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叢竹圖》是中國清代畫家鄭燮創作的一幅國畫作品。
鄭板橋(1693年-1766年),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清代書畫家、文學家。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謝謝您的邀請和提問。劉墉是清代乾隆年間的四大書法家之一。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東諸城,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父親劉統勛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
乾隆十六年(1751年),劉墉因為父親關系,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于世。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對顏真卿和米芾的書法有深刻的體會,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劉墉的書法不但以用墨濃著稱,他的用筆也是很“濃”的,這就是題主提問,劉墉的字,為什么是“一坨一坨”的原因。
我們欣賞劉墉的用筆用墨,不要只看“局部”,要從一個字的整體來欣賞。
劉墉的書法之所以得到世人的欣賞,這是有他的藝術機智的。
劉墉的書法我們可以用濃淡生輝,千鈞一發來形容。
例如這個對聯書法作品,我們選擇幾個典型的字,來說明這個特點。例如“山水”二字。
“山”字濃墨重彩,寫的很有厚度,而且穩重。
而“水”字中間的豎勾這個筆畫,一下就打破了濃墨重彩統治下的僵局,不但給“水”這個單字帶來變化和震驚,就是在“山水”二字和下面的“遙看”二字之間,也起到了化平淡為絢爛的神奇之功。
劉墉這種綿里藏針,無聲聽雷的神奇用筆用墨,就是米芾也可以自嘆弗如了。
例如,這個“水”字寫得,真如一個窈窕淑女,挑兩個比她的腰粗好幾倍的大桶,我們覺得她怎么挑得起,但是,她卻舉重若輕,悠游自得,這不是有一種“千鈞一發”之妙嗎?
就是以現代視覺審美,我們也為這種大膽的強烈對比感到神奇。
我們再看看“畫圖”二字的藝術處理。劉墉的用筆用墨,主要就是大膽用筆用墨,但是又以巧妙的機智,讓你感到難道我只有大膽就沒有細心了?
對聯中的“圖畫”二字,再次機智地體現出劉墉的綿里藏針,聲東擊西的巧妙用筆結體之妙。
我們首先來看這個“畫”字,劉墉的藝術處理是比較罕見的。
他把上面寫的既小又細,與下面的既大又粗,寫成了鮮明的對比關系。n經過他怎么一比,一個非常有形象感的字就出來了。而且,還不到簡單的就此打住,他在寫下面“田”字的時候,又把空間再次密聚,與上面的細而疏的關系形成呼應和補充。一個“畫”字,畫得如此一波三折,一唱三嘆,真的很佩服他不經意之間的“用兵如神”了。
我們在看看對聯最后一個字“圖”。這個“圖”字,即是下聯的最后一個字,也是這一幅對聯的最后一個字,加上是一個國字框,所以,劉墉把這個框寫得很穩,用墨也很重,似乎變不出什么花樣了,但是,藝術永遠存在機會,如果找不到機會,就沒有藝術了。
我們看,劉墉似乎是胸有成竹地,在框里做文章,他把里面的“各(圖)”字,寫的行云流水,疏密得當。而且“各(圖)”字的上部比較疏下部分比較密,用筆總體比外框用筆細一些,寫成了“墻外無色墻里紅”的藝術效果。
當然,這幅“煙霞盡入新詩句,山水遙看古畫圖”的對聯,并不是只有“山水”、“圖畫”這兩個字有藝術趣味,而是我們只列舉了這四個比較典型的字,來說明劉墉的用筆用墨和結體藝術的,我們只是想舉一反三而已,因為要一個一個的去說,實在太不容易了。
劉墉的書法總的特點,就是濃墨重彩之中不乏水墨丹青,排山倒海之勢,又不乏細雨清風。
他的字綿里藏針,穩重矜持。有人說,他的字有“肥”、“厚”、“穩”、“濃”的特點。如果我們以這樣的眼光去看,恐怕也未必看出劉墉綿里藏針的機智和千鈞一發的靜中取鬧了。
我們上面列舉和分析的“山水”、“圖畫”四個字,就是希望欣賞書法,既要大處著眼,也要細處求精。例如“水”字、“圖”字。其實,劉墉的每一個字都安排的非常到位。
鄭板橋扮演者為趙毅。
趙毅,1975年12月8日出生于中國北京。中國男演員。1997年,參演胡玫執導的電視劇《雍正王朝》飾演李衛。2007年,參演電影《飛》,奪得第七屆百合獎的“我最喜愛的電視電影十佳演員”獎 。2009年,憑借《走四方》獲得第9屆數字電影百合獎優秀男演員獎 。2013年,主演《闖關東前傳》;憑借《信義兄弟》,獲得第1屆中國優秀農村題材電影表彰典禮優秀男主角獎 。
鄭板橋作為"揚州八怪"的杰出代表,“難得糊涂”和“吃虧是福”就是來自他的名言。他具有"揚州八怪"藝術風格的共性,又有鮮明的個性,他注重創新,關心人民疾苦,主張"胸無成竹""趣在法外"的獨特創作觀,影響頗大。
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鄭板橋被稱為“三絕”的詩書畫大家,有著“立功天地,字養生民”的人生追求,憂國憂民的人本情懷,以及不同流俗的藝術風格。他生活在“康乾盛世”時期,抱著“得志澤加于民”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走進仕途,于山東范縣、濰縣做邑令十一年,勤政廉明,愛民如子,振興文風,獎掖后進。國畫大師徐悲鴻曾贊許鄭板橋:“思想奇,文章奇,書畫尤奇。”他的詩文直抒血性,同情人民,鞭撻丑惡;書法怒不同人,獨創一格,以隸楷為主、篆隸楷行相參、并雜以蘭竹畫法入書,自稱“六分半書”;繪畫師法造化,繼承傳統,多繪蘭竹石,尤精于竹,再配以點睛之題跋,極富哲理,有“鄭竹、鄭蘭”之譽。”
在他的一生之中有著很多的聞名后世的作品,其中不乏有著很多的名言佳句。“難得糊涂”,這是鄭板橋名言之一,鄭板橋曾經先后在朝廷的兩個地方當過知縣,對于官場中的黑暗有著很深的體會,可是他自己卻是不會同流合污的,可是想也知道,再官官相護的官場之中,想要獨善其身是很難的,更何況他還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對于那些黑暗的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又無能為力,因此就想裝糊涂,但是一個什么都知道的人又怎么能夠裝糊涂,因此他就發出來“難得糊涂”這樣的感嘆。一句話代表了鄭板橋對于現實的無奈和心酸。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知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是鄭板橋題在他的傳世畫作《竹石圖》上的,這幾句話,通過寫竹子那種頑強不屈,不畏環境艱難,堅強生長的精神來鼓勵人們學習竹子的這種精神。這首詩對于后世之人有著很高的勵志作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中還引用并修改了這首詩:
“深入基層不放松,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表達當年上山下鄉、深入基層的感受。
鄭板橋名言還有著很多,從這些名言之中我們可以看出鄭板橋是一個談泊名利,心懷天下。這種甘于清貧的生活態度、正直剛強的君子品格、愛護百姓、好善樂施的崇高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目前有關鄭板橋的研究方興未艾,他的家鄉興化、揚州建有故居和揚州八怪紀念館,他曾經工作過的范縣和濰坊也都相繼建立了紀念館。從事有關鄭板橋藝術和思想的研究,隨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鄭板橋的精神,更加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指的是七十歲。古稀又叫懸車之年、杖國之年、從心之年,是中國人自古指七十高齡的說法。它源于唐代大詩人杜甫《曲江二首》詩,全詩為: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榮絆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在古代的時候一個人如果要活到古稀之年,屬實是非常的不容易,在那種年代,戰亂饑荒瘟疫等等各種天災人禍隨時都會發生,所以在那個時候能活到七十歲的人是很少見的。
在歷史上年齡到達古稀之年的名人還是比較多的,比如春秋戰國的老子,再比如四大名著的作者羅貫中和吳承恩,還有著名的畫家鄭板橋,這些年過古稀的人比比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年齡到達古稀之年已經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