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王唯一的《西江月》中有一句詩是這樣說的:學道須當猛烈,始終確守初心,纖毫物欲不相侵。意思是學習道理應當具有強烈的決心,而且要從始至終保留好當初的那份心意,不讓分毫的物欲侵入我們的內心。事實上不光學習道理如此,做人更應該如此,什么時候都不能忘
王唯一的《西江月》中有一句詩是這樣說的:學道須當猛烈,始終確守初心,纖毫物欲不相侵。意思是學習道理應當具有強烈的決心,而且要從始至終保留好當初的那份心意,不讓分毫的物欲侵入我們的內心。事實上不光學習道理如此,做人更應該如此,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了自己的初心。
但保持初心,說來容易做來難,這可以說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因為這世上有著很多的誘惑,功名利祿、愛恨情仇,稍微偏離一點都有可能使一個人徹底忘記初心。畢竟任何欲望看起來只是打開了一點,可其實打開了就再也沒法合上,那便會令人與初心背道而馳漸行漸遠。
劉青山與張子善,便是沒能守住內心的欲望,最終成為了自己曾經最痛恨的人之一。能共患難卻不能同和平,從一個英雄,腐化墮落成了人民的罪人。那么他們貪污的171億,放現在等于多少錢?他們的妻兒后來又如何了呢?
張子善
張子善生于1914年,河北深縣人,學生出身。作為學生的他很早便接觸到了進步思想,很早便開始參與革命,1933年10月正式加入組織。過去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無論在抗戰還是解放戰爭中,他也曾為人民做過很多有益工作。也曾奮勇在前線殺敵,建立過功績,從炮火中九死一生。
劉青山
劉青山生于1914年,河北安國人,雇工出身。1931年6月加入組織,他與張子善相似,早期都付出過貢獻。要知道他們都不算很好的人家出身,劉青山更是可以說窮苦人家出身,苦頭那都是吃了不少的。要想子孫后代不再吃苦,那就得努力趕走侵略者,改變社會的舊面貌。正是出于這種心態,兩個人才會選擇走上這條道路,才肯付出生命以換解放。
背離初心
可沒想到熬過了困苦的戰爭時期,走過了艱難的解放歲月,曾經英勇的他們在和平環境中卻變了一個人似的。沒能經起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蝕,一點一點的步向深淵,到了人人唾罵的那一步。從1950年到1950年,張子善與劉青山,在天津地區任職期間。利用自身的權力,盜竊地方糧食款289151萬元。
還有防汛水利專款30億元,救災糧款4億元,干部家屬救濟糧款14000萬元。并克扣修理機場民工供應補助糧款54330萬元,治河民工供應糧款37473萬元,倒賣治河民工食糧得了22億元。并以修建為名騙去銀行貸款60億元,其中防汛水利專款30億元還了,以上共計1554954萬元。
不光這些,他們進行非法經營也損失了不少,49億巨款給了奸商損失14億元。救災款換購木材,嚴重影響了災民的生活,經過調查兩人經手款項高達171億。可謂是壞事做盡,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171億與現在的有點區別,舊幣1萬元等于新幣的1元。那就是171萬,這在當時也是一個巨資,且當時與現在的購買力很不同。
一元能買到的東西就不少了,更何況是以億計數,兩人任意揮霍。過著極度腐化的生活,劉青山甚至吸du成癮,不過惡事總有被爆發的一天。1951年11月,兩人的罪行就被揭露了出來,予以判處死刑。在得知判處結果后,劉青山與張子善也是后悔不已,本來他們留在史上的名字該是光輝的,如今卻因著一念之差成了罪人。
子女后續
考慮到他們曾經做過貢獻,他們的妻兒都得到了善待,每人每月發放15元生活費。這樣的待遇已經相當不錯了,張子善并沒有子女,劉青山的三個孩子則在這樣的照顧下健康長大。在他們上學期間,考慮到費用問題,補助還從15元升到了20元。
等成年后,這筆補助款才停止發放,他們后來都成為了工人或管理人員。劉青山的妻子范勇,在孩子長到一定年齡后改嫁,晚年也有了個好歸宿。往事已成云煙,雖然他們學生時代曾因父親的身份受到過一些偏見,但后來他們靠著自己也算是過上了普通人家的生活。
張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