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熱文推薦:「鏈接」大宋劉娥(1):皇子愛上賣藝女重點推薦:「鏈接」《史記》有“太史公曰”,《三國志》有“評曰”,我們有什么?文/陳邦林【作者簡介】陳邦林,四川省散文學會、游仙區作家協會會員,喜歡文字,小說、散文、詩歌等作品散見多種媒體,有散
熱文推薦:「鏈接」大宋劉娥(1): 皇子愛上賣藝女
重點推薦:「鏈接」 《史記》有“太史公曰”,《三國志》有“評曰”,我們有什么?
文/陳邦林
【作者簡介】陳邦林,四川省散文學會、游仙區作家協會會員,喜歡文字,小說、散文、詩歌等作品散見多種媒體,有散文、詩歌作品獲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陜西十大怪中有“姑娘不對外”的說法,大概的意思就是本地姑娘不對外地出嫁,那么,陜西的姑娘為什么不愿外嫁?有什么歷史淵源?陜西女子到底如何?今天,他們的這一習俗是否得以改觀?面對這一連串的問題,我們不妨慢慢道來。
——三秦自古胭脂紅
或許是三秦這片土地上皇室貴胄多的緣故吧,陜西自古盛產美女。四大美女之一的貂嬋便是陜北米脂人,即米脂的婆姨。其沉魚落燕的美貌,委實給陜西的女子爭了臉面,民間就有“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之說法。
周朝時期的褒姒是陜西漢中人,雖說留下了“烽火戲諸侯”的典故,但她那凄婉憂傷的故事,實在讓人同情。
歷史上,陜西的才女、史學家班昭(49~約120),其兄班固死時,所撰《漢書》尚未完稿。班昭和馬續奉和帝之命,分別續補了八表及天文志。因其文史兼通,才華出眾,深得和帝及鄧太后恩寵,常被召入宮中,為皇后諸貴人講學,為人所稱道。
(班昭)
才女薛濤琴棋書畫無有不精,留下名滿天下的“薛濤箋”。據史載,薛濤字洪度,長安人。隨父宦居蜀中,自幼聰穎好學,才智出眾。父喪后,因家貧,十五歲編入樂籍。她能詩善文,又諳練音律,得當時西川節度使韋皋的賞識,能出入官府,曾做過校書郎,時稱女校書。她留詩五百首,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令狐楚、裴度、杜牧、劉禹錫、張籍等對她十分推崇,并寫詩互相唱和。
(薛濤)
奇女子蘇蕙把自己對夫君的思念表達得那樣完美、典雅,充分顯示陜西女子的靈秀聰穎之氣。
蘇蕙字若蘭,是陳留縣令蘇道質的三姑娘。她從小天資聰慧,三歲學字,五歲學詩,七歲學畫,九歲學繡,十二歲學織錦。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艷的書香閨秀,提親的人絡繹不絕,但所言皆屬庸碌之輩,無一被蘇蕙看上。十六歲那年,跟隨父親游覽周原名剎阿育王寺,在寺西池畔看到有位英俊少年仰身搭弓射箭,弦響箭出,飛鳥應聲落地;俯身射水,水面飄出帶矢游魚,真是箭不虛發。池岸有一出鞘寶劍,寒光閃亮,壓著幾卷經書。她頓生仰慕之情,攀談中,知少年即是竇滔。遂于前秦建元十四年(374)結為夫妻。
(蘇蕙)
竇滔后因被奸臣忌功嫉能,讒言陷害,被判罪徒放流沙(今新疆白龍灘沙漠一帶),臨別時,他們在阿育王寺北城門外海誓山盟,揮淚告別。蘇蕙表白對竇滔的忠貞不渝的愛情,等他回來團圓,海枯石爛不變心,誓死不改嫁。竇滔后被苻堅起用為安南將軍,隨其子尚書令苻丕攻占東普襄陽。竇滔寵愛一歌舞妓趙陽臺,此事被留在家鄉的蘇蕙得知,悲憤哀憐,月夜空帳,孤寂怨恨,吟誦成詩七千余首,情絲綿綿織繡成八百余字的錦繡回文圖,名曰《璇璣圖》,寄于負心的竇滔。竇滔讀到這些情意真摯悲切的詩文,良心發現,痛恨行為之不檢,遣離趙陽臺歸關中,具備車輿迎接蘇蕙到襄陽,從此夫妻情好如初。
(張馨予版梁紅玉)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非常時刻,陜西女子中也不乏英杰,宋代名將韓世忠夫人梁紅玉,擂鼓破金軍,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
另一位巾幗英雄花木蘭,也是被認定是延安女子的。至今,延安的萬花山下,還有這位女英雄的陵墓和她曾經跑馬射箭的演武場。這位代父從軍的奇女子,把忠孝等大義氣節發揮得淋漓盡致。
(花木蘭)
《陌上桑》中的羅敷,大概是關中人,其實,她不過就是一位讓那些挑擔的、走路的、耕地的人都駐足側目、都沉浸在忘情忘神狀態的村姑罷了,那外在于內在之美,無不讓人稱頌。
——十三省的女兒呀,唯有那藍花花好
“五谷里那個田苗子,惟有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兒呀,唯有那藍花花好。”這句民歌是對陜北女子的贊美。而今,我們來看看現實中的陜西女子。
記得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著一段順口溜:“西安女子嘴巴好,伶牙俐齒多逍遙。延安女子心腸好,家里再窮不會跑。漢中女子氣質好,水多皮嫩不出老。咸陽女子素質好,不會圍著老公吵。臨潼女子思想好,寧愿自己三班倒。安康女子身材好,出水芙蓉不顯老。渭南女子水色好,晚上羞得象小鳥。寶雞女子眼神好,沒得錢來你別找。榆林女子手藝好,縫衣補褲手最巧。銅川女子教養好,賢良淑德起得早。商洛女子能力好,精打細算天天跑。”
(長安水邊多麗人)
自古道“長安水邊多麗人”。如今,陜西依然美女如云。這里的女人吐蕊怒放紅似火,有國色天香的風姿;這里的女子安靜恬淡,柔媚可人,舉首投足都能明白地顯出氣質來,讓你感到一種真情與氣韻的隨意流露;這里的女人愛美,懂得美在自然和氣質,稍稍裝扮一下便能自成一格,并不顯山露水,但山水之韻均在;這里的女人氣若幽蘭,徐徐地襲來,沁入你的心脾肺,讓你忘她不得。
“秦中自古帝王都”。陜西的女子在濃得化不開的古雅之風熏陶下,出落而成,嫻雅優容。她們知書達理,安嫻不迫,舉止從容,進退得當。
有人說,陜南的女子得山水之靈氣,靈秀萬端。“陜南的姑娘一枝花”——生長在陜南山區的姑娘像花朵一樣美麗。
有人說,陜西女子溫婉多情,嬌柔多眉,不拘小節;也有人說陜西女娃豪爽大氣,那么,到底陜西女子是怎么樣的?
我說,陜西女子是傳統的國畫,頗具傳統國畫的神韻,初看平平淡淡,但運筆用墨頗顯功底,意蘊悠遠,讀之愈久,則愈見其風韻。他們不僅心靈,而且手巧。
(長安水邊多麗人)
在關中,有一句民間俗語說得好:“東湖柳、女人手”。這就是贊美他們那雙巧奪天工的手。關中女性在農閑時,把麥桿泡軟,編草帽、編蒲籃、編草墊,白生生的如玉的麥桿,在她們的手里流出,出息成一件件的工藝品。
而陜北女性,幾乎個個是剪紙的高手。她們一把剪刀,剪出了生命的最本質的歡樂與憂愁,剪出了最大膽最熱烈的想象。憑借著一把剪刀,他們有的人就代表中國婦女,走向世界藝術的殿堂。
還有那聞名中外的陜西民間布貼畫、蠟染、泥塑、刺繡多出自陜西女子之手。
陜西的女子愛得深沉、含蓄。“蕎面饸饹羊腥湯,死死活活相跟上”。陜西女子的愛情,也有這里民俗風情厚重的特色。在著名導演吳天明攝制的電影《人生》中,陜北姑娘巧珍站在村口,把玩著長長的辮梢坦蕩地唱出“一對對毛眼眼望哥哥”,蕩氣回腸,所傳遞出來的柔情,決不亞于“梁祝”。
陜西女子的美,在于“清水初芙蓉,天然去雕飾”。第三屆CCTV電視模特大賽上有這么一個鏡頭,一個陜西的選手這樣說,“我追求時尚,我喜歡模特這個職業,站到這個舞臺上,大家就像是看到了美麗的西北,因為我代表西北。”就是這么平淡、沒有一絲虛情假意的修飾,但她的真誠贏得了評委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其實,陜西分為陜南、陜北、關中三大片,其中數關中地區土地肥沃,而自古這里就糧食充足,不需要太多的艱辛就可以收獲充足的糧食,所以,關中的男人相對來說比較閑適,素有“八百里秦川養了一群懶漢”之笑談。而陜西的女人卻是極其本分和勤快的,他們很小就會做女工,印象最深的就是繡鞋墊,情竇初開的少女會用彩色的絲線一針一線的在上面銹上鴛鴦、蓮花以及可以代表自己相思和祝福的圖送給自己的心上人。
陜西女人非常注重自家的灶臺,有句俗語說得好:“看這個女人勤快不勤快,看看她家的灶臺就知道。”
——姑娘好啊不對外
陜西民間皮影戲《迎親》講的是:“長安建都十幾代,人杰地靈春常在,風調雨順生活好,陜西姑娘不對外”的故事,它表現的是陜西人嫁姑娘的一個場景。
古老的習俗:千百年來,陜西人習慣就近嫁女,自家的姑娘一般都會嫁到本村或者鄰村,幾乎沒人會把姑娘嫁到陜西以外的地方。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陜西人特有的婚俗觀念和婚俗習慣――姑娘不對外。
原因之一:說起來很奇怪.陜西人非常的戀家,女兒家絕對是不愿意遠嫁的。過去,孩子的婚姻往往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老人認為嫁給本村小伙知根知底,不會吃虧上當。那時候老人都是這思想,把娃放到跟前,地里都有農活,相互能幫上,娃兒在身邊也可以給自己防老,關鍵時能照顧得上。
原因之二: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千百年來是風調雨順,很少有大的災荒,吃飯一般不存在問題。而解放前,陜西周邊的地區時常發生災荒。外來的流民、難民進入陜西,那些災荒難民一進入陜西,陜西老百姓就覺得:哎呦,這個外地人就是這么生活的呀,這么不穩定的呀?我們怎么放心把姑娘嫁到他那地方去呢。所以,自古陜西衣食無憂,很少有天災人禍,父母怎么會把姑娘嫁到外地去受苦呢。
此外,陜西又是帝王建都之地,相對于外地,陜西人骨子里有天然的自豪感。而交通、通訊等因素也制約了陜西人與外界的交流,在這種情況下,有些陜西人就把自己給封閉起來了。
說起陜西的這個習俗,不由得想起五六十年代流傳在新疆的一句順口溜:“兵團姑娘不對外。”這里說的是兵團的姑娘不愿嫁到外地去。通過這一點反映了兵團人熱愛兵團、兵團姑娘更喜愛兵團中那些一身戎裝、為邊疆生產投入火熱青春的小伙子的愛情觀吧。
——時移世易,來去自由隨她便
隨著時代的變遷,姑娘不對外,本村小伙娶本村姑娘大多是過去的事情了。如今,“姑娘不對外”的老觀念已經慢慢變成了老黃歷。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陜西與外界的交流不斷增強,陜西姑娘嫁到外省的,外地姑娘嫁到陜西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不僅如此,陜西小伙娶外國媳婦,陜西姑娘嫁外國小伙子也不算是什么稀罕的事了。
陜西人婚戀觀念的轉變,折射出的是陜西經濟、文化的大發展,也見證著陜西與外界的交流更加緊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陜西人不再封閉保守,陜西人的胸襟變得越來越寬廣,陜西人的思想觀念也越來越包容,越來越開放。
(陜西“十大怪”)
新篇推薦:夢回長安:月下我吹笛,你舞霓裳衣
歡迎訪問頭條號《悅讀圈》
投稿郵箱:
499020910@qq.com
125926681@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洪與、姚小紅、鄒舟
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