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竹林七賢指的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運用順口溜記憶竹林七賢的方法是:王戎上山(山濤)秀(向秀)了一把射箭術,射死兩只雞(嵇康、阮籍),手拎(劉伶)一只,嘴銜(阮咸)一只。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后與地名竹林合稱。
嵇康等七人相與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肆意歡宴。后遂用“竹林宴、竹林歡、竹林游、竹林會、竹林興、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羈的飲宴游樂,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賢”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在“竹林七賢”中以山濤年事最長,且“竹林七賢”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濤發現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濤發現并介紹給嵇康和阮籍認識,因此,山濤是竹林之游實際的組織者和人事核心。
很難想象這個世界上還有第二種語言能像漢語一樣做到音美、形美、意美,漢語本身就是一種美,慶幸我們生在中國,從小就能學習這一種語言。漢語是世界上最成熟的語言,她是二維的,是收斂的,常人只要掌握兩三千個漢字就足以應對大部分生活、學習和工作的需要。而大部分外語,比如英語是發散的,如果學習英語,沒個上萬的詞匯量,恐怕很難應對升學、就業。
再回到對聯,對聯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對聯本身是漢字的排列組合,為什么有美感?可以從語言本身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一、意美
首先,語言是人類思想的載體,一副對聯在不同的場合表達不同的含義,可以抒情,可以言志,可以賀喜,可以吊唁,可以寫景,可以喻人,可以明理,可以思辨,包羅萬象,無所不能,此為意美。
二、形美
其次,對聯之所以叫“對”聯,它的本質特征是要“對仗”,是一種對仗文學,形式上通常是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這四項。深層次說,與哲學中所謂“太極生兩儀”。即把世界萬事萬物分為相互對稱的陰陽兩半,在思維本質上極為相通。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楹聯的哲學淵源及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陰陽二元觀念。陰陽二元論,是古代中國人世界觀的基礎。以陰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國人思維方法。另外,對聯往往和書法藝術相輔相成,更是突出了漢字之美。此為形美。
三、音美
最后,對聯有格律要求,要求發音平仄協調,錯落有致,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此為音美。
一副對聯,同時做到音美,意美,形美,這本身非常困難,所以一副好聯往往要字斟句酌,反復推敲才能產生,所謂“煉字”,自古以來也是文人墨客之愛,甚至有些千古絕對,只有上聯,很難對出下聯。正是有了這諸多的限制和束縛,才會讓對聯形式短小,言簡意深,文辭精煉,格式精巧玲瓏,讀音抑揚頓挫,才能在這寥寥十來字的方寸之間迸發出文字的張力,讓人拍案叫好。這就是對聯“煉字”“遣詞”“造句”帶來的趣味,也是漢語言的博大精深與魅力。
一、中唐前期詩人
中唐大歷前后的詩歌呈現一種過渡狀況。元結、顧況等人用詩歌反映現實,是杜甫的同調,也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驅。劉長卿、韋應物主要以山水詩見稱。李益則繼承了盛唐邊塞詩的傳統。他們在藝術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此外,在當時還有影響較大而實際成就較差的“大歷十才子”。由于社會的動亂和王朝的衰微,這個時期的詩歌多半都染上了感傷的色彩。
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人。天寶十二年登進士第。后官拜道州刺史。元結是一個“嘗欲濟時難”的詩人。關注民生疾苦。他的詩歌創作實踐了他的主張。如《閔荒詩》:“更歌曲未終,如有怨氣浮。奈何昏王心,不覺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同情安徽淮陰災后人民生活,譴責帝王窮奢極欲。還有《貧婦詞》、《去鄉愁》、《農臣怒》等詩都是關注民生疾苦的好詩。
顧況(727-815)字逋翁,蘇州人。至德二年進士。官至秘書郎,著作郎等。他也是一個關心人民痛苦的新樂府詩人。《上古》同情農民稼穡之苦,《采蠟》諷刺統治者的享樂生活,還有《公子行》、《棄婦詞》等。
劉長卿(709-780),字子房,河間(河北)人。開元二十一年進士,終任隨州刺史。作詩擅長近體,尤工五律,曾自稱為“五言長城”。風格含蓄溫和,清雅淡煉,接近王孟一派。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這是他歷來傳誦的名作,雪夜投宿山中貧寒之家的情景,短短幾句就呼之欲出。其代表作還有《尋南溪常山人山居》、《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等。
韋應物(737—790),長安人。任過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他的詩多表現人民生活困苦,關注民生。他嘆息京兆百姓:“兵兇久相踐,徭賦豈得閑?”對江州的百姓流亡更感同情“斯民本樂生,逃逝竟何為。旱歲屬荒歉,舊逋積如坻……”
韋應物的山水田園詩也很多,有人將陶韋并稱。秀一首他的名作《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他不僅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寫得優美如畫,而且點出行人待渡的悵惘心理。
二、大歷十才子和李益
大歷十大才子: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氵韋、夏侯審、李端。他們的詩歌很少反映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疾苦,大多是唱和,應制之作。內容多是歌頌升平,吟詠山水,稱道隱逸。藝術上有一定修養,但缺乏藝術特色,所以后人知之甚少。僅錢起、盧綸一些小詩尚有一定成就。盧綸的《和張仆射塞曲》: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第一首詩中暗用李廣典故,寫出邊塞射獵生活。第二首寫輕騎雪夜追擊敵人,充滿戰爭生活氣息。詩風甚為雄壯。
李益(748—827),字君虞,隴西(甘肅)人。官至禮部尚書。他比十才子時代略晚。他居邊塞十余年,有較多的邊塞詩,成就較高,讀二首,《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從軍北征》
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詩中邊塞環境,軍中生活氣息較濃,抒寫了戰士們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
三、白居易和新樂府運動
唐代文學以安史之亂為分界線,隨著社會各方面的急劇變化,詩壇也有很大轉變,便是由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杜甫是這轉變的旗手。接著便是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運動。
“新樂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的,所謂新樂府,就是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式的詩。有三點說法:一是用新題,以前很多文人樂府寫時事用古題。二是寫時事。建安后也有人自創新題,但又不寫時事。三是新樂府并不以入樂與否為衡量的標準。就是可不入樂。這也是白居易的:“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寫作準則。元稹,張籍,王建是這一運動中的主要詩人。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居香山,自號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稱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白居易的青年時代是在顛沛流離中過的。由于戰亂,十一歲就離家避難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凍綏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鄰郡邑”。常居于社會窮困底層對他現實主義詩歌創作有重大影響作用。白居易的思想帶有濃厚的儒,釋,道三家雜糅的色彩。但主導思想則是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彼囊簧篌w可分為前后兩期,而以四十四歲貶為江洲司馬為分界線。
前期(四十四歲以前),這是白“志在兼濟”時期。仕途上一帆風順。二十九歲中進士,三十二歲又以拔萃登科,為校書郎,三十五歲再度入選,不久入為翰林學士,又做了三年左拾遺。他自己也自負地說:“十年之間,三登科第,名入眾耳,跡升清貴。”并多次向朝廷提出各方面的改革意見。一方面又利用詩歌的特點配合斗爭,寫出《秦中吟》和《新樂府》等詩。元和十年上書得罪權貴被貶為江洲司馬。
后期(815),從貶江洲到死。這是他獨善其身的時期。江州之貶是對詩人沉重打擊,“換盡舊心腸,”是其心跡顯露。隨著政治環境的日益險惡,激情已轉向消極,佛道思想逐漸滋長,他悔恨自己“三十氣太壯,胸中多是非。”他緘默了,不敢再過問政治“世間盡不關吾事。”為了避免牛李黨爭之禍,他為自己安排一條“中隱”之路。不做朝官,以地方官為隱,先后任杭州,蘇州刺史,后又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在洛陽度過十八年“中隱”生活,后病死洛陽。
白居易現實主義新樂府的創作觀點與原則是:首先,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就是“詩歌合為事而作”,應該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傷民病痛”。將詩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結合,這是白居易詩論核心。
其次,白居易還認識到文學植根于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反映。這對后世都有深遠影響。
第三,他闡發詩歌的特性,并結合這種特性強調詩的教育作用和社會功能。
第四,為了充分的發揮詩的作用,更好地達到“救濟人病,裨補時闕”的政治目的,白居易強調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形式必須服從內容,為內容服務。所以他“不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而力求做到語言的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傳說他經常將自己寫得詩讀給村叟老嫗聽,聽不懂再改。
新樂府運動,便是在上述詩論的指導下開展起來的。也得到當時元、張、王等人的贊同和支持。
白居易詩歌的思想性,藝術性及影響。白居易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他曾將自己五十一歲以前寫的一千三百多首詩分為四類:一諷諭,二閑適,三感傷,四雜律。又將以后的詩分為格律,律詩兩類。價值最高的是諷諭詩,是和他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負是一致的。關注民生疾苦,揭露官府弊政。可見《杜陵叟》、《賣炭翁》、《采地黃者》、《紅線毯》等。
其藝術特點:主題專一和明確,如《秦中吟》。善于運用外貌和心理等細節來刻畫和塑造人物。如《賣炭翁》:“滿面灰塵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詩中往往對比鮮明,如《輕肥》寫了官府糜爛生活,老百姓災后人食人。將敘事與議論結合,往往起到卒章顯志的作用。如《紅線毯》。再就是詩的語言通俗化,平易近人。
白居易最大的貢獻和影響就是繼承《詩經》和杜甫的現實主義,掀起一個現實主義詩歌運動,即新樂府運動。將現實主義在詩壇發揚光大,影響深遠。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人。官至武昌節度使。
他和白居易齊名,時稱“元白”,文學觀點也一致。他的樂府詩反映現實的面相當廣泛,有揭露官軍的暴橫,同情農民的痛苦,如《田家祠》。張藉和王建也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干將,也寫出很多優秀的新樂府詩。
四、中唐其他詩人
(一)韓愈(768—824)
子退之,河陰(河南)人。韓愈不僅是杰出的散文家,也是一個在中唐詩壇上能夠別開生面、勇于獨創的詩人。他在倡導古文運動的同時,也曾致力于詩歌的革新,以改之前的平庸風格。主要繼承李杜的傳統,走獨立開拓的道路。他的詩開始也能關注社會生活,但后來一度向奇崛險怪的方向發展。如《南山詩》、《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等,走追求奇險的極端的路線,沒有什么積極的意義。欣賞一下他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助教》:“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鼻皟删鋵懳⒂曛械木吧珮O為新鮮別致,觀察也仔細。
(二)孟郊賈島
孟郊(751—814)子東野,湖州(浙江)人。一生只為小吏,貧寒至死。孟郊的詩,很受韓愈的推崇,當時有孟詩韓筆之譽。他的詩有不少接觸到現實矛盾。如《長安早春》、《長安道》諷刺了朱門貴族的驕奢閑逸,《貧女詞》《織女詞》對婦女的勞苦深表同情。在《傷春》中寫了戰亂的慘景,令人觸目傷心。欣賞一首他的普遍傳頌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心草、報得三春暉?
詩歌用很通俗平易近人的語言贊美了偉大、無私的母愛。
孟郊在文學史上影響不小,北宋江西詩派的形成,也受他的影響。
賈島(779—843),字閬仙,范陽(北京附近)人,早年為僧,后還俗,舉進士,曾官長江主簿。
他和孟郊同以“苦吟”著名,后人更以“郊寒島瘦”并稱。他自己也曾說《送無可上人》中“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是“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但他的詩無論思想或藝術成就都遠不及孟郊。
(三)劉禹錫柳宗元李賀
在元白和韓孟兩派之外,劉禹錫和柳宗元也是中唐時代優秀詩人。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因參加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失敗,被貶朗洲司馬等職,在外二十年。晚年遷太子賓客。
他詩的內容有諷刺權貴的,如《飛鳶操》、《秋螢行》、《聚蚊謠》等,懷古的如《金陵五題》、《烏衣巷》、《臺城》等,看《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此畺|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此詩更是在低徊感嘆中充滿了對興亡變化的無限沉思。
總體來說,劉禹錫的詩,律詩、絕句比古詩成就高,仿效民歌的樂府小章尤為著名。當時白居易稱他為“詩豪”,宋代蘇軾、黃山谷對他也很是推崇。
柳宗元是唐代大散文家,也是一位優秀詩人。他的詩和散文一樣,大部分都是在貶官永州和柳州時寫的。內容多抒發自己悲憤抑郁和離鄉去國的情思。如《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這首詩比喻新鮮,設想奇特,強烈地表現了思鄉的感情。其他如《別舍弟宗一》、《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等也是同類優秀作品。另外還有諷刺現實和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詩,《行路難》、《田家》等。他的山水詩,情致深沉委婉,描繪細致簡潔,藝術成就很高。評家把他和陶淵明并稱。見歷來傳誦的名作《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構思奇特,表現了詩人超身世外的清峻高潔的個性風格。
李賀(790—816),字長吉,宜陽人。出身沒落皇室后裔家庭,少年時才能出眾,志向遠大,由于家族限制,不能應試,只作小吏,死時二十七歲。他寫了很多表達家庭貧困,心情悲憤,懷才不遇的詩。如“家門厚重意,望我飽饑腹”(《題歸夢》)。“夜雨叫租吏,舂聲暗交關”(《送韋仁實兄弟入關》)等。他還寫出很多非現實幻想的詩,見《夢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樓半開壁斜白。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這是他夢里在天上所見的塵世渺小以及滄海桑田迅速變換的情景。在奇特的想象中可以看到詩人的苦悶和迷惘。
李賀也寫了一些反映下層勞苦人民遭遇的,揭露貴族腐朽墮落的,也有些寫邊塞的。他在詩歌的形象,意境,比喻,詞語上都嘔心瀝血,獨樹一幟,被稱為天才詩人。對后世詩壇有很大影響。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