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太陽系八大行星
水星
水星
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平均距離為5790萬公里,也是八大行星中最小的星體。
金星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是距離太陽第二近的行星,軌道公轉周期為224.7天,溫室效應使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65至485℃。
生命的象征
地球為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約1.496億千米(1天文單位)。
火星大峽谷
火星地貌
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但。
木星大紅斑
木星是距離太陽第五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行星,木星是顆巨行星,質量是太陽的千分之一,但卻是太陽系其他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公轉太陽一周要11.8地球年。
美麗的土星環
土星是距離太陽第六位的行星。土星和太陽的平均距離超過了14.37億千米。土星繞太陽公轉一周相當于是28.5地球年。
天王星是太陽系由內向外的第七顆行星距離為18.37~20.08天文單位。其體積在太陽系中排名第三,幾乎橫躺著圍繞太陽公轉。公轉一圈約等82個地球年。
海王星是已知太陽系中離太陽最遠的大行星,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為45億公里。海王星的公轉周期為164.8個地球年。
下面是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之外較為出名的星體介紹。
曾經的王者,在位76年后退位。
1930年,克萊德·湯博發現冥王星,并將其視為第九大行星。2005年發現的鬩神星質量甚至比冥王星質量多出27%,國際天文聯合會因此在2006年正式定義行星概念,將冥王星排除出行星行列,重新劃為矮行星。
鬩神星是海王星軌道外部的矮行星,2005年被發現,它的發現直接改變了太陽系幾十年來的科學認知。相比于它冥王星有更大的體積和質量,依然被命名為矮行星,冥王星也就被科學界踢出了行星行列,太陽系行星有九變回了八。
上面標注的就是我們在月球的腳步
月球是圍繞地球旋轉的球形天體,同時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
月球的自轉與公轉的周期相等(稱為潮汐鎖定),因此月球始終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地球海洋潮汐的產生主要是由于月球引力的作用。由于地球海洋的潮汐作用力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反,地球的自轉總是受到一個極其微弱的作用力在給地球自轉“剎車”,長期積累下來,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地球的自轉周期越來越慢,一天的時間極其緩慢地增長,大約幾年增加1秒;由于地球的反作用力,使月球緩慢地距離地球越來越遠,每一年遠離地球大約3.8厘米。月球與太陽的大小比率與距離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視大小與太陽幾乎相同,在日食時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陽而形成日全食。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占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太陽直徑大約是1392000千米,相當于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
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壽命大致為100億年,目前太陽大約45.7億歲。 在大約50至60億年之后,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幾乎會全部消耗盡,太陽的核心將發生坍縮。
劉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