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三文魚是西餐中最常用的魚肉種類之一,無論是作為壽司刺身生食,還是煎烤過后熟食,都讓人饞涎欲滴。三文魚肉質緊密、味道鮮美、粉紅色,白色紋理清晰,富有彈性,是當今世界范圍的高檔水產消費品。三文魚富含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等。能有效降低血脂,預
三文魚是西餐中最常用的魚肉種類之一,無論是作為壽司刺身生食,還是煎烤過后熟食,都讓人饞涎欲滴。三文魚肉質緊密、味道鮮美、粉紅色,白色紋理清晰,富有彈性,是當今世界范圍的高檔水產消費品。三文魚富含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等。能有效降低血脂,預防視力減退,還能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三文魚是鮭科魚類和虹鱒魚類的商業稱謂,三文魚銀灰色,身體側扁,背部隆起,牙齒尖銳,鱗片細小。三文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北部及歐洲亞洲東北美洲的北部地區。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斷追求營養與健康,對三文魚的需求日益旺盛。
三文魚營養豐富
每100克鮭魚(大麻哈魚)含能量139千卡,含蛋白質17.2克,脂肪7.8克,維生素A45微克,及其他維生素和礦物質。所含蛋白質為優質蛋白質,所含ω3不飽和脂肪酸(包括EPA、DHA 和DPA,是腦黃金和深海魚油的主要成分),還含蝦青素等。長期食用能有效降低血脂,預防視力減退,還能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既可以直接生食,又可以烹飪菜肴。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魚類。
野生三文魚
世界三文魚的生產主要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地區,主要為深海捕撈和人工養殖。深海捕撈產量較大的國家有俄羅斯、美國和日本。野生三文魚主要分布在高緯度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域。目前,捕撈的三文魚有30余種,以駝背大麻哈(也稱細鱗鮭)、紅大麻哈(也稱紅鮭,大馬哈魚)和銀鮭三種產量為主。
養殖三文魚產量大
人工海水網箱養殖三文魚最早源于挪威,產量也最大,如今挪威、智利、蘇格蘭、加拿大、法羅群島和澳大利亞是養殖三文魚產量較大的國家或地區。三文魚在海水、淡水均可存活。養殖三文魚中虹鱒、大西洋鮭和銀鮭產量占優,以上國家除了國內消費外,更多的是出口到世界各地。
中國養殖三文魚主要為大西洋鮭魚及虹鱒,近年在青海、甘肅等水庫、湖泊開始養殖,產量逐年增加,目前已占到國內消費近1/3,國產三文魚特點是個體大、肉質細膩、味道鮮美。我國三文魚來源主要靠進口,2016年海關統計我國冰鮮三文魚進口量32012.253噸。不到全球產量的1/6。主要進口自挪威、俄羅斯、美國和日本、智利、丹麥、加拿大等國。美國、俄羅斯和日本是世界野生三文魚主要供給國。目前智利是我國冰鮮三文魚的主要供給國。
三文魚真假參半
市場上三文魚種類很多,挪威三文魚、帝王三文魚、紅三文魚、阿拉斯加三文魚、“淡水三文魚”等。經典三文魚是指大西洋鮭,也叫大麻哈魚,英文salmon,挪威三文魚是它的常用名。“淡水三文魚”學名虹鱒魚,原產于北美洲,我國青海養殖的虹鱒魚與大西洋鮭是同科,但不同屬。淡水三文魚生吃需要注意寄生蟲的問題,最好經高溫烹制熟后再吃。另外,國產虹鱒魚養殖及運輸成本低,價格低于進口三文魚,大家購買時看清楚產品標簽,小心以次充好的問題。
虹鱒魚與大西洋鮭魚的最主要區別是所含能量不同,每100克虹鱒魚含能量99千卡,每100克鮭魚(大麻哈魚)含能量139千卡,二者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差別不大,通過查看標簽上的營養成分也可以區別。魚外部區別,虹鱒魚有紅色條紋。
生吃三文魚要謹慎
最近,關于食生魚片導致寄生蟲病的相關新聞,讓人們提高了對食源性寄生蟲病的關注,近幾年生吃、半生吃海鮮及肉類食品受到人們的追捧,燒、烤、涮等烹飪方式的食品受到人們的喜愛。由于這些食品在生長過程中易被寄生蟲感染,或在加工、制作過程中被寄生蟲污染,烹飪溫度不高難以殺死寄生蟲,從而導致感染食源性寄生蟲人明顯增加。?
食品安全是關鍵
1、提高食品安全意識,飯前、便后正確洗手,改變并摒棄不良衛生和飲食習慣。
2.生食海鮮需謹慎。生魚肉在-20℃冷凍7 天,或在-35℃冷凍15 小時,才能食用,不要吃沒有經過冷凍處理的。
3.不吃生的或未經徹底加熱的肉類和水生植物,食物要煮熟、煮透后方可食用。淡水魚類注意烹飪溫度和時間。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張光成營養師”,查看更多靠譜營養信息,我在那里等你!
參考資料
1、飛雪.真假三文魚:不止是譯名惹的禍.中國科技教育〔J〕2015-09-15
2、陳林興,周井娟.世界三文魚生產現狀與發展展望.農業展望〔J〕2011-08-28
3、張振東,王建波,李利冬,韓厚偉,李曉捷.當前我國三文魚產業發展機遇探析.中國漁業經濟〔J〕2017-02-15
4、劉海泉,劉冰宣,呂利群,潘迎捷,謝晶,趙勇.上海市生食三文魚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風險分析.食品科學〔J〕2015-04-29
作者信息:張光成 中國注冊營養技師 國家一級公共營養師 中國營養學會會員
稿件原創,轉載請聯系:zhangguangchengyys@qq.com
劉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