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分期樂立減金在分期樂的還款金額中可以抵消使用。用戶可以在微信中關注分期樂的微信公眾號,登錄自己的分期樂賬號。在分期樂公眾號中點擊服務,接著點擊查賬還款,按照提示步驟操作,即可完成分期樂還款。
金的古義是
jīn
①〈名詞〉金子;黃金。《樂羊子妻》:“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又】指銅。《荊軻刺秦王》:“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②〈名詞〉泛指錢幣;錢財。《報劉一丈書》:“則甘言媚詞,作婦人狀,袖金以私之。”
③〈名詞〉金屬的通稱。《勸學》:“金就礪則利。”《過秦論》:“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④〈名詞〉金屬制成的器皿器具。《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⑤〈形容詞〉像金屬般的;比喻堅固。《過秦論》:“自為關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⑥〈量詞〉貨幣單位。周秦以黃金二十兩為一鎰,一鎰為一金,兩漢以黃金一斤為一金,漢以后以銀一兩為一金。《公輸》:“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垓下之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五人墓碑記》:“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謀于禁卒。”
⑦〈名詞〉金色;金黃色。《促織》:“巨身修尾,青項金翅。”
【金榜】黃金制成的匾額。多指科舉應試錄取的榜。
【金波】⒈月亮,月光。⒉月光下的水波。⒊酒名。⒋地名,在今河北大名東。
【金城湯池】金屬造成的城,蓄滿開水的護城河。比喻城防堅固不可摧。
【金蘭】⒈牢固而融洽的友情。⒉指結義的兄弟姐妹。
【金甌】⒈金制的盆盂之類。⒉比喻國土完固。
【金闕】⒈道家所說的天帝居住的黃金闕。⒉代指人間帝王的宮闕。
【金蛇】喻閃電之光。
【金屋】華麗的房屋。
金的今義是
金
jīn ㄐㄧㄣˉ
一種化學元素,符號Au,原子序數79,黃赤色,質軟:黃~。~子。~筆。
金一類的,具有光澤、延展性,容易傳熱和導電的固體的通稱(汞除外)。:~屬。五~(舊指金銀銅鐵錫)。合~(兩種或多種金屬混合而成的金屬)。~文(鑄或刻在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舊稱“鐘鼎文”)。
錢:現~。基~。揮~如土。
指兵器或金屬制的樂器:~革(兵器甲鎧的總稱,引申指戰爭)。~聲(a.鉦聲;b.鐘聲)。~鼓(鑼鼓)。
中國古代樂器八音之一。
喻尊貴、貴重、難得、持久、堅固、有光澤等:~蘭(友情深)。~剛(梵語意譯,喻牢固、銳利、能摧毀一切)。~甌(a.盛酒器;b.喻疆土完整)。~城湯池。
一些動、植物因顏色似金而得名:~魚。~烏(太陽)。~龜。~絲猴。
中國朝代名:~代。
姓。
金字旁放在均字右邊的部首組成鈞字,讀音是jun(一聲)。
偏旁部首組字是漢字的特點,是區別于其他文字用字母拼字詞的顯著特征。金字作好偏旁寫成钅,與均字的右邊部分組成鈞字,這是古代的一種計量單位,也是一個敬詞,是下級對上級的尊稱。
這是甲骨文(金文),四個字:
但是寫得很差,作者是外行中的外行,對古文字構造理解不深。或者說這個作者不懂造字原理,想追求書法結構上的變化,但是構件形態理解有偏差。
但是,漢字是「一字一故事,字里有乾坤」,即便是錯誤也可以發現一些東西,也一樣漲姿勢!
-------------------------------------------------------------------------------------------
書法作品要在「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求統一」:個體追求變化,整體風格一定要統一,不能寫幾個篆文突然配楷書,楷書可以參雜工整一點的行楷,但不能參雜草書、行草,行草和草書才是絕配。這是入門小白都知道的。
我為什么說這個作者是外行,因為,這幾個字既有甲骨文也有金文,我都搞不清他到底寫的什么文字。
我將他的作品編號再來分析,如下:
我們先談字形1、3、4,坑爹的【字形2】放在后面再談!
【字形1、3、4】很好認,稍微懂點篆文都能認出來是「靜、養、心」!
【字形3 養】左邊 的「羊」字,羊角是沒有弧度,而是三角形,這是典型的甲骨文筆法。這是一個甲骨文。金文是在陶范上寫的,羊角是有弧度的,看下圖的比較:
所以,我只能將「養」看成是甲骨文。但是,【字形1】——「靜」字,又是一個金文,因為「靜」字目前僅僅見于金文,甲骨文有【爭】有【青】,就是沒有【靜】。
作者寫的這個字金文【靜】字,出自春秋時期青銅器《國差罐》銘文:
金文「靜」的右半部分的「爭」字,其實象形「兩手扶力(犁)」:
上面一個「手」寫成「爪」形,
下面一個「手」寫成「又」形,
但是這個作者臨摹成「日」形,他根本不知道這是一個「爪」。
而且還把「力」寫成了「刀(刃)」形:
最后一個【字形4】是【心】字,不是甲骨也不是金文,是篆文的寫法,三個字就三種寫法。吐槽都無力,略過!
------------------------------------------------------------------------------
上面三個字,有點小瑕疵,但起碼還寫都能認出來,風格不統一,也無傷大雅!
但是,這個【字形2】真是坑爹!
我相信其他人跟我一樣,只是根據上下文推理出來的,因為不是「能」字不可能。但是,哪一點像「能」字呢?完全不像。
我們比較一下,「能」的古今字形演變:
我就不明白,作者為什么能將「能」字寫成那個樣子?這個疑問盤繞我兩天!說實話,認古文字,「甲、金、篆」任何一種,我根本就不需要查書,因為各種構件和字形已經刻在我腦子里。我看古文字就跟平常人看楷書一樣。
雖說,語義上只有可能是「能」字,但太不像了,且我從未見過這個字形!所以,我考慮其他的字:
開始考慮這個字很像上「艸」下「非」的「菲」字,但語義上講不通,且字形細節也有偏差,不可能是:
字形有些相似,語義上講得通的只有「奏」字,如下:
我懷疑作者為了照顧字形重心平穩,是不是將「雙手」部件做了變化處理?這在書法、篆刻上是允許的。
「奏」字的古文字中有「雙手」的符號,書法創作中,將「雙手」符號變化一下,寫成作品中那樣的字形,也未嘗不可,并不離譜:
但是下面字形結構太不像:作品中的像「樹枝」的符號是兩個,且「豎劃」是曲線,而【奏】是直線,且只有一個「樹枝」符號:
所以,「奏」字的可能性不大。
為這個字我翻遍三個版本的古文字字形表,沒有找到與作品相似的字形。所以,想來想去只有是「能」字!
我的第一感覺他可能是將「能」寫錯了!
但是一想,我也從小就練書法,如果是長篇創作,有可能寫錯,比如王羲之即興揮毫的《蘭亭集序》,以及顏真卿在悲憤心情之下寫的《祭侄文稿》,都有錯字和涂抹,但這個作品就四個字,三個都有所依據,第四個臆造可能性不大。
作者是不是依照新出土的古文字字形?或者是一種異體字?所以,一般的古文字字典找不到?同時,也將部件形態搞錯,位置安排錯了。
我是這樣猜測的。
-----------------------------------------------------------------------------------------------------
這里,順便講講一下「能」字的源流和演變:
網上很多帖子稱「射、矮」以及「出、重」是顛倒漢字,其實不是,真正顛倒的漢字鮮為人知,「能」和「熊」就是顛倒的漢字。跟「來」與「麥」的顛倒很像。
「能」是「熊」的本字,象形站立的「熊」,但抽象化導致「象形」完全喪失,而且「能」字的「熊樣」最后訛變走形得「連他媽都認不出來」。
懶得打字,直接截圖上權威學者的解釋:
【引自: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頁885】
我選取一些象形程度高一點的商代甲骨文(合集19703),
再將篆文「熊」字【隸定】成楷體,就可以清晰看出「能」字是如何訛變得【不成熊樣】的:
————————————————————————————————————
如上文所說,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依據新見古文字,或者是一種的異體字?
我們知道,依據字形找漢字,關鍵是要知道漢字的部首,所以,我又重新在字形上進行猜測,不是「艸」部不是「手」不,那這個字形像什么部首呢?
我感覺有點像古文字的「羽」,見下圖:
「羽」是甲骨文的部首之一:
但整個《甲骨文字典》從「羽」就是這7個字,沒有與作品相同的字形:
看起來,好像又斷線了,于是,我隨便在谷歌上用「古文字 羽 能」進行搜索,真巧,在第一頁就找到兩個結果,一看,原來真有從「羽」的「能」字:
在google book中找到《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研究》一書,書中收錄了一片論文 《說楚簡從「能」諸字的讀法及其對古書的校讀》,而這篇論文正是討論從「羽」的古文字「能」,截圖:
順藤摸瓜又找到兩篇引用文獻,是學者劉釗和裘錫圭談論從「羽」的「能」字:
找到這些文獻讀了一下,我就不截圖細說了,最后總結到的信息是:
小屯南地甲骨、楚簡中的《新蔡簡》、《包山簡》和《天星觀簡》以及《鄂君啟舟節》(楚國)的銘文都有這個有「羽」部的「能」字。
有了這些信息,很快在工具書及其青銅器資料庫中就找到了字形:
我們再來用從「羽」的「能」對比一下:
可能有人還是說不像,但是分析一下作者的創作過程,就知道,他必定是依據這兩種字形而創作這副書法作品中的能字:
作者將「羽」豎起來并寫成「交叉」狀,而「交叉」地方和最左邊的「兩撇」構成「能的、右半部分:
而作者不知道造字原理,對能的字形構造,理解得不透,或者一無所知,就寫成了這個坑爹的鬼樣子。他要在我面前寫成這樣,我真的要掐死他!
,以上,就是我的解讀,我實在想不到是其他什么字。
小屯南地甲骨文和周原甲骨文,由于出土比較晚,學術消化也比較滯后,有些字形還沒有被古文字字典收錄。小屯南地甲骨文已經排除,如果是其他什么字,只有可能在周原甲骨中。
----------------------------------------------------
最后,說一下上文提到的《鄂君啟舟節》,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是楚懷王頒發給鄂君啟,相當于「水陸兩路運輸貨物的免稅通行證」。
《鄂君啟舟節》之所以叫「節」,是因為他模仿就是就是「竹子」,從古文字我們可以知道,這東西就叫【午(杵)】:
而【午(杵)】后來演變成【策】,金文【策】的造字意圖與《鄂君啟舟節》非常吻合:也就是「從斤破竹為兩片」。
所以,商周時代的【午(杵)】,應該最早是竹子做成的,后來這東西漸漸變成青銅器,而《鄂君啟舟節》是目前幾萬件出土青銅器中唯一一件的【青銅節】,我們終于知道【午(杵)】是個什么東西了。
【午(杵)】是可以代表行政權力的一種信物,比如甲骨文的「御」字,就是從「人」持「午」,象人「持杵治事」之形:
所以,最早持【午(杵)】應該是「御官」也就是商周的老司機,趕馬車的。我們知道商周時代家國不分,國家官員最早都是家里的奴仆,比如「臣、宰」都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廢分封改郡縣,具備行政才能的文官代替家奴,世界上首個文官制度就建立起來。
【午(杵)】后世進一步演變成可以代表國家權力的符節、節鉞等。是皇帝或者中央政權向官員授權軍、政權力的憑證與象征。蘇武牧羊持節可能就是拿的這玩意,唐代的封疆大吏叫【節度使】想必也是由此而來。
1、樂,漢語一級字,讀作lào。
2、最早見于甲骨文,其本義是一種弦樂器,引申指愉悅、使……愉悅等。《說文解字》認為是“五聲八音總名”。
3、注:《樂記》曰: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音下》曰: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樂之引伸為“哀樂”之樂。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