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舉人:經過鄉試(省考),被考取的秀才。鄉試每三年舉辦一次,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舉行,因時逢秋季,故稱「秋闈」。各省秀才集中在省會的貢院中考試,但不是所有的秀才都有資格應試,必須在各州、縣學政舉辦的科考中名列第一、二、三等者才有資格參加。
鄉試中試的舉人,第一名成解元,第二名叫亞元,第三名至第五名稱經魁,第六名叫亞魁,第七名以下,均稱文魁。
,古代是沒有高考的,古代的考試體系叫科舉考試,是所有年齡段都能參加的,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選官制度。至于科舉,從地方級到國家級分別是
1. 院試
省里的提督學政主持
三年考兩次
考中的都叫秀才,算是有了功名,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稟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稟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
2. 鄉試
應考者為州、府內的秀才
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
一般在每年八月舉行
凡事考中者都叫舉人,這個行為又叫“中舉”,參考《范進中舉》,而考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
3. 會試
應考者為全國各地的舉人
全國考試,由禮部(類似于如今的文化部)主持
每三年舉辦一次
凡是考中者稱“貢士”,而第一名為“會元”
4. 殿試
最高等級的科舉考試,貢士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公認唐高宗李治首創殿試,由武則天進行發展
也是每三年舉辦一次
考中殿試的都稱為“進士”,但是這個進士也是分檔次的,當然是按成績排。殿試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第二、第三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歷史上有鄉試、會試、殿試都得第一的考生,稱為連中三元
第一場是鄉試,鄉試每三年考一次,考試時間是每年農歷八月,因為在秋天,所以也叫“秋闈”。鄉試一共考三場,時間分別是初九、十二、十五日。初九第一場考試,考生初八晚上就要到考場,每人一個封閉的小房間,考生進去之后就上鎖,房間里只有一個油燈或者蠟燭,只有一個小窗戶,考生吃喝拉撒全在屋里,一共待三天。考試內容,第一場考八股文七篇、第二場考論一篇、第三場經史時務策五道。鄉試考中的學生叫“舉人”,鄉試的第一名叫“解元”。
第二場是會試,在春天考,所以也叫“春闈”。會試考試內容與鄉試場次和考試內容區別不大,都是八股文、論和五道。會試再考中的學生叫“貢生”,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
鄉試 由取得“生員”資格的人參加,是在各省省城(或京城)舉行的考試,每三年一次。因多在秋季舉行,又稱“秋試”。考中者便稱為“舉人”,也就是“中舉”了。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 由各省的“舉人”會集到京城舉行的一種考試,也是每三年一次。因多在春季舉行,又叫“春試”。考中者稱“貢生”,意思是貢獻給皇帝選用的“生員”。考中第一名的叫“會元”。
殿試 由取得“貢生”資格的應試者參加,進京入朝上殿,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考試錄取的人十分有限,只取三甲,各甲只取三名。凡考中各甲頭三名的都稱為“進士”。考中一甲第一名的叫做“狀元”,又稱“殿元”、“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指在古代文人考試考得了狀元,而后要穿紅袍游街,帝王為其任命官職,當然就天下知了。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什么是殿試?到皇帝那兒的考試叫殿試。通過殿試的叫進士,進士里邊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狀元。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