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朋友們好,這里是小王醫生,關注我,獲取更多實用的醫學知識~胃病,因該是除了“三高”在生活中最常見的疾病。不同人不同表現,或腹痛腹脹,或反酸打嗝等等,臨床上為了更準確了解疾病癥狀,醫生會推薦胃鏡檢查,而此時可能會有如下這樣的對話——“醫生,我
朋友們好,這里是小王醫生,關注我,獲取更多實用的醫學知識~
胃病,因該是除了“三高”在生活中最常見的疾病。不同人不同表現,或腹痛腹脹,或反酸打嗝等等,臨床上為了更準確了解疾病癥狀,醫生會推薦胃鏡檢查,而此時可能會有如下這樣的對話——
“醫生,我不敢做胃鏡,能有別的辦法嘛?”
“醫生,胃鏡多少錢?有便宜一點的檢查嘛?”
在臨床上,會經常遇到的患者問這樣的問題,見過因害怕胃鏡而急得哭出淚的八尺大漢,也見過因為擔心費用而拒絕檢查的年邁老人,這也充分反應了如今醫療看病難和看病貴的現狀。
而醫生除了治病,更有義務給患者提供更多更合適的選擇,那么當因為害怕或者因為價格而不想做胃鏡時,有什么可以代替的較為方便實惠的檢查方法?以及胃鏡報告最常見的糜爛/萎縮/腸化時又該怎么辦?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這些大家平常關心的問題。
這篇文章不同于往期文章更多偏向的是科普文,會盡量用簡單話語來描述,但礙于文筆可能還是會偏枯燥,望讀者朋友們見諒。
正文開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為什么胃鏡在胃腸疾病的診斷是金標準。
今天的文章主要是寫因個人害怕或價格因素而尋求代替胃鏡的內容,但金標準就是金標準,小王醫生不希望給大家有一種胃鏡是完全可以替代的項目,那樣是對我的各位讀者朋友們極其不負責的做法!
所以我還是覺得先啰嗦幾句為什么胃鏡是金標準——胃鏡的厲害之處在于:它借助一條纖細、柔軟的管子伸入胃中,通過底部鏡子一樣的探頭,能直視胃內部,將胃內的變化看得一清二楚。并且發現病變后能及時進行活檢或者治療,發現早期的惡變粘膜,這是其他檢查比不了的。
而根據統計學顯示,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90%,而進展期的胃癌生存率<30%。也就是說盡早發現,絕大部分胃病是可以被扼殺在搖籃里的!同中國一樣,韓國日本也屬于胃癌高發國,但是他們的早期發現率非常高,使得治愈率也大大提高,這主要因為韓國日本胃鏡檢查的普及,因此有必要推廣胃鏡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所以啰嗦這么多,就是希望有必要的讀者朋友,還是建議胃鏡作為金標準!今天介紹的,更多的是因為各種原因實在沒辦法的替選或者補充,而不是首選。
假如真的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做胃鏡,有別的替代辦法嘛?
前面說那么多,就是要我們重視胃鏡對早期胃癌的篩查。可生活不是電影,是按編劇導演想怎么來就怎么來的,總有個別原因我們選擇了拒絕胃鏡,此時有什么辦法?這里和大家介紹近些年來逐漸被推薦的——血清胃功能。加上血清HP抗體檢測就是胃功能四項定量檢測。
而它相對于胃鏡,只需要只要抽取2毫升左右的靜脈血,且價格相對于胃鏡更加便宜。很多朋友可能在體檢報告中曾看到過它的身影,卻不知道它的意思。
為什么胃功能四項可以作為胃鏡的替代選擇?
醫生得為患者負責,既然推薦這項檢測,一定要有他的道理,所以有必要和大家解釋一下——
首先在以前的文章我就提出過這么一個結論——胃病就相當于胃黏膜病,養胃就是養胃黏膜。就因為胃黏膜上皮可受多種理化因素及微生物感染的影響,臨床所見的各型胃炎及潰瘍主要為胃黏膜層的病變。也就是說,我們臨床上大部分的胃病,幾乎都在這里發生,包括胃癌。
而血清胃功能就是通過指標可發現胃黏膜病變情況,也就是是否萎縮等等,以及評估患胃癌的風險。然后根據此在去建議患者是否進一步做胃鏡詳細檢測,這樣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以及避免因為害怕胃鏡而出現的擔憂心理。
其次,我們知道胃病最大的病因除了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包括酗酒、不吃早飯、暴飲暴食等等,就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就是HP感染。據統計我國HP感染患者超過50%,而絕大部分胃病,包括胃炎,胃潰瘍以及胃癌的病因都是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所以排查是否感染HP而去治療,是防止胃病反復發作的重要因素!
而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還可以選擇吹氣,檢測C13或者C14,但吹氣受近期是否有服用抗生素或者抑酸劑影響,而血清檢查沒有這些后果,所以可以作為檢測HP感染的檢查選擇。
綜合上述兩點,可以知道胃功能四項既能排查早起胃黏膜病變,又能檢測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而胃鏡主要也是為了更詳細觀察胃黏膜及取活檢檢測,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胃鏡前的替代療法。
血清胃功能檢測對胃部疾病具有較好的報警作用,因此建議:如有胃部不適,但害怕胃鏡檢查,可以先進行血清胃功能/HP抗體檢測,然后再由消化科醫生評估低危、中危、高危,是否盡早進行胃鏡檢查。同時如果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也可在治療前后進行血清胃功能檢查了解胃黏膜恢復情況。
這里在簡單和大家科普下胃功能四項的檢測【下面的介紹比較枯燥,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略過[偷笑]】——
首先是血清HP抗體檢測——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是細菌,我們人體就會產生對抗細菌的抗體。當抗體升高時,就提示感染了HP感染。
然后是血清胃功能檢測——
胃除了分泌胃酸外,也會分泌胃蛋白酶原(簡稱PG)來轉變為胃蛋白酶消化食物。也就是說胃蛋白酶原是的胃黏膜主細胞所分泌的參與消化的胃蛋白酶的前體,分為PGI和PGII兩種亞型。所以PG水平對胃黏膜組織狀態具有指示作用,胃癌發生風險隨著胃黏膜病變也就是萎縮腸化等等進展而升高,故PG檢測對萎縮性胃炎及胃癌診斷有提示意義。
而胃泌素是一種主要由胃竇和十二指腸的G細胞分泌的胃腸激素,對調節消化道功能和維持其結構完整有重要作用。胃泌素17(簡稱G-17)是反映胃黏膜損傷情況的重要指標。有研究顯示血清胃泌素-17過高或過低均提示胃癌風險。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聯合檢測血清PGI、PG II及G-17,能夠反映胃黏膜狀態。這不就相當于做了一次胃鏡時活檢一樣嘛?胃黏膜活檢是損傷性檢查,而這只需要驗血即可!這也是為什么血清胃功檢查又被稱為“血清學活檢”,十分具有臨床意義!
當血清學檢查提示病變時怎么辦?
經常有讀者朋友問“發現xx怎么辦?吃什么藥?”這也是很多朋友想知道的,我以前在很多文章中都說過的。但還是很多朋友會詢問,所以打算在和大家仔細說一下——
其實很多朋友怕的不是胃病,怕的是胃鏡檢查時病例報告上的“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異性增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內瘤變”等等字樣,要是再來幾個+,那可能更是擔心的吃不下睡不著,因為這些網上都說是癌前病變!就是這個“癌”字,是多么嚇人!
的確癌癥的發生和細胞癌變是分階段發展和逐漸演變的,一般的發展規律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異型增生-癌。可網上只告訴我們是癌前病變,卻不會告訴有多少癌變的可能性有多大,這也是很多人害怕的原因。
事實上據統計,在最嚴重的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發生胃癌的機率約為 0~23%,高級別者約為 60%~85%。而萎縮,腸化一般癌變的可能一個(+)在1%左右,兩個(++)在3-5%左右。
而這是在大家不去治療的前提下,事實上只要大家及早發現問題,找出病因是由于生活飲食習慣,還是由于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等等因素并想辦法解決病因,那么癌變的病因更加會降低。更何況發現了這些問題后我們會建議定期復查,更大使疾病被早期發現的可能性增加!而即使是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90%。所以千萬不要因為這些而自己嚇到自己!焦慮只會使內分泌失調而導致疾病進展加快!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去除病因,積極治療,即使復查!
至于治療,以前文章就提過我們胃粘膜有很強大的復原能力,大概每2-3天我們胃黏膜就會更新一次,相當于每2-3天就會“換一個胃”,所以我們治療上除了去除病因外,就是對癥治療,更多的是讓我們為粘膜在一個合適的環境下進行自我復原,包括萎縮和腸化,只要是輕度的,在積極治療下,都是有機會逆轉正常的!
至于糜爛性胃炎,也有好幾個讀者朋友詢問,因為我以前沒文章沒怎么提過[大笑]這里也簡單說一下~大家千萬別被“糜爛”兩字嚇到!因為這就像我們的皮膚劃破一樣,只要注意一些,對癥治療,找出病因,胃黏膜很快就能自我修復~
最后總結——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中國是胃癌高發國,每年新發胃病40萬例,死亡35萬例,新發及死亡病例都約占世界的40%。而我國目前早期胃癌的診治率低于10%,遠低于日本的70%、韓國的50%,主要原因是缺乏早期胃癌的篩查手段及機制。而胃鏡檢查是檢查胃病最佳的手段,可也見過太多因為擔心受怕或擔心價格而拒絕檢查,幾至于錯過最佳發現時機的遺憾。所以希望這項技術真的能給這一部分朋友帶去幫助。不過也希望大家能夠重視胃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不管是選擇胃鏡還是血清胃功能四項檢查,都要積極去治療,去復查,以及改變生活飲食習慣,相信在我們共同努力下,我們國家也能把胃癌的治療率提升上去!減輕對我們人民百姓的健康經濟負擔!
另外關于一些胃病的防止及細節,在以前的文章有詳細介紹,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查看一下。以后也會繼續更新相關知識,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一下~
作者留言:朋友們好,健康科普碼字不易,從構思到查找資料到碼字往往需要2個小時以上,若您覺得文章有幫助,希望能花幾秒時間幫忙★點個贊~若覺得對家人朋友有幫助,希望能幫忙★轉發分享一下~每天更新實用醫學知識,★點擊小王醫生頭像主頁查看,總有您需要的醫學知識~也可以★評論區留言或者私信相關問題及想知道的醫學知識,看到了一定及時回復~感謝大家們★關注謝謝!
高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