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過去式為rode [r??d] 過去分詞為ridden ['r?dn] ,讀法按音標讀。
雙語例句:
1.Check your bicycle brakes before you ride.
騎自行車前先要檢查一下車閘。
2.His mother rode him on her back.
他的母親讓他騎在她的背上。
3.No one should underestimate the Iron Chancelleress, who has ridden roughshod over heropponents over the years.
任何人都不應低估這位“鐵血女宰相”,多年以來她騎在對手頭上作威作福
check 英[t?ek] 美[t??k] vt. 檢查,核對; 制止,抑制; 在…上打勾; vi. 核實,查核; 中止; 打勾; [象棋] 將一軍; n. <美>支票; 制止,抑制; 檢驗,核對; [網絡] 檢查; 查核; 檢測; [例句]Check the accuracy of everything in your CV.請核對簡歷中的每個細節,務必準確無誤。[其他] 第三人稱單數:checks 復數:checks 現在分詞:checking過去式:checked 過去分詞:checked
frequent的近義詞:adj. 頻繁的;時常發生的;慣常的
/confirm/ied/continual
vt. 常到,常去;時常出入于
resort to
frequent
美 /?fri?kw?nt; fri?kwent/英 /'fri?kw?nt/
adj.頻繁的;時常發生的;慣常的
vt.常到,常去;時常出入于
過去式 frequented
過去分詞 frequented
現在分詞 frequenting
第三人稱單數 frequents
比較級 more frequent
最高級 most frequent
雙語例句:
This station requires frequent security check.
這個車站需要經常進行安全檢查。
以下分享僅代表個人經驗。畢竟每個人使用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的方法不盡相同,效果也有所差異。
1. 讀一本書時,你是從頭到尾畫一張還是多張?
我習慣畫多張。一張總圖+若干張分支圖
很多人非常迷戀那種架構龐大、內容看起來密密麻麻的超長導圖(就下面這種,你們不用點開,因為壓根看不清罒ω罒)。但事實上,這種超長的讀書筆記導圖,不僅繪制起來不方便,而且后續查看起來也不容易。
超長導圖
相比從頭到尾畫一張,我更喜歡用“一張總圖+若干張分支圖”的繪圖方式,比如《爆款文案》這本書,我就拆解一張總覽圖和4張分支圖:
《爆款文案》思維導圖總覽
《爆款文案》-標題抓人眼球
《爆款文案》-激發購買欲望
《爆款文案》-贏得讀者信任
《爆款文案》-引導馬上下單
關于總覽圖和各分支圖之間的聯系,我會借助MindMaster“插入超鏈接”的功能實現,它支持將當前文檔的頁面設置為超鏈接對象,完成后即可實現頁面間跳轉。
插入文檔頁面超鏈接
2. 讀書讀到哪個階段開始繪制了?開始前、讀完、還是一邊讀一邊記?
思維導圖的繪制,可以說貫穿我的整個讀書階段。
(1)在開始前,我會去看封面、腰封、目錄部分,先對全書有個簡單的了解,然后針對自己在這些部分存疑、感興趣的部分,提出幾個主要問題。因此在這個階段,我已經開始在繪制導圖了,雖然更多還是在紙上涂涂抹抹。
(2)在讀的階段,我一般只記錄幾個關鍵詞,數量不多,大概維持在方便后續做筆記時回憶,又不會打斷當前閱讀狀態的數量。
(3)讀完后,我就會根據自己前面提出的問題以及關鍵詞,進行筆記梳理。這個階段一般就會用到導圖工具了。
3. 你是側重梳理書的大綱、還是記錄要點,或是記錄自己聯想到的想法?
我在前面第二個問題中略微提到,這里進一步展開,根據不同的書籍,讀書筆記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
(1)比如小說,我主要記錄自己聯想到的想法;
(2)比如工具類書籍,尤其是成系統的工具書,我就會梳理書的大綱,然后找到大綱中自己的薄弱點,進行要點記錄。前面關于《爆款文案》讀書筆記的思維導圖就是遵循這個原則。
4. 你是用手繪的還是其他工具?
都用。
如果只是簡單的書,手繪一般足夠了。不過我自己后續還是會用MindMaster整理成電子版,方便存檔。
如果是知識體系比較龐大的書,手繪已經不太支撐我繪制了(因為不太好調整),思維導圖軟件的優勢這個時候就顯現出來了。
5. 畫完后的思維導圖你如何保管?電腦文件夾?把紙張夾在書里?
以前手繪的時候,就是把思維導圖的紙張夾書里。不過讓我很苦惱的是,之前不少都遺失了。一大憾事。
現在基本都是用MindMaster做讀書筆記,做完后直接保存在軟件內的個人云文檔上,不用擔心換電腦后文件搬運的問題。
MindMaster個人云文檔
6.下次再看這本書之前你會馬上找以前畫的思維導圖來看嗎?
看書前不會,看完后會進行更新補充,主要是一些新聯想和新觀點。
MindMaster思維導圖~長期關注效率提升,歡迎一起交流討論~
你在地面上跳起來會落下,這是因為引力,火箭“跳”起來不落下是超過或達到了臨界的速度,這個速度我們稱之為逃逸速度,也叫第二宇宙速度。而光速是極限速度,如果在一個天體的表面經過都會被引力“拽下去”,那么這個天體就是黑洞。
什么是黑洞圖:黑洞與光
引力是維系宇宙的四種基本物理力之一(還有電磁力、弱核力和強核力),我們生活在地球的引力之中,時時刻刻都在體驗它。從更大的尺度看,引力是宇宙中一切可見結構的“搭建工”,太陽系,銀河系和整個宇宙都離不開引力,而黑洞把引力利用到了極致!
圖:愛因斯坦的履歷
1916年,在《廣義相對論》發布不到一年,德國物理學家史瓦西就基于此構建出黑洞的數學公式。1958年,美國物理學家大衛·芬克爾斯坦描繪出了黑洞的構想圖:太空中一個黑色的區域,在這個這里,引力非常大,大到任何物質包括光子都無法從這個區域中逃逸出來。
廣義相對論的愛因斯坦場方程:
圖:Rμν里奇曲率張量,R是標量曲率,gμν度規張量,G是牛頓引力常數,Tμν應力能張量。張量描述了時空中物體的幾何形狀。
史瓦西構建的黑洞——史瓦西黑洞(不旋轉、不帶電荷)
圖:Rs是史瓦西半徑,G是萬有引力常數,M是質量,c是光速
據目前所知離我們最近的黑洞是HR 6819三星系統,距離我們1000光年。天文學家根據其他兩顆恒星所受引力大小模擬出了黑洞的位置和軌跡(紅色軌跡)
圖:什么?你看不見它?你當然看不見它,因為它是黑洞。
黑洞大多數由恒星演化而來,能否成為黑洞則取決于恒星的質量。我們的太陽是顆黃矮星,還不足以形成黑洞。大約50億年左右,太陽會耗盡“氫燃料”,緩慢地膨脹成紅巨星,它會吞沒周圍的行星,甚至是地球,然后引力繼續將它坍縮成暗淡的白矮星,最終“溶解”成星云。
圖:恒星的演化
如果恒星的質量達到30倍太陽質量,上述還不是它的宿命,黑洞才是它的歸宿。與太陽一樣,恒星會更快得耗盡氫,核聚變產生氦,氦還會繼續聚變,氦的產物也會繼續聚變。一次次的廢料成為下一階段的原材料,再成為廢料,再進行聚變,直到聚變再也無法產生足夠的能量來抵抗引力。于是恒星的核心向內坍塌,產生超新星爆炸。
圖:超新星爆炸
爆炸會沖散核心外層的物質,如果它剩下的質量大于3倍太陽的質量,引力會再次使它坍縮,最終形成一個密度無限大的點,我們叫它奇點,這就是黑洞。
圖:《星際穿越》中黑洞
任何有質量的物體,包括光,在黑洞附近運動時都會被拉向黑洞,如果進入黑洞的黑色區域,將無法逃離,無論任何物質,任何速度,這個區域被稱為視界,視覺的界限。
黑洞的利用70年代,霍金通過量子力學推論出黑洞并非只進不出,它會向外釋放物質,我們稱之為霍金輻射。20世紀,大量物理學家提出了各種各樣收集霍金輻射的可行性方案,例如:將超強的弦放入輻射場中,還有說拿“桶”接的,當然這不是一般的桶。
圖:黑洞與霍金輻射
這些想法都純粹是理論上的,因為受制于材料的局限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也許能夠開發出既能經受住黑洞的引力,又能經受住霍金輻射的極度高溫的工具。
除了利用“天然”黑洞的能量,我們或許還能在未來的某一天創造出微型黑洞作為能源,當然這一切都是霍金說的:
可能會有更小的迷你黑洞。如果宇宙是混沌的、不規則的,它們可能形成于非常早期的宇宙。一個質量相當于一座山的黑洞,會釋放出x射線和伽瑪射線,其速度約為1000萬兆瓦,足以供應全世界的電力。然而,駕馭一個迷你黑洞并不容易。你不能把它放在發電站里,因為它會從地板上掉下去,最后落到地球的中心。唯一的辦法,就是讓黑洞繞著地球轉。
——史蒂芬·霍金
圖:愛因斯坦-羅森橋又稱蟲洞
除此之外,黑洞或許還可以幫助我們穿越遙遠距離。在蟲洞的理論中描述了時空中的兩點雖然相隔許多光年,但可以通過"黑洞與白洞”連接起來。蟲洞是愛因斯坦場方程的解,符合廣義相對論,在理論上是可行性的。
圖:恒星接近黑洞后被撕碎
雖然我們找到了黑洞存在的實際證據,并且拍攝到了它的吸積盤,但要用目前的技術證明蟲洞的存在是完全不可能的。要想證明唯一的辦法是駕駛一艘飛船中穿越它,難點在于這艘飛船在進入黑洞之后可能會被解體或是直接被撕碎。即使蟲洞真的存在,無論這艘飛船是探測器還是載人飛船,黑洞幾百光年或是上千光年的距離都不是目前人類敢想的。
圖:黑洞吞噬
最后這一切只能留給我們的后代來考慮,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為他們鋪好路,增加人類對黑洞和宇宙運行的基本了解。也許有一天,人類最終會解開宇宙的一切答案,穿梭于星系之間。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