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有句老話是這么說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周圍出產什么也就吃什么。對于吃,或許其最高境界就是“山珍海味”了,而對于生活在內陸地區的人來說,“山珍”肯定會有不少,但是“海味”可能就不怎么有了,畢竟深處內陸地區嘛。但是別急,“海味”雖然沒有,“
有句老話是這么說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周圍出產什么也就吃什么。對于吃,或許其最高境界就是“山珍海味”了,而對于生活在內陸地區的人來說,“山珍”肯定會有不少,但是“海味”可能就不怎么有了,畢竟深處內陸地區嘛。
但是別急,“海味”雖然沒有,“河鮮”卻也不少。在內陸地區的山間河流、小溪、湖泊中出產的“野味”不比海鮮差,甚至很多都有過之而無不及,深受大家的喜愛。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農藥化肥的使用日漸增多以及環境的變化,也導致了許多曾經非常美味的“河鮮”在逐漸減少。甚至有些品種幾乎很難遇到了,就比如下面的這6種“河鮮”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了:
菩薩魚
我們當地人就是稱它為“菩薩魚”,它的體型小小的,一般身長只有3-4厘米左右,身上的魚鱗摸起來有一種粗糙的感覺。以前在農村里面的河流、水塘里面幾乎是隨處可見它們的身影,還會把它們捉回去放盆子里面養起來。“菩薩魚”的生長環境對水質要求比較高,換句話說就是有它們的地方一般水質都比較好。拿回去油炸,也是非常好吃的,嘎嘣脆。
或許是因為這些年農藥化肥的使用等原因,現在的河流中基本上已經看不到它們的身影了。
鳑鲏
鳑鲏又稱砧板魚、鏡面魚,一般個頭比較小,身體扁扁的,而且身體看起來非常光亮,跟一面鏡子一樣。它主要的生長環境也是在那些水質比較好的河流中,并且數量非常多。以前小時候經常拿家里的“簸箕”出去河里撈它們,撈回來可以拿來跟“菩薩魚”一起養起來,撈得很多回來的話就裹上面粉直接油炸,簡直是小時候的美味回憶。不過現在卻基本上看不到它們的身影了,只留在了我的回憶中。
河蚌
說到這種大河蚌,很多人應該都不會陌生,很多人以前應該也都吃過,在河流里面有不少。以前一放學就會跑到河流里面去撩起褲腿就下去用腳踩河里的泥沙,踩到河蚌了就拿起來,然后拿回家放幾天等它吐完身體里的沙子出來后就殺來煮河蚌粥,很好吃。處理河蚌要清除干凈它的內臟,然后要去腥再煮粥,否則就會很腥,不好吃。而現在河里野生的河蚌基本上遇不到了,外面賣的很多都是養殖的了。
石爬子
我們當地稱為石爬子,而有些地方又叫火箭魚,平常活動在山澗中,溪流急流段段河灘上,平靜水流河段里面就比較少,是一種珍惜淡水野生魚。正是因為它所活動的地方水流急,所以捕捉它也是相當困難的。石爬子含有豐富的脂肪,而且肉質細嫩鮮美,沒有小魚刺,是野生魚里面的極品,售價也是相當高的,我們當地這里的售價一般在600元左右一斤,一般用于商務宴請等。
虎頭呆子
虎頭呆子又叫茲虎魚,塘鱧(“lǐ ”)魚,土步魚等。長相頭部有點像小老虎一樣,看起來呆頭呆腦,傻里傻氣的,所以人們就稱它為虎頭呆子,雖然看起來呆,但是它脾氣卻很臭,是又呆脾氣又臭的魚。它喜歡藏在河道里貼著水底游動,渾身長滿黑色的小鱗片,而且對水質的要求也很高,水質不好的河流也是沒有的。虎頭呆子的肉非常鮮嫩,價格也很高。
塘角魚
塘角魚以前在河流小溪里面也是很多的,全身呈暗黑色或者金黃色,小編以前小時候就經常出去釣塘角魚。肉質緊實美味,也沒有小刺,不過它頭兩邊的那兩個大角,要是不小心被扎到,那是又痛又癢大半天的。而現在河里野生的塘角魚也很少見了,市場上賣的基本也都是人工養殖的了。
小結
時間真的很快,眨眼便是很多年。以前小時候的時光依然歷歷在目,但都是變成了回憶。回想以前和朋友一起玩耍,放牛,釣青蛙,捕魚抓蝦等,嘴角依舊不經意間上揚。
不知道大家現在是否還經常遇到以上的現在“河鮮”呢?請在評論區告訴我。
陳同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