貴族勛爵官僚居所,地理位置十分煊赫。
營建規格上,永寧寺建造集結各部關聯部署通力配合,“靈太后親率百僚,表基立剎”兵部校尉張熠“凡有顧問,敷陳指畫”,輔國將軍李志為“永寧寺典作副將”,司空府主簿寇俊專門負責資金,由原來督造景明寺的郭安興負責工程實施。此外,永寧寺建設所投入財資、勞役數額遠超預計,使其被迫從他處挪用征調,“而明堂禮樂之本……以臣愚量,宜罷尚方雕靡之作,頗省永寧土木之功……”“明堂、辟雍未建就……方配兵人,或給一千,或與數百,時退節縮,曾無定準……”
在永寧寺建成落座形制上,亦遠超其摹照及紀念平城永寧寺初衷,與先例“構七級佛圖”比較,新永寧寺“中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視宮中如掌內,臨京師若家庭”;在奢靡程度上,“金盤炫日,光照云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
永寧寺不計投入奢靡建設,當與賞賜王公顯宦“任力負絹,即以賜之”處于相同目標,即炫耀皇家財資豐裕,并以其煊赫位置及奢華精巧形制作為初涉朝政并無依賴胡氏之建樹,為其于洛陽士民間形象添彩。
其次一類屬胡氏為其家族所營造外戚式佛寺,如城東“為母追福,因以名焉”之“秦太上君寺”及城南“為父追福,因以名之”之“秦太上公寺”。需要指出,熙平三年(公元518年)其父胡國珍薨,下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令七人出家;百日設萬人齋,二七人出家”,其度僧尼出家之數不可謂不多。此現象其后必定糅合入展示胡氏家族煊赫地位及恩寵程度考量,胡氏涉入朝政之初便遭臨加大將軍、平蜀大都督號外戚高肇擠兌,帶其掌權時胡氏家長雖尋即離世無法入朝援為犄角,其追念及祭祀規格提升同樣有助于胡氏家族朝野地位攀升。
最后一類屬于王公官僚所捐造,宣武帝時雖于實際操作中破例建造景明、永明二寺及瑤光尼寺,文書層面仍常下詔抑制洛陽競相立寺之風,“城內不造浮圖,僧尼寺舍”。而胡氏時皇室則成為大肆興修寺廟表率,對私人修寺呈默許乃至鼓勵態度。此舉措當作胡氏對于宗室協助其臨朝稱制感激并客觀起到對于朝廷百僚拉攏作用。
胡氏臨朝稱制時期洛陽所興盛三類佛寺均在朝廷默許或直接資助情況下建設,在塑造及平衡新政治形勢方面,其客觀起到宣揚皇家威嚴、提升胡氏外戚地位及拉攏宗室百僚作用,當視為胡氏借助宗教文化力量擴充其執政基礎之嘗試。
三、崇釋抑儒與社會信仰引導
胡氏藉由倡導佛教馴化輿論意識形態,為女主臨朝秉政及塑造自身神化形象主要途徑有三:一、將自身類比于菩薩轉世而廣塑菩薩像;二、擴建石窟規制并貫徹帝后禮佛皇家傳統;三、崇釋抑儒,將佛教義理規定為主流統治思想。
其一,胡氏將自身類比于菩薩轉世而推動民間捐造菩薩像成為潮流。受限于本土倫理及佛教僧團內部規定,女性本在佛教中屬于低下叢屬地位。佛教僧團強調戒除淫邪,將女性視作潛在瓦解僧團因素而不予待見,《大愛道比丘尼經》中佛陀向阿難解釋其為何不允許女性受戒時曾作如下譬喻“無樂使母人入我法律為沙門也。所以者何?必危清高之士故。譬如阿難族姓之家生子,多女少男者,當知其家欲微矣。為己衰弱,不得大強盛也。”在其應許阿難請求后又要求比丘尼遵從禮敬比丘之“八敬法”。
而東播主流大乘佛教較松散則為女性提供給于佛教義理中謀得自身平等位置之契機,其中一主要途徑即為菩薩化身女性說法。北魏流行大乘佛典《法華經》在闡述空義時,融攝諸部派觀點,提出“菩薩方便示現女身”說。胡氏欲為其參與政治尋得正當性,當將神佛中神圣性加之于自身形象。北魏佛造像風格類型由中早期以彌勒相為主輔以釋迦像基本格局向后期菩薩像大量涌現轉變。統計河北區域觀音像現保留軀數,包括“北魏孝昌三年(527)張買德造觀音像、北魏真王五年(528)王起同造觀音像、北魏永熙二年(533)張法姜造觀音像等”。考察菩薩像流行時期,與胡氏臨朝稱制時間節點相吻合。故捐造菩薩像成為民間潮流,不能忽略胡氏于其后政治考量及所發揮推波助瀾作用。
其二,胡氏大肆開鑿石窟及捐造佛像,承襲禮佛傳統并將之貫徹為帝后出席隆重國家祭典。時人關于其興修寺窟記述,可參考李崇于神龜年間上書,“……兼分石窟鐫琢之勞,及諸事役非急著,三時農隙,修此數條”。龍門石窟皇甫公窟內北壁大龕下帝后浮雕禮佛圖承襲自孝文帝遷洛后雕刻帝后禮佛圖傳統,又于形制上有所突破。北壁禮佛圖突破皇家禮佛圖帝后左右分置并列圖案,而以代表胡氏中年貴婦為突出構圖中心,孝明帝及其皇后則置于隨從位置。其背后所聯系事件或為“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四月乙卯,皇太后幸伊洛石窟寺,即日還宮”“孝昌二年(526年)八月戊寅,帝幸南石窟,即日還宮”。據統計,龍門石窟現可考察為胡氏祈福者造像記范圍涵蓋古陽洞、老龍窩、蓮花洞及火燒洞四窟。胡氏于龍門石窟所遺留帝后禮佛圖布局特點即反映出其時政治生態與胡氏意欲依憑佛教成為其彰顯政績一部分。
其三,胡氏將佛釋迦義理置于儒家倫理之上,作為統治主流意識形態及理論依據。在胡氏施政方針中,涉及佛釋事物通常較儒家事物具備優先權利。如永寧寺修建挪用為明堂修繕所籌措經費及征調其工程人力,“而明堂禮樂之本……以臣愚量,宜罷尚方雕靡之作,頗省永寧土木之功……”“明堂、辟雍未建就……方配兵人,或給一千,或與數百,時退節縮,曾無定準……”而在孝明帝詔清通觀道士姜斌及融覺寺僧曇謨最辯論釋老時,并未質疑曇謨最以“惟佛是眾圣之王,四生之首,達一切含靈前后二際兇吉終始,不假卜觀。自余小圣,雖曉未然之理,必借蓍龜以通靈卦也”叛逆論述反駁姜斌提出孔子是圣人,不言而知,何假于卜觀點。若胡氏依循儒家倫理,則其應由擅權轉而將朝政逐步移交于日益成熟孝明帝;儒家倫理亦可被持反對聲音宗室及朝臣利用成為抗衡胡氏工具。
參考文獻
[北齊]魏收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魏書?卷八十三下 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胡國珍》,中華書局,1974年6月,第1版,第1834頁
[北魏]楊衒之撰,尚榮譯注:《洛陽伽藍記》,中華書局,2012年1月,第1版,第79頁。
[北齊]魏收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魏書?卷十三 皇后列傳第一?宣武靈皇后胡氏》,中華書局,1974年6月,第1版,第338頁
[北齊]魏收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魏書?卷八 世宗紀第八》,中華書局,1974年6月,第1版,第209頁
[北齊]魏收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魏書?卷十九上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上?拓跋遙》,中華書局,1974年6月,第1版,第445頁
[北齊]魏收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魏書?卷一百一十四 釋老志十第二十》,中華書局,1974年6月,第1版,第3044頁
[北魏]楊衒之撰,尚榮譯注:《洛陽伽藍記》,中華書局,2012年1月,第1版,第17頁
[北齊]魏收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魏書?卷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張熠》,中華書局,1974年6月,第1版,第1766頁
[北齊]魏收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魏書?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李彪》,中華書局,1974年6月,第1版,第1399頁
嚴輝:《北魏永寧寺建筑師郭安興事跡的新發現及相關問題》,《中原文物》,2004年5期,40—42,88頁,轉引自陳開潁:《性別、信仰、權力——北魏女主政治與佛教》,鄭州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第1版,第122頁
[北齊]魏收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魏書?卷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李崇》,中華書局,1974年6月,第1版,第1472頁
[北齊]魏收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魏書?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源賀?源子恭》,中華書局,1974年6月,第1版,第934頁
本文由青樓大茶壺團隊匠心原創,侵權必究
丁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