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皖軍為皖系軍閥的軍事武裝力量,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省人,故名皖軍。
皖系,皖系軍閥的簡稱,北洋軍閥派系之一。以安徽籍軍閥段祺瑞為首領。1916年袁世凱死后,段祺瑞控制北洋政府,依靠日本帝國主義,大借外債,擴充實力。1920年在直皖戰爭中失敗。1924年,盧永祥在江浙戰爭中又被齊燮元打敗,皖系逐漸瓦解
清 蕭云從 湯鵬 楊光先 弘仁 方以智 錢澄之查士標 汪昂 施閏章 梅清梅文鼎 張英 戴名世 方苞 方觀承 張廷玉 汪士慎 程蘭如 劉大 戴震鮑廷博姚鼐 羅聘 鄧石如 曹振鏞 王貞儀 高朗亭 包世臣 鄭復光 姚瑩王茂蔭張樂行 張守禹 程長庚 胡光墉 年羹堯 李鴻章 張樹聲 劉瑞芬 孫家鼐丁汝昌劉銘傳 汪萊
前言:
軍閥混戰時期的軍閥主要指的是上個世紀初期到二三十年代在我國具有足以影響時政格局的割據團體。
其中,以北洋政府為代表,所謂的北洋政府實質便是在當時依靠著武力與外力支持,占據主導地位的所謂政府。
而至于相對于暫時占據主導地位的政府來說,各省各地的軍閥除了政府直轄的地區之外,大多是名義臣服,實際獨立,甚至還有對立、交戰的局面。
在當時,也形成了軍閥割據混戰的亂象,一般從袁世凱去世的1916年開始到1928年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為主要割據混戰期,但是實際上,軍閥割據混戰的時間要遠遠大于這十三年。
因為,民國軍閥根據的根源起源于清末,尤其是湘軍、淮軍、袁世凱新軍等團體的出現,加速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做大。
而1928年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也不過是形式上統一了全國,甚至1930年的時候,蔣介石、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等人的中原大戰才停止。
所以說,上個世界自從清末到二三十年代,軍閥勢力的影響經歷了萌芽、成長、突變、分裂到消散的一個過程。
而在當時,這些軍閥在后世有一個普遍的稱呼,那就是按照性質與地理區域,我們將其劃分為北洋系軍閥與西南系軍閥。
(一)北洋軍閥的出現與延續
北洋軍閥的前身實際上出現于訓練新軍的袁世凱的整合,袁世凱死后,北洋系分裂,出現了一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以馮國璋為首包括曹坤等的直系軍閥,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
但是,這三派軍閥雖然同出于北洋,卻并不是和睦相處,反而是為了爭奪當時北洋政府的領導權而多次刀兵相見。
原因很簡單,誰掌握了北洋政府,不僅名義上統治全國,他們希求的是以此來獲得他們背后帝國主義的貸款,來支持他們的擴軍與統治。
1916年至1920年為皖系段祺瑞掌權時期,其中發生了著名的府院之爭,也就是總理段祺瑞和總統黎元洪的爭端,而后黎元洪下臺,總統由直系領導馮國璋繼任,再次與段祺瑞之間產生了府院之爭。
馮國璋去世后,曹坤成為直系的又一任領導,與段祺瑞的矛盾進一步加深,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1920年4月,曹坤吳佩孚聯合八省軍閥,反對皖系軍閥段祺瑞,至同年七月,直系曹坤、吳佩孚與奉系軍閥張作霖擊敗了皖系軍閥段祺瑞,皖系軍閥從此退出主要舞臺。
可是,此后,張作霖與曹坤、吳佩孚再起爭端,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張作霖戰敗,退出山海關,北洋政府暫時被直系掌管,1926年,張作霖卷土重來,聯絡直系將領馮玉祥一起進攻曹坤,直系潰敗。
此后,張作霖與馮玉祥、吳佩孚接連交戰,但是張作霖一直控制著北洋政府,直到蔣介石北伐后,閻錫山等人轉而支持蔣介石,張作霖無奈,退出北京,而后被日本人暗害。這是北洋系軍閥的開端,與結局。
(二)西南系軍閥
除了北洋軍閥,當時還存在著桂系軍閥、滇系軍閥、粵系軍閥與四川混戰軍閥等,首先是云南,是為滇系軍閥,領導者為蔡鍔,但是蔡鍔與袁世凱同年去世,所以當時滇系軍閥的執掌者是唐繼堯,滇西控制著云南與貴州兩地。
而在廣西,則是由前清提督陸榮廷掌管,在黎元洪的支持下,陸榮廷更是被任命為廣東督軍,率軍兼并了廣東,一舉占有兩廣。
護法運動開始后,兩廣的陸榮廷與滇系軍閥唐繼堯起初支持孫中山,孫中山組建廣東軍,但是后來三人鬧翻,陸榮廷將唐繼堯與孫中山的勢力徹底清除了廣東,再次獨自霸占兩廣。
此時,在廣東有著支持孫中山的粵系軍閥陳炯明、許崇智等,與陸榮廷接連打了兩次粵桂戰爭,結果是陳炯明等擊敗陸榮廷,使得粵系軍閥陳炯明等控制了廣東。
由于兩次粵桂戰爭的失敗,陸榮廷在兩廣位置不穩,1925年。李宗仁、白崇禧異軍突起,打敗了廣西各地的反對勢力,再次統一桂系軍閥。
而學術界則把陸榮廷時期稱之為舊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時期稱之為新桂系,此后,為了制約陳炯明,孫中山將其免職,但是孫中山轉瞬被陳炯明擊敗,直到1925年孫中山去世,他都沒有控制住陳炯明。
此后,蔣介石進攻陳炯明,而滇系軍閥唐繼堯則進攻桂系軍閥李宗仁,結果,陳炯明被擊敗,蔣介石占領廣東,唐繼堯被李宗仁擊敗,不久后,龍云發動政變,推翻唐繼堯,成為滇系軍閥的又一任云南王。
此時,到中原大戰結束后,全國各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滇系軍閥龍云,山西閻錫山、東北張學良、四川劉湘、劉文輝等相繼服從蔣介石的明面統一領導,軍閥混戰在大范圍來說,宣告結束。
△孫中山,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曾任中華民國總統。
△廖仲愷,曾任中華民國政府財政部總長、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黃埔軍校黨代表。
△宋教仁,曾任中華民國法制院院長。
△蔣介石,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總統。
北洋軍閥是民國初期統治中國16年的封建軍事集團,它緣于清朝末期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式陸軍,北洋軍閥主要首領都來自袁世凱新軍,袁世凱死后這個集團按主要將領屬地而劃分三個派系:
1、直系軍閥。以馮國璋、曹琨、吳佩孚等人為首,他們大都來自直隸,是北洋軍閥中最大的一派勢力。
2、皖系軍閥。以段琪瑞為首,將領主要出自安徽,在北洋軍閥后期曾長時間執掌北京政府。
3、奉系軍閥。以張作霖為首,將領主要來自東三省。該派軍事力量雄厚、武器裝備精良,雖偏安關外,但在軍閥混戰中具有舉足輕重作用。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