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28個字的書法創(chuàng)作一般以“七絕”為好且為常見的四尺斗方為美,在折疊宣紙中常見折法的有:
一是六六折,即上下左右都先留出一點邊線,然后橫豎都折六行進行書寫,最后一列落長款(單款、雙款均可)。
二是五六折,即上下左右都先留出一點邊線,然后橫折六豎折五進行書寫,余2字空白落款,也可落窮款。
樊川居士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杜荀鶴之父。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zhuǎn)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云:“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臺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后,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jīng)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tǒng)內(nèi)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于《宣和書譜》、《容臺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于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杜牧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 文學成就 杜牧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wèi),對作品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guān)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diào)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fā)”的特色相結(jié)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致婉約。
趙孟頫罕見的大字行書作品《煙江疊嶂詩》。49.8x413.9厘米。每字大約6厘米。內(nèi)容是寫的蘇東坡為王詵所畫《煙江疊嶂圖》詩題。溫雅、遒健、氣韻深厚。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
(趙孟頫行書煙江疊嶂書)
(趙孟頫行書煙江疊嶂詩)
(趙孟頫行書煙江疊嶂詩)
整體風味和陸柬之《文賦》秀逸風格相近,行書中雜以少數(shù)草書。流麗中雜飛動。長直筆畫多,線條溫潤。但趙孟頫的作品更為開張奔放。
(陸柬之行書文賦)
從趙孟頫的行書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字在骨架、字的動態(tài)方面有的取法書東坡行書《寒食詩帖》的痕跡。現(xiàn)將有的字對比:
(蘇東坡寫的)
(趙孟頫寫的)
(蘇東坡寫的)
(趙孟頫寫的)
(蘇東坡寫的)
(趙孟頫寫的)
(蘇東坡寫的)
(趙孟頫寫的)
(蘇東坡寫的)
(趙孟頫寫的)
(蘇東坡寫的
有的字氣勢較為開張,長撇長捺動蕩起伏,從有的筆畫和有的字分析比較,借鑒融合了黃庭堅《松風閣詩》的結(jié)構(gòu)特點。
(黃庭堅寫的)
(趙孟頫寫的)
(黃庭堅寫的)
(趙孟頫寫的)
(黃庭堅寫的)
(趙孟頫寫的)
(黃庭堅寫的)
從上述對此分析,可以看出他是臨過蘇東坡《寒食詩帖》、黃庭堅《松風閣詩》的,雖然在筆勢和字勢方面作了一些改變,(如局部的筆畫方向、角度、速度、力度。字的大的動態(tài)。)但是還是能看出原型。精神韻味和大感覺相似,這也就是意臨的方法。
趙孟頫此帖中的牽絲應用精采:
一,使字與字呼應明顯,保留了可視的筆畫的運動軌跡,如蛛絲般細。
二,牽絲有時也和主要筆畫一樣粗。把二個單字的二筆合為一筆,既是筆畫,又是牽絲,簡省流便。
三,把一個字內(nèi)部所有筆畫用絲絲的牽絲連起來,外部和下一個字也連起來,有連綿不絕,一筆書的效果。如下圖中前二個字。
四,牽絲可以調(diào)節(jié)字的平衡,但字有左傾之勢,但見二字的牽絲往左拉,拉穩(wěn)了重心。
五,字間牽絲的長度、粗細、方向、直曲有變化。
六,牽絲能增加字的內(nèi)部封閉空間分割數(shù)量。如下圖中的生字,由于牽絲連筆,多出了三個封閉的三角形。豐富了空白處的疏密對比。
(趙孟頫行書煙江疊嶂詩)
(趙孟頫行書煙江疊嶂詩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梅花作為中國十大名花之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梅花與蘭、竹、菊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并稱為“歲寒三友”。自古以來,梅以它的高潔、清新、堅強的品格,給人以奮發(fā)向上的意象。
中國古代詩人對梅花有著非同一般的欣賞之情,關(guān)于梅花的詩詞作品不勝枚舉。歷代詩歌從梅花的色、香、形、韻、時等方面進行描寫,以物言志。
從顏色方面,有白梅的清高出塵,有淡色的輕柔素雅,也有紅梅的嬌俏可愛。
香味方面,梅花的香味別具神韻、清逸幽雅,文人墨客稱為暗香,通過吟詠其別致的香味表達自己的遺世獨立、別具一格。
梅花的形態(tài)特別,有一種飽經(jīng)滄桑,威武不屈的陽剛之美。梅花枝條清癯、明晰、色彩和諧,或曲如游龍,或披靡而下,多變而有規(guī)律,呈現(xiàn)出一種很強的力度和線的韻律感。
以這種韻味為基礎(chǔ)的詩作,格調(diào)自然較高。
此外,梅花開在最寒冷的季節(jié),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的高貴品格激勵著人們,對處于艱難環(huán)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人來說,這是自己的真實寫照,同時又是一種精神寄托。
筆者選編十五首贊頌梅花高潔品格的詩詞,供喜愛者欣賞:
1、《山園小梅·其一》
【宋】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始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林逋被譽為“梅妻鶴子”,這首詩是寫梅的名篇。“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成為寫梅的名句。
這首詩賦予梅花以人的品格,突出地寫出梅花特有的姿態(tài)美和高潔的品性,以梅的品性比喻自己孤高幽逸的生活情趣。
2、《早梅》
【唐】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jīng)冬雪未銷。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即是對梅花外貌的描寫,形神兼?zhèn)洹!耙粯浜钒子駰l”描寫早梅花開的嬌美姿色。“一樹”實為滿樹,形容花開之密集而繽紛;“白玉條”生動地寫出梅花潔白嬌美的姿韻,像一塊塊白玉似的晶瑩醒目。
詩人立意詠贊早梅的高潔,但并沒有發(fā)一句議論和贊語,卻將早梅的高潔品格和詩人的贊美之情清晰地刻劃出來。
3、《卜算子·詠梅》
【宋】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驛外斷橋邊,梅花寂寞的開著。黃昏來了,梅花獨自承受著風雨。即使是這樣,梅花依然傲然盛放,即使村落下來,被碾作了塵土,依然不改芳香。
這首詞上片寫梅花艱難的處境,下片寫艱難處境中的梅花依然傲然盛放,不改其香。筆致細膩,意味深雋,是詠梅詞中的絕唱。
4、《上堂開示頌》
【唐】黃櫱禪師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梅花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懼寒冷,在冬天盛放。歷代騷人詞客都對其堅貞的品質(zhì)贊頌不已。詩人在梅花中體悟到人生的哲理,“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表達了詩人勸誡世人為人做事應有梅花這般品性的思想。
5、《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
白梅生長在有冰有雪的樹林之中,并不與桃花李花混在一起,淪落在世俗的塵埃之中。忽然間,這一夜清新的香味散發(fā)出來,竟散作了天地間的萬里新春。詩人歌詠白梅的高潔品格,同時借梅自喻,表達自己不與世同流合污的人生態(tài)度。
6、《雪梅二首·其一》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雪和梅是冬天里最好的搭檔,它們互相映襯,成為冬天最美麗的一道風景。雪和梅各有優(yōu)劣,梅花不如雪花之白,而雪沒有梅花的香。在這首詩中,可看出詩人賞雪、賞梅、吟詩的癡迷精神以和高雅的審美情趣。
7、《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宋】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
香臉半開嬌旖旎。
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
共賞金尊沈綠蟻。
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上闋寫寒梅初放,表現(xiàn)梅花的光潤明艷,玉潔冰清;下闋寫月下賞梅,側(cè)面烘托梅花的美麗高潔。寫梅即寫人,賞梅亦自賞。
詩人抓住寒梅的主要特征,由月光、酒樽、梅花織成了一幅如夢如幻、空靈優(yōu)美的圖畫,運用比喻、擬人、想象等手法刻畫梅花形象,贊頌梅花超塵絕俗的潔美素質(zhì)和不畏霜雪、秀拔獨立的堅強品格。
8、《早梅》
【唐】齊己
萬木凍欲折, 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 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 先發(fā)望春臺。
作者在雪后出行看到早梅開放,遂作此詩,詩人以清麗的語言,含蘊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艷的風韻,堅強地盛開,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狀物清潤素雅,抒情含蓄雋永。
9、《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冬天的夜晚,來了客人,用茶當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爐中的火苗開始紅了起來了,水在壺里沸騰著,屋子里暖烘烘的。月光照射在窗前,與平時并沒有什么兩樣,只是窗前有幾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開著,芳香襲人。有了梅花,這一切顯得與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10、點絳唇·蹴罷秋千
【宋 】 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蕩罷秋千起身,懶得揉搓細嫩的手。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掛著晶瑩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jié)B透著薄薄的羅衣。
突然進來一位客人,她慌得顧不上穿鞋,只穿著襪子抽身就走,連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下來。她含羞跑開,倚靠門回頭看,又聞了一陣青梅的花香。
11、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 黃鶴樓聞笛
【唐】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一旦成為貶滴之人,就像賈誼到了長沙,日日西望,望不見長安,也望不見家。
黃鶴樓上傳來了一聲聲《梅花落》的笛聲,使這五月的江城又見到紛落的梅花。
12、梅花 / 梅
【宋】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那墻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盛開。
為什么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王安石因為變法被罷相后,退居鐘山,這首詩就是在此時寫下的。墻角梅花獨自開放,即使不被人賞識,也毫不在乎,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然傲然開放。這何嘗不是王安石自己的寫照呢?即使條件再惡劣,依然不改心中的信念。
13、雜詩三首·其二
【唐】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xiāng)來的,一定了解家鄉(xiāng)的人情世態(tài)。
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14、清平樂·年年雪里
【宋】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小時候每年下雪,我常常會沉醉在插梅花的興致中。后來雖然梅枝在手,卻無好心情去賞玩,只是漫不經(jīng)心地揉搓著,卻使得淚水沾滿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開放的時候,我卻一個人住在很偏遠的地方,而我耳際短而稀的頭發(fā)也已斑白。看著那晚來的風吹著開放的梅花,大概也難見它的絢爛了。
15、卜算子-詠梅
【近代】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風風雨雨把春天送走了,漫天飛雪又把春天迎來。懸崖已結(jié)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麗競放。梅花她雖然美麗但不與桃李爭艷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來報。等到滿山遍野開滿鮮花之時,她卻在花叢中笑。
桃李芬芳傳雅韻,皇家美院;馳譽丹青賴妙手,鐵畫銀鉤;瘦金書有如切玉,大觀帖千古名跡。不一樣的筆墨,不一樣的意韻。
宋徽宗是個多才多藝的皇帝,他不僅能書善畫,對自古以來的文化遺存有存亡繼續(xù)之功,還身體力行,參與一些工藝制作。最為著名的就是他的“瘦金書”,也稱作“瘦筋書”、“瘦金體”,以及用瘦金書鑄造的錢幣“大觀通寶”和“崇寧通寶”。
宋徽宗手書錢幣大觀通寶
宋徽宗手書錢幣崇寧通寶
“風流天子出崇觀,鐵畫銀鉤字字端。聞道蜀中銅貨少,任憑頑鐵買江山!”詩中講述的便是北宋徽宗傳神的瘦金體。這兩種錢都是宋徽宗親自參與設(shè)計制作的錢幣。此錢口緣鋒利,側(cè)壁陡直,地章深峻,字畫如刀銷斤鑿,又深見筆意,歷來是錢幣收藏界的追捧對象。詩中的“崇”指崇寧通寶,“觀”指大觀通寶。第二句說明此錢的風格特征,筆畫勁健如“鐵畫銀鉤”,字體清晰端正,形態(tài)優(yōu)美。
宋徽宗還是一個丹青圣手。他自幼酷愛丹青,據(jù)南宋鄧椿《畫繼》記載:“徽宗皇帝…即位未幾,因公宰奉清閑之宴,顧謂之曰:‘朕萬幾余暇,別無他好,惟好畫耳。’”意思是說,我自從當上皇帝,日理萬機,偶有閑暇,也沒什么別的愛好,只是平日寫個字,畫個畫。這些吃吃喝喝的事對我來講實在是種累贅。
據(jù)孫殿起《琉璃廠小志》記載,宋徽宗父子被囚于金國期間,曾經(jīng)輾轉(zhuǎn)數(shù)地,最后的駐地是北京的延慶一帶,書中寫到,有人曾經(jīng)見到過數(shù)十軸精彩的繪畫,按款字記述的時間,應該是他去世之前不久的墨寶。這種生命不息,創(chuàng)作不止的精神,從中足見其對繪畫的熱愛程度。
宋徽宗早年即馳譽丹青,受到著名畫家王晉卿、趙大年的熏陶和影響很深。加上皇家的收藏豐富,眼界寬廣,為他后來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據(jù)傳《臘梅山禽圖》、《芙蓉錦雞圖》、《瑞鶴圖》、《文會圖》都是出自他的手筆。功力之深,畫史盛贊:“具天縱之妙,有晉唐之韻”。
宋徽宗還擴充翰林圖畫院,專門培養(yǎng)繪畫人才。他設(shè)計完整的課程體系,規(guī)范了考試制度及日常管理,甚至連寄宿制度都安排妥妥的,還按水平高低,設(shè)置了不同的官階,可以講北宋徽宗時是藝術(shù)家最“享受”的時期,并親自帶頭執(zhí)教,這可是名符其實的“皇家美院”。據(jù)千古名畫《千里江山圖》的作者王希孟即是他親自傳授提攜的青年才俊。連南渡的名家蘇漢臣、李唐也曾經(jīng)是畫院待詔。
宋徽宗還親自考試前來應試的繪畫能手。比如“踏花歸來馬蹄香”,“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和“深山藏古寺”等命題作畫都成為千古佳話。甚至從立意到構(gòu)圖,從用筆至設(shè)色都嚴格要求。宋徽宗自已也是非常注重寫生的。孔雀升墩,先抬哪只腳都成為難倒眾畫家的問題。在他的倡導下,一時間,畫院體系日益完備,名作紛呈,名家備出。南渡畫家李唐、蘇漢臣等名家亦曾經(jīng)是畫院待詔。
宋徽宗不但能書善畫,還精鑒賞,對自古以來的青銅器、玉器、古玩字畫等流傳都作專門著錄成書。流傳至今的《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宣和睿覽集》都是書畫鑒定、古玩鑒賞不可繞過的高峰。在他的影響下,一批文人雅士也紛紛投入其中。如趙希鵠的《洞天青祿集》,歐陽修的《集古錄》,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合著的《金石錄》等書,都在一些方面達到很高的成就。特別重要的是,這些圖書的刊刻梓行,為后來金石學的建立和豐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以至于清代乾隆也大力效仿而終于望塵莫及。附圖選自翁方綱舊藏太清樓《大觀帖》。此帖亦是宋徽宗主導摹刻的,與《淳化閣帖》、《絳帖》和《汝帖》號稱“四大名帖”,是后代保存和研究二王書跡最全原原始的刻帖。
不過最著名的還是莫過于他“有如切玉”的“瘦金書”。衛(wèi)夫人《筆陣圖》有:“豐筋多力者圣,無力無筋者病。”針對瘦金書來講,這里的“筋”是通過筆速將動作環(huán)節(jié)連接起來,不致渙散。這個“力”是落筆一定要斬釘截鐵,一氣呵成。
附圖玉蟬是著名的“漢八刀”作品。
漢代民風尊玉,玉蟬是逝者含在口中的隨葬禮器,又叫“琀玉”。“漢八刀”專指漢代玉雕刀法穩(wěn)健、粗獷,線條堅挺有力的效果。這里的“八”是虛指,指手法簡潔,線條爽朗的造型效果。
附圖是宋徽宗跋顧愷之《女史箴圖》的文字
附圖是宋徽宗跋歐陽詢《張翰思鱸帖》文字
與宋徽宗著名的《瘦金書千字文》相比,力道似乎略遜,這是因為使用不同的筆,甚至不同的毛質(zhì),顯現(xiàn)的字跡都有一定的區(qū)別。但是,從總體上來講,宋徽宗的瘦金書與顏體字有一定的淵源,所不同處,一是筆型的原因,一個是手法的原因。全賴嫻熟,意在筆先。但是又要忌劍拔弩張,顯的躁戾不文。
清代書法家王文治對其佩服得五體投地,曾撰文贊譽說:“不徒素練畫利鷹,筆態(tài)沖融似永興。善鑒工書俱第一,宣和天子太多能。”此話真非虛譽。
robots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wù)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