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目前來看,一般是比較穩定的大國或是經濟實力脆弱的小國,一般喜歡超發貨幣。大國的貨幣超發一般就被叫做積極的財政政策或是量化寬松,新一輪量化寬松等等,其實說白了就是印錢,而印錢的過程中超發多少,有嚴格的數據和科學理論。一般來講,國家為了保持GDP總量的增長,一般就會有一些超發,這種超發一是為了保證市場的交易量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擴張,同時反向刺激上游經濟;
同時也是對不可預見風險的一種預防,因為一旦出現某些特定的人為或非人為情況,社會熱錢一旦進入停滯或者回駐狀態,某個地區或是省份就會進入地域性緊縮狀態,而這種狀態遇到了各種不知情或是不懂深層情況的民眾,那么就會引發一定程度上的通縮恐慌,嚴重的就可能會引起股市的暴跌或是某些支柱產業資金鏈斷裂,這些都是大概會要了老命的情況。
還有的貿易大國比如美國,在外貿常常逆差的情況下,市場上流動的現鈔往往出現緊縮的狀態,在逆差之中,其他國家將一定量額的美金賺走了,而美國外貿賺取的錢又不可能立馬成為現鈔或熱錢進入市場,所以一般美國也會超發,保證市場上的正常流動。
以上是超發的合理邏輯或是正常邏輯,但是超發也有非理性邏輯或是消極邏輯,
1、超發會造成一定情況的通脹,而通脹的結果就是貨幣貶值,貨幣貶值的最大優勢,那就是出口貿易相當于在給國外打折,相當于傾銷。原來10美元可以買的白菜,可能會可以買到更多。
2、超發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政府當年或當一兩年內的財政壓力,因為政府許諾的公務人員支出和公共支出,如果用超發來抵消的話,政府仍然有一部分相當的財政活力,當然,我們知道這種超發不只是一種寅吃卯糧,而是一種自食己肉,因為國家的公務人員工資以及公共財政支出是一個政權獲得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最后支柱,而超發造成的公務人員實際收入銳減,是動搖國本的,除非在威權國家和專政國家能夠做到,比如越南,老撾,緬甸和泰國。
著疫情的發展,部分國家為了刺激經濟,開啟了“撒錢抗疫”之路——直接向符合條件的人群發放補貼。
以下是部分國家“撒錢抗疫”的基本情況:
這種“撒錢” 的方式有哪些利弊?算不算一個好政策?本文嘗試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
一
撒錢是應對經濟下行的緩釋劑
截至目前,新冠疫情還沒有特效藥和疫苗,治療方案主要是對癥治療,即利用各種醫學手段(如呼吸機),維持患者正常生命體征,待其自愈。
其實,受疫情影響的全球經濟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疫情被徹底控制之前,面對著全球范圍內的恐慌、停產停工和經濟下行,也沒有什么“特效藥”。
在這種情況下,“撒錢”作為對抗當前經濟下行的緩釋劑,被眾多國家采用。具體來說,“撒錢”的積極效果有三個:
1.刺激經濟,拉動消費
眾所周知,消費、投資和凈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凈出口這一塊由于全球產業鏈的停擺,呈現放緩的跡象。
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今年1-2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4.1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9.6%,貿易逆差425.9億元,去年同期為順差2934.8億元。歐美的疫情在三月份開始爆發,因此在數據上表現得相對滯后一些。另外,部分國家為了應對疫情的需要,還對基本生活物資進行了出口限制。如3月底,越南、泰國和俄羅斯等國家接連對農產品的出口進行了限制。
在投資方面,通常往往是由“政府投資”和“私營部門投資”兩條腿走路,受到疫情對于資本市場的沖擊和避險情緒的影響,私營部門投資銳減,目前只剩下“政府投資”一條腿。當然,各國政府也陸續通過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拉動經濟,如美國剛剛出臺的2萬億美元財政刺激計劃,以及中國近期推出的總投資高達34萬億的“新基建”計劃。
在凈出口和投資雙雙受到影響的情況下,消費作為拉動經濟的第三駕馬車被寄予厚望。一方面,消費在主流經濟體中的GDP構成占比較高,美日英德的居民消費在GDP構成中占比超過50%,中韓也在40%左右。有效的消費拉動,很容易對經濟產生積極的影響。
另一方面,從各國“撒錢”政策的細節也可以看到拉動消費的目的。大部分國家的補貼表現出“小額分散”的特點——覆蓋人群較廣,但發給單個人的補貼金額有限。如澳大利亞向符合標準的公民一次性補助750澳元,美國的補助標準是成人1200美元、兒童500美元。對于單個補助對象,用這點錢進行儲蓄和投資的意義不大,但是通過消費采購來應對疫情狀態下的不時之需,則是有價值的。日本則更加直接,通過發放折扣券和商品券來扶持營業額銳減的餐飲業和旅游業。
與此同時,我國部分地區也結合自身特點,采取了發放消費券的消費刺激政策,如下表所示:
2、轉移支付,扶助弱勢群體
轉移支付,扶助弱勢群體是“撒錢”政策的另一個作用。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停產停工也直接影響到受薪人士的收入和生活。以美國為例,根據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受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蔓延影響,美國3月失業率從上月的3.5%升至4.4%,創1975年1月以來美國失業率最大單月增幅。非農業部門削減就業崗位70.1萬個,是自2010年9月以來非農部門就業崗位首次減少。同時,在疫情拐點到來之前,預計美國就業市場形勢還會繼續惡化。在這種情況下,針對全美中低收入家庭,人均1200美元的補助,可謂雪中送炭。
在其他國家的補貼政策中也可以看到“轉移支付,扶助弱勢群體”的影子。如英國政府向受疫情影響而無法領到薪酬的人員支付80%的薪資(最高2500英鎊),韓國向包括中產階層在內的70%收入下游家庭發放災害補助,加拿大的補助對象是新冠疫情失去收入的加拿大人,德國則是小微企業主和個體戶。國內,在南京和杭州的補助計劃中,針對困難群眾也有專門的照顧。
3、貨幣政策的補充
面對疫情造成的經濟下行和流動性困境,各國紛紛采取更加積極的貨幣政策。3月15日,美聯儲宣布緊急降息至零利率,并啟動了一項規模7000億美元的量化寬松計劃,隨后多國央行緊急跟進。截至北京時間3月20日,2020年全球已至少有35個地區先后宣布57次降息。此外,美聯儲還將數千家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降至零。
無疑,這些寬松的貨幣政策對于緩解企業的融資難題和流動性困境有積極的作用。但是,零利率和零準備金率也限制了貨幣政策進一步發揮的空間。在此情況下,“撒錢”政策也可視為一種貨幣的投放和流動性釋放,給貨幣政策調節更多的抓手和補充。
二
凡事都有局限性
既然“撒錢”政策有那么多的優點,為什么沒有更多的國家使用呢?因為凡事都有局限性,作為緩解經濟下行的一劑良藥,“撒錢”政策也存在以下一些副作用:
1、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
“撒錢”本質上是動用政府的財政收入來補貼居民,對于政府的財政實力有較高的要求。考慮到補貼的發放勢必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只有“家底殷實”的政府才有可能在不影響經濟平穩運行的前提下,實現有效的財政補貼。
以英國為例,預計受到影響的工薪族在1000萬左右,以補貼上限每人2500英鎊計算,補貼的上限為250億英鎊。2019年英國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為7593億英鎊,補貼開銷僅占年財政收入的3.3%。同時,相對于2020年2月英國2.45萬億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250億英鎊的補貼僅相當于其規模的1%,對于通脹的影響非常有限。
而對于經濟欠發達國家,實行“撒錢”政策會存在難度,一方面,這些國家的財政收入本來就有限,由“撒錢”引發的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的提升可能會影響到國家的信用評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在沒有財政收入支持的情況下,大規模的撒錢,還可能引發惡性的通貨膨脹。
在實踐中,也可以發現,當前施行“撒錢”政策的,大多是經濟實力雄厚的發達國家,而國內開展消費券補貼的也主要是深圳、南京、杭州這樣的經濟發達城市。其中,杭州的策略更勝一籌,即聯合商家共同發力,政府出資5億,商家匹配優惠額度11.8億元左右,最終實現了16.8億消費券的發放。
2、邊際效用遞減,政策調節空間越來越小
關于邊際效用遞減原理,可以用口渴喝水的例子來說明,對于一個口渴的人,讓他喝第一杯水,如久旱逢甘霖,暢快淋漓。然后,如果讓他接著喝第二杯,可能也能喝,但是感覺就一般了。之后,繼續再讓他喝第三杯水、第四杯水,可能就要難受了。
同理,“撒錢”補貼如喝水,第一波補貼的效果是最好的,副作用最小。第二波補貼的效果次之,副作用遞增。第三波、第四波補貼的效果越來越差,副作用日趨明顯。如此,隨著補貼的開展,雖然可以起到緩解危機的效果,但后面,給施政者的政策調節空間卻越來越小。
以前面的英國補助政策為例,第一波250億英鎊,僅占年財政收入的3.3%,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1%,對于財政收支和通貨膨脹的影響都不大。但假設效果不錯,政府決定再進行幾波補助,到第四波的時候,累計補助額已經達到年財政的13.2%、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4%的時候,就不得不考慮其對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的影響了,相關的副作用,也限制了政府繼續采用補助策略。
3、存在發放成本
除了以上副作用,如何公平有效地將小額分散的補助資金實實在在地發放到每一個受助對象的手里,也考驗著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執行效率。中國借助發達的第三方支付系統,實現了消費券的高效發放,如杭州和深圳羅湖都是引入電子消費券的形式,將補助直接打入目標消費者的支付寶和微信里。而對于第三方支付不是那么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相關補助的分發,本身也是一件耗時費力的工作,無形中加大了政策的執行成本。
三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最后,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撒錢抗疫”算不算一個好政策?筆者認為,不能一概而論,要具體參考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情況,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對于經濟發達、財政寬裕的國家或地區,結合自身的特點,合理地開展補助策略,對于拉動消費、刺激經濟、扶助弱小、提升社會福利都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對于經濟欠發達、財政偏緊的國家,盲目地撒錢可能會進一步拖累經濟,甚至有引發惡性通貨膨脹的風險,這種情況下,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檢疫、防護、隔離、治療這樣的核心工作上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目前全球范圍內一共有233個國家和地區,從理論上來說只要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或地區都應該有自己國家的貨幣,但是這么多國家中擁有造幣技術的只有50多個國家,而且每個國家的法定貨幣價值都不同,那么世界各國貨幣中,貨幣價值排行是怎樣的呢?今天一起學習探討下。
我們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并且熟知的貨幣主要有:人民幣、美元、日元、歐元、英鎊等等,都知道一美元能換六七塊人民幣,其實美元并不是世界上幣值最高的法定貨幣。一、科威特第納爾 1第納爾=22.7476人民幣
二、阿曼里亞爾
三、約旦第納爾四、英鎊
五、歐元六、瑞士法郎
七、美元
下面再介紹一下大家比較熟悉的日元、泰銖、盧布對人民幣的匯率。
日元
泰銖
盧布
最低的就不介紹了,津巴布韋幣,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謝謝邀請。個人認為未來貨幣越來越不值錢。
改革開放以來,同等價格的貨幣,購買力越來越低,以前的100塊錢和現在的100塊錢可以買到的東西不可同日而語,大家都懂的。
但是我認為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社會在進步,經濟在發展,貨幣的通貨膨脹之路自然在繼續,但是國家不會放任不管,現在的貨幣發展趨勢依然在國家的調控范圍之內。
未來的中國應該是無現金的國家,慢慢的會步入“刷臉”的時代,支付寶和微信將會逐步地代替紙幣的支付功能。隨著社會的進步,結算方式將會進一步多元化,我們拭目以待。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足,敬請指正。
看是什么幣,孤品,希少,罕見,珍品,普通,價格不同,相差巨大。
普品
希少
珍品
精品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