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火燒圓明園,
大背景是鴉片戰爭,西方列強向中國販毒,引發的禁毒戰爭,
具體一些就是鴉片戰爭中英國人發現中國國力富庶具有巨大的戰爭潛力,資源潛力,而英國支持不起鴉片戰爭,
同時發現中國的國力與農業息息相關,而農業的關鍵又在大清氣象物候科研機構圓明園,
這里說說圓明園,
圓明園,顧名思義,是一個以月亮“月相”命名的“大型園林物候科研觀測機構”
圓明園內有完善的園林水力循環系統,豐富的四時花卉,有巨型的水力天象鐘,十二生肖噴水鐘,
有大量的畫師,宮女,宦官從事詳細的物候科研觀測記錄工作,
有大量的書畫物候資料,詳細記錄春夏秋冬四時八節的花開花落,月相,氣象,擔負著中國當時的農業農時節令勘測和發布,直接指導著大清的農業生產收獲,季節農時,歷法修訂,物候節氣時節,
直接影響著大清物產,國力,
于是成為當時英法聯軍著重攻擊摧毀的目標,
火燒圓明園之后,數十年大清農時紊亂,糧食生產不力,大清陷入連年的饑荒災變,國力日衰,物力唯艱,四時昏亂,
有人說英軍沒有燒皇城紫禁,只燒了皇帝的私家園林,“很人性”,這純屬無知,
大清在圓明園被燒毀后多次鬧災荒糧食不濟,民不聊生
每個王朝建立初期,高層們都會為了權力,有一番內部斗爭。這似乎已經成了鐵的定律。這也讓人不得不感慨一番,歷史何其相似。搞得跟分贓不均一樣。
一、漢朝建立初期,出現了諸呂之亂。漢太祖劉邦去世以后,皇位傳給了漢惠帝劉盈。可劉盈生性懦弱,大權都掌握在呂后手里。呂后不僅要控制朝政,還要清除劉邦的子嗣,她毒殺了趙王劉如意,將劉如意的母親戚夫人做成人彘以后,漢惠帝就被嚇傻了。不久之后,漢惠帝便去世了,在位僅7年。呂后在葬禮上哭得很慘,可就是沒眼淚。后來經張良的兒子張不疑點撥,大家才知道,呂后沒了兒子所以沒有安全感。為此,大臣們將呂祿、呂產安排成了南北軍的統領,呂后這才落了淚。這之后,呂后便將漢惠帝的兩個小兒子,先后立為皇帝,自己則臨朝稱制。她為了加強自身的實力,將老呂家的子弟大肆封王,掌握軍政大權。這引起了功臣集團們的強烈不滿。因此,等到呂后死后,以周勃為首的功臣集團,立馬發動政變,誅滅諸呂,將老呂家所有人全部誅殺。甚至連漢惠帝那幾個兒子,也因為有呂氏血統,一并被除掉了。這就是震驚天下的誅滅諸呂事件,此后漢朝才算是安定下來。功臣集團們搞來了看似比較好控制的代王劉恒做天子,劉恒就是漢文帝,沒想到漢文帝手段凌厲,不僅沒成為傀儡,反而把功臣集團玩得團團轉。二、西晉建立初期,爆發八王之亂。司馬炎建立西晉以后,花了15年時間,才滅了東吳統一天下。此后又過了10年好日子就駕崩了。司馬炎死后,西晉就開始亂了,因為他的接班人晉惠帝司馬衷,智力有一定問題。為此,朝中軍政大權,都落在了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手里。賈南風為了牢牢掌握權力,將司馬衷比較聰明的太子司馬遹給毒殺了。這引起了司馬家族各路藩王們的強烈不滿。因此,司馬家的各路藩王,借助這個事情,起兵造反,殺入洛陽,誅殺賈南風,開啟了著名的八王之亂。其實八王之亂,就是各路王爺們想做皇帝,賈南風成了他們的擋箭牌。八王之亂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了五胡亂華。胡人南下后,在中原大地建立了二十多個割據政權。司馬家族不得不南遷建立東晉王朝。這直接導致西晉王朝國祚只有52年。三、唐朝建立初期,爆發玄武門之變。李淵建立唐朝以后,一直煩惱一件事,那就是大兒子李建成和二兒子李世民之間的關系。李建成是太子,功勞卻不大,李世民雖然只是秦王,可功勞太大。當年在打天下的時候,李淵也曾經多次承諾過李世民,只要打贏這一仗,就讓你做太子。好家伙,大餅畫多了,李世民都聽麻了。因此,最終李世民還是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武德九年,李世民與李建成在玄武門內爆發激戰,結果李世民憑借優勢兵力,擊殺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同時李淵將李世民立為太子。2個月以后,李世民逼迫父親李淵退位,自己成了新皇帝,也就是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對兄弟們的子嗣可沒有手下留情,他們的10個兒子,沒早逝的,都被李世民給誅殺了。四、宋朝建立初期,斧聲燭影。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逼迫7歲的后周末帝柴宗訓遜位,建立了大宋王朝,自己則成了后來的宋太祖。宋太祖趙匡胤,本來有4個兒子,其中2個早逝。因此他還有2個長大成人的兒子,分別是趙德昭和趙德芳。所以說,趙匡胤應該不需要擔心接班人的問題。可偏偏他的弟弟趙光義,實力逐漸增強。他被趙匡胤封為晉王,地位在百官之上。同時老成持重,身邊聚集了一幫心腹。很顯然,跟趙光義比起來,趙匡胤的那兩個兒子還是太嫩了。再加上當時處于亂世,很多人都支持年長者繼位,因此趙光義的呼聲還是比較高的。為此,趙匡胤沒有急著立太子,他就是想要好好為自己的兒子鋪路。萬萬沒想到,50歲那年,身強力壯的趙匡胤,和趙光義在房里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后,忽然就駕崩了。外面的太監宮女們,當時也不敢進去看,只聽到斧子落地的聲音,還有看到燭光晃動的影子。半夜趙光義匆匆走后,第二天大家就發現了趙匡胤的尸體。這就是著名的斧聲燭影,呆子都知道發生了什么。不等群臣推舉新皇帝,趙光義就一屁股坐在了龍椅上。為了緩解大家的情緒,趙光義首先把兩個侄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都提拔了起來,尤其是趙德昭位列百官之上,和當年的趙光義一樣,讓趙德昭不由得幻想自己還能繼位。此后趙光義又和趙普一起,編纂出了一個金匱之盟。講的是杜太后臨終前,逼迫趙匡胤發誓,等他百年之后要立趙光義為接班人。這么一來,趙光義的皇位就穩了。所以說,后世北宋的皇帝,全都是趙光義這一脈的。沒幾個有骨氣的,個個都是軟蛋。如果是太祖這一脈,或許還能有幾個猛男(趙匡胤是武將,趙光義是文臣)。五、明朝建立初期,爆發靖難之役。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將太子朱標當成最為合適的合法繼承人來培養。只可惜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朱標就早逝了。這可把老朱給傷心壞了。為此,老朱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成為了自己的合法繼承人。這事兒引起了老朱那20幾個兒子們的強烈不滿。但是老朱還在,大家不敢發作。老朱為了讓孫子朱允炆接班,甚至誅殺了若干開國功臣。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繼位以后,意識到了叔叔們對自己的威脅,所以開始著手削藩工作。這是實行分封制的王朝,必須要經歷的一步。不走這一步,極有可能會出現西晉的八王之亂。結果麻煩大了,燕王朱棣實力強大,帶頭不服氣。朱棣拿到了寧王朱權的兵權以后,發動了靖難之役,美其名曰清君側。這場戰爭打了3年之久,華北大地可謂是民不聊生。最終能征慣戰的朱棣,取得了勝利。建文帝朱允炆在南京的皇宮內放了一把火,把自己給燒沒了。此后明朝便進入了永樂大帝朱棣時期。六、清朝建立初期,多爾袞和豪格爭權。其實元朝建立以后,也出現過內亂,忽必烈年紀大了以后,群臣們打算擁護太子真金提前繼位。結果這事兒被忽必烈發現了,氣得忽必烈殺了一大幫人。太子真金也被活活嚇死了。不過,元朝這次為了權力而爆發的高層動蕩,規模比較小,忽必烈善后的方式也簡單粗暴,因此影響不大。清朝的情況其實也比較類似,沒有造成內部動蕩。皇太極建立清朝以后,在入關前夕突然病死了,關鍵是他沒有立太子。當時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都是熱門人選。為此,兩人針鋒相對,差點兒就大打出手了。要真打起來,他們也甭想入關了,自己就把自己給解決了。在這個關鍵時刻,雙方都做出了妥協,多爾袞將皇太極年僅6歲的兒子福臨立為新皇帝,也就是后來的順治帝,同時自己擔任攝政王。第二年,也就是1644年,清軍在多爾袞的帶領下,順利入關,從而奪取了天下。這次動蕩如果雙方沒有保持克制的話,或許天下就是李自成的了。總結:王朝初期,都有一個權力再分配的過程。其實這就是權力再分配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分贓不均導致的內亂。這似乎成了每個王朝的必經之路。不過我們會發現,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似乎都比較克制。在我看來,應該是他們知道自身人數比較少,必須要保持團結,否則根本無法奪取天下,繼而繼續統治天下。人死了還有什么呢?我認同朋友們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花齊放,各有千秋。
但是我認為還有更重要的,就是還會留下名聲;即“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意思是人雖然走了,其名卻讓人難以忘懷,如同大雁飛去,留下其鳴之聲。比喻人的一生不能虛度,應做些有益于后人之事。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告訴我們人生就像匆匆過雁,不必太看重物質利益,因為人的肉體很快就會消失的,所以要重視精神追求,注意加強自身修養,為自己留下美好的名聲。
中國歷史上有無數名垂千古的愛國人士和民族英雄流芳后世: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屈氏,名平,字原。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節日。
岳飛(1103年3月—1142年1月),字鵬舉。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被奸臣所害,死于獄中。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是岳飛還我河山的怒吼!
戚繼光(1528年11月-1588年1月),字元敬,號南塘。明朝抗倭名將,杰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余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林則徐(1785年8月-1850年11月),字元撫;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他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主張嚴禁鴉片,實行“虎門銷煙”,是抗擊英國的民族英雄。
屈原、岳飛、戚繼光、林則徐是無數愛國人士和民族英雄的杰出代表。他們留下了一世美名,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至今扔在激勵著我們勇敢前行。
在歷史和現實中也有很多賣國賊、奸臣和漢奸,但是他們留下的是一世罵名,遺臭萬年。
當下,正處在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相信朋友們會勤奮工作,無私奉獻,留的美名在人間!(圖片來源于網絡)
英雄人物故事1
做中國人光榮得很
有英雄就有懦夫,有愛國者就有賣國者。有一些人雖然是中國人,卻認為中國處處不如外國,在外國人面前挺不起腰桿,甚至說“外國的月亮也比中國的圓”。抗日名將吉鴻昌對祖國有深厚的情感,在民族危亡的時刻挺身而出,率軍抵抗日本的侵略。他在外國人面前,也表現出了豪邁的氣魄。
有一年,吉鴻昌被國民黨政府派到美國去考察。一天,他到郵局寄包裹。美國的一個郵局工作人員聽他說是中國人,就嘲笑說:“中國?我可不知道什么中國!”吉鴻昌聽了,十分生氣。可陪同他的一個使館人員對他說:“你何必說是中國人呢?說是日本人,他對你的態度就會好了。”
吉鴻昌頓時感到受了污辱。他想:我們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大國,為什么連是中國人都不敢說呢?他對使館的人說:“你覺得做中國人丟臉嗎?不光彩嗎?我倒覺得做一個中國人光榮得很!我誓死不當崇洋媚外的洋奴!”
他回到住處,找來一塊木牌,在上面工工整整寫了“我是中國人”幾個字,然后掛在胸前,外出時也不摘下。當美國人驚奇地注視他的時候,他心中十分自豪。
英雄人物故事2
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1966年,《中國科學》發布了一條激動人心的消息,《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使哥德巴赫猜想得到證明,創造了距摘取皇冠上的明珠(“1+1”論證)僅一步之遙的輝煌!這個輝煌的創造者正是陳景潤——中國數學界升起的一顆璀璨新星。
陳景潤之所以能取得這么優異的成績,是和他從小對數字、符號有著濃厚的興趣分不開的。在小學、中學讀書時,陳景潤就對數學情有獨鐘,一有時間就鉆進數學的海洋里乘風破浪,盡情遨游。
但是光有對數學的興趣還 不夠,還 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學習以及名師的教導。幸運的是,在陳景潤的成長道路上,他遇到了這樣的名師。
1948年,陳景潤背著書包來到英華中學念書。在那里,陳景潤遇到了讓他受益匪淺的名師沈元,也讓他從此和哥德巴赫猜想結下了不解之緣。
沈元原是國立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1948年因戰事被迫滯留在英華中學任教,而陳景潤恰恰是他任教班上的學生。
沈元是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畢業的博士,學識淵博,見多識廣。他在數學課上,經常融入一些生動有趣的數學知識。有一天,沈元就興致勃勃地給同學們講述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在教學中發現,每個不小于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
歷史上豬年的事件太多,簡單說一下,三國時期一些豬年事件吧。
183年的第二年二月,黃巾起義。
195年 10月 曹操領兗州牧。孫策攻打江東大敗劉繇。李傕、郭汜爭奪獻帝。
207年 8月 曹操大破烏桓,消滅袁氏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奏響了三國爭霸的前奏。
219年 7月 劉備進位漢中王。關羽水淹七軍。
公元231年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公元255年, 鎮東將軍毋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討伐司馬師。司馬師亡。司馬昭為大將軍。姜維攻魏狄道,先勝后敗。
公元279年,王渾、杜預上書伐吳,任命賈充為使持節、假黃、大都督,二十萬軍分六路大舉討伐吳國。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