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新社北京3月5日電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其中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這些主要目標分別是: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地緣環境,別稱地緣政治,是1897年F.拉采爾提出的國防安全問題。
地緣環境認識我國的國防安全問題,要從我國的總體安全的需求、現實或潛在對手的戰略利益及對華政策、我國的地緣環境和與將來入侵者的力量對比等各個方面,搞清楚我國安全利益表現什么地方,正確分析這些安全利益對我國的國防安全戰略提出哪些要求。
從周邊的地緣條件來看,我國是一個難于防御的國家。這可以從我國在近代歷史上屢屢遭受外敵入侵的事實得到說明。它的海岸線漫長,易遭到敵人的海上入侵。它的陸地邊界多在高山、荒漠地區,氣候惡劣,居民稀少,難于部署兵力進行有效防衛。
另外,我國發達地區多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使其要害部位過于暴露,增大了對外敵空中或海上攻擊的防御難度。這些條件以及上面談到的周邊國家的條件,使我國的國防具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在通常情況下,不可能像一些大國那樣,將入侵之敵阻于邊境之外進行決戰,也無法指望周圍的地緣條件提供更多的安全屏護。
五個重大指的是
第一、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決定》明確指出,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決定》同時還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決定》還圍繞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提出“三統一”、“四善于”的具體要求,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從根本上理清了黨與法的關系,把我國的法治同西方的所謂“憲政”進行了根本區別,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政治智慧。
第二、憲法權威和依法治國關系。憲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通過民主和科學的程序形成的國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權威和效力。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依憲執政。《決定》提出要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把所有規范文件納入備案審查范圍,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確定國家憲法日;建立憲法宣誓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對于樹立憲法的權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我國法治建設邁出的關鍵一步。
第三、行政權力與依法治國關系。行政權力的效率與行政權力的濫用是一對矛盾,也是事關依法治國的大問題。法律的生命力和權威都在于實施。依法治國首先要規范和限制政府權力。《決定》針對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要完善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推進各級政府事權規范化、法律化,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全面推進政務公開。這些重大的部署,必將促進法治政府的早日建成。
第四、司法權力與依法治國的關系。司法權力是法治的最后一道防線,對依法治國至關重要。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壞作用。《決定》提出的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完善司法體制,推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等,不僅具有理論新意,而且抓住了司法實踐中的突出問題,針對性、可行性極強。
第五、公民守法與依法治國的關系。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決定》提出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些舉措對于促進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方案指的是針對事情或者工作事務的具體執行方式手段和策略。包括事情或者工作的執行時間、執行地點、執行方式、所使用的工具以及詳細的執行方法等等。
方案一般在事前提前制定好的。
預案指的是在沒有事先計劃的情況下,針對于可能臨時會發生的事情而采取的緊急或者臨時執行措施,預案具有臨時性,是伴隨事件可能臨時發生而產生的。
常規巡察: 在一屆區委任期內,完成對各街道、區委工作部門、政府部門、人民團體和區管企事業單位黨組織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的巡察全覆蓋。
堅持問題導向,針對重點人、重點事、重點問題或者巡察整改情況,機動靈活開展監督。
采取市、區巡察組聯動方式,統一部署、集中培訓、強化督導,同時對市、區相關系統開展巡察。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