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長時間戴耳機,小心你的耳朵未老先衰!在全球12-35歲之間的年輕人中,約11億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世界衛生組織近日在發布數據同時表示,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如用手機聽音樂)是造成風險的重要元兇。其實,這一結論早就有跡可循。巴西圣保
長時間戴耳機,小心你的耳朵未老先衰!
在全球12-35歲之間的年輕人中,約11億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世界衛生組織近日在發布數據同時表示,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如用手機聽音樂)是造成風險的重要元兇。
其實,這一結論早就有跡可循。巴西圣保羅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用耳鏡檢查170名11~17歲學生的耳朵,結果54.7%的調查對象出現過耳鳴,其中大多數表示會戴耳塞大聲聽音樂。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繼續大聲聽音樂,等到20~25歲,就會讓耳蝸毛細胞突觸永久性受損,他們很可能在三四十歲就失聰。
在中國情況也不容樂觀,有醫生表示,門診中80后平均聽力下降嚴重,尤其是喜歡用耳機聽歌的年輕人,而這部分人最大的還不超過35歲。
這種細胞難再生致聽力受損
聽力受損真的有失聰風險嗎?
人們能聽到聲音是因為耳朵里有專門的聽力感受器——耳蝸里的內耳毛細胞,細胞表面的纖毛隨著聲音振動而擺動,使人們聽到聲音。而長時間戴著耳機或處于噪聲環境下,會造成纖毛脫落、倒伏,最后壞死,影響聽力。
美國國家耳聾及其它溝通失調癥研究所聽覺研究員赫勒在《科學》雜志中指出,人類出生時約有5萬個內耳毛細胞,隨著年齡減少且不會再生,嚴重耳聾的人毛細胞數目可減至近乎零。
而聽力一旦受損,最重要的是及時拯救毛細胞,醫生建議一周內治療效果最好,3個月是最后期限。受到損傷的纖毛細胞就像缺水的水稻一樣,缺水一周趕緊補水還有活過來的希望,缺水一個月后可能根部開始干枯,缺水3個月后可能就死透了。
三個數字總聽不清 你的聽力可能出現問題了
那么如何在早期發現聽力問題呢?耳鳴、耳悶、頭暈等聽力可能受損的早期信號,并且耳鳴超過5分鐘要立即去醫院就診。
此外如果想要更早期發現問題,不妨借用數字做個簡單的判斷。
人的聽力下降都是從高頻水平聽力向低頻水平聽力開始擴展的,而“4、9、10”在我們的語言中就屬于高頻,如果在溝通交流中,4、9、10這三個數字總也聽不清楚或是弄混,最好去醫院做一下專業聽力檢查。
掌握“60-60”原則 拯救你的耳朵
醫生建議,經常用耳機要掌握“60-60”原則,即聽音樂時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聽的時間不超60分鐘。此外注意遠離嘈雜環境,不在嘈雜環境中打電話,聽音樂。
保護聽力,給大家介紹一套耳保健操,一共五個步驟,概括說來就是:摩耳廓、拉耳垂、拔雙耳、撥天鼓、摩全耳。
摩耳廓。用大拇指和食指沿著耳輪從上往下,輕輕推摩耳輪,直至發熱,一般做20次左右。
拉耳垂。用大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向下拉耳垂,做60下左右。
拔雙耳。把食指輕輕放入耳孔,旋轉三次,突然拔出,不能堵得太嚴,深入太長,而且力度要輕。
撥天鼓。用掌心捂住雙耳耳孔,食指搭在中指上,輕撥頭后部,每次做三下,做10次。
摩全耳。把手摩擦熱,用掌心摩擦全耳,耳前耳后都要摩擦到,一共6次。
本文參考資料:
①《健康時報》2016-07-26《戴耳塞聽音樂很傷聽力》
②《健康時報》2016-06-17《耳機傷了大學生聽力》
③《健康時報》2015-10-28《美國科學家發現“耳聾基因”》
④《健康時報》2014-03-06《不少年輕人的耳朵變老了》
編輯:鄭新穎 實習編輯:孫寶光
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