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百年百將222:劉青山、張子善作者:相忘于江湖1951年11月24日,河北隆重召開的工作會議進入了第四天。這次會議,以“三反”(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為主題,地點在當時的河北首府保定,參會人員多達824人。前3天的會議波瀾不驚,到了第
百年百將222:劉青山、張子善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51年11月24日,河北隆重召開的工作會議進入了第四天。
這次會議,以“三反”(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為主題,地點在當時的河北首府保定,參會人員多達824人。前3天的會議波瀾不驚,到了第四天卻爆出了炸雷。
天津行署副專員李克才登上講臺,發言直指劉青山、張子善的貪腐行為,一石激起千層浪,臺下頓時一片嘩然,舉座皆驚。8月剛剛調任石家莊第一副書記的劉青山,正參加維也納世界青年和平友好聯歡會,但天津代表團的張子善就坐在臺下,頓時手足無措,如坐針氈。
很快,上級部門對劉、張二人展開了深入調查,并迅速批準逮捕。河北也將材料上報北京。這兩個參加革命20年左右的老同志,為什么會走向不歸路?而此時正處于抗美援朝時期,對這樣的人,殺還是不殺?
劉青山
劉青山,1916年出生于河北安國一個貧農家庭,
劉青山從小在博野縣南白沙村給地主當長工,15歲參加革命,由徐去甫介紹加入組織。1932年,劉青山參加了“高(陽)蠡(縣)暴動”,暴動失敗后,和另外18人被抓捕,并被判處死刑。
行刑場地設在南關操場,幾個同志陸續犧牲在鍘刀底下,一個團總見16歲的劉青山還是個小孩,認為抓錯了,一腳把他踹出了死亡隊列。劉青山僥幸活了下來,這個死里逃生的經歷,并沒有嚇倒他,反而讓他愈挫愈勇,成長為骨干。
1937年,劉青山被選送到抗大,第二年,22歲出任大城縣組織部長。1941年,25歲的劉青山任大城縣書記,后來又擔任冀中河縣書記、八地委城工部長等職,可謂風華正茂。
劉青山在敵后根據地工作出色,讓日偽軍咬牙切齒,甚至懸賞1500大洋要他的人頭。但冀中根據地的群眾基礎很好,沒有一個鄉親會為了大洋而出賣劉書記。
1942年5月,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展開“五一大掃蕩”,劉青山等人轉到文安洼堅持斗爭,不久調到任河縣委書記。1949年,年僅33歲的劉青山任天津地委書記,可以說前途不可限量。
再來看看比劉青山大2歲的張子善,也是從紅小鬼成長起來的干部。
張子善是河北深縣人,19歲加入組織。1934年因為參加革命運動被捕,在監獄里的3年,參加了絕食、臥軌等斗爭,最終在組織營救下出獄。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張子善在戰斗中不斷進步,并在1944年任獻縣書記,與縣長劉凝光在敵后浴血奮戰,屢立戰功。
在冀中根據地,劉青山和張子善在冀中區書記黃敬的領導下戰斗和工作,解放后,又一起到了經濟重鎮天津。當時,黃克誠、黃敬和黃火青同在天津,被譽為“三黃治天津”。
新中國成立初期,天津的經濟總量,僅次于上海,居全國第二。
解放初期的天津,作為15個直轄市之一,遠高于南京、青島、無錫、武漢、重慶、沈陽、廣州、哈爾濱等大城市。而大城市的首任市長,不乏開國元勛,像北京葉劍英,天津黃敬,南京劉伯承,上海陳毅,重慶陳錫聯。能夠擔任天津的主要負責人,不論黃敬還是劉、張,都很受組織的器重。
當劉、張二人出事時,作為老上級的天津書記兼市長黃敬最為不安。
思前想后,黃敬還是不忍心自己的兩個老部下人頭落地,于是通過華北局的薄書記,向主席求情刀下留人,讓這兩個革命20多年的干部戴罪立功,給劉、張二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薄書記非常為難,因為上級已經明確表態,可以說已經做了最后的決議,求情恐怕不宜再提。然而黃敬不甘心,堅持要“進諫”。當薄書記要陪他去面見主席時,他又不好當面跟主席說,最后還是請薄書記轉述了意見。
最后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主席從“殺一儆百”的出發點,斷然拒絕了很多人“刀下留人”的建議。當薄書記把主席的話轉述給黃敬以后,他再也無話可說了。
劉青山和張子善在天津搭檔期間,由于私欲膨脹、迷失自我,從功臣變為罪人。那么,他們一共貪污了多少錢呢?按照當時物價,折算是舊幣171億元,也就是新幣171萬元。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這是實實在在的一筆巨款。
如果大家對枯燥的數字沒有印象,不妨對比一下當時十大元帥的工資。1955年授銜以后,元帥的工資是每個月536元左右,一年就是6432元。按此樣本簡單地測算一下,劉、張二人的貪污款,一位元帥不吃不喝,要攢265年左右。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劉青山和張子善走到這一步不是偶然的。
當出任天津地委主要負責人以后,劉、張二人已經完全忘記了革命本色,開始大肆貪腐,就連辦公地點也搬到了非常氣派的天津楊柳青、占地6000多平米的“津門第一宅”石家大院。
劉青山生活腐敗,要求身邊的工作人員不用韭菜,但要包出韭菜味兒的餃子。
當然,主席之所以力排眾議堅決要“殺”,并不是真的要這兩顆人頭,而是從坐江山比打江山更難的唯物主義角度著眼,通過殺一儆百,來堅決防范建國后干部被“糖衣炮彈”侵蝕的風險。
第一次判決,最高法院考慮到劉、張二人的特殊身份,在“執行死刑”后面加了一個“或緩期兩年執行”的選擇項,留了一個回旋余地。主席對此極為重視,指示為了江山,必須對二人予以嚴懲。劉、張在最后一頓晚餐上,從心里接受了血的教訓。
1952年2月10日,經最高法核準,河北人民法院臨時法庭在保定體育場對劉青山、張子善進行了公審。現場宣判以后,劉、張二人被押往東關大校場執行死刑。隨著兩聲清脆的槍響,時年36歲的劉青山、38歲的張子善,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讓人嘆息的是,劉青山16歲那年因參加革命暴動上過一次刑場,死里逃生。20年后,他成為罪人,再一次走上刑場,這次沒人能救他了。
主席拿劉青山、張子善的兩顆人頭,換來了新中國至少20年的清風。
劉青山、張子善被槍決后,有人考慮到,劉青山剛剛參加國際青年聯誼會,建議人民日報在公布這一消息時,給“青”字加上三點水,以避免尷尬。主席斷然否決,指示實事求是、不要水分。
雖然劉青山、張子善被槍決,但不管主席也好,當地組織也好,對他們的子女頗為照顧。
劉青山留下了3個兒子,大的7歲,中的4歲,小的1歲,每月給予補貼15元。但妻子范勇不堪忍受“貪污犯妻子”的名聲,一人改嫁走了。組織上將3個孩子的補貼增加到20元,一直發放到1970年,此時距劉青山被處決已整整18年。
張子善雖然有過兩次婚姻,但唯一的孩子幼年夭折,張死后,妻子張玉秀再嫁他人。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
陳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