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臨報融媒記者任振國王超鵬通訊員趙細溪沂州府酒業工作人員在包裝車間喜悅工作中“書有法,茶有道,酒中有天地”。以木為囊,以韻為芯,以情為魂的沂州府純糧老酒已經更新到了第三代,更為難得的是,該款老酒每一次更新都宛若“春雷”一聲震沂州,掀起一陣市場
臨報融媒記者任振國 王超鵬 通訊員趙細溪
沂州府酒業工作人員在包裝車間喜悅工作中
“書有法,茶有道,酒中有天地”。以木為囊,以韻為芯,以情為魂的沂州府純糧老酒已經更新到了第三代,更為難得的是,該款老酒每一次更新都宛若“春雷”一聲震沂州,掀起一陣市場狂嘯。以2014年推出的第二代“70年代”濃香型沂河橋純糧老酒來說,目前已經被模仿了不少于十種版本。至此,我們不得不感嘆其生命力的強大,特別是在白酒銷售市場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大時代背景下,這樣的銷售奇跡令人嘆服。
談及自家產品總是被模仿的問題,帶著老字號的沂州府酒闖入互聯網時代新江湖的現任掌門人張西深氣定神閑,他微笑著說:“還是那句老話,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事實上,作為1953年建廠,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6經濟發展的腳步走過了近70個春秋的沂州府酒,它存在的本身就是一個傳奇。而在這個傳奇的背后,沂州府幾經沉浮的發展之路,的確也應和了“酒中有天地”這句廣告詞。
沂州府酒業董事長張西森在接受記者采訪
開天“小茅臺” 亮相中南海
1953年,由原濱海解放區部隊酒廠部分骨干,在當時的臨沂縣城東關籌建臨沂酒廠。作為沂蒙老區,臨沂不但是中國第一批中國書法名城,也是世界上最適合釀酒的區域之一。憑借著優良的自然環境、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濃郁的酒文化氣息與計劃經濟物資短缺的時代背景,天時地利人和的沂州府酒很快打開了局面,質優價廉的第一代沂河橋老酒成了臨沂人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怡情上品。此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臨沂酒廠效益都好的令人眼熱。更為難得的是,上一輩的酒廠決策者們在這種閉著眼睛數錢的時代福利面前并沒有裹足不前,至八十年代初,他們頗有遠見的將轉型的目光投向了醬香型白酒。與貴州省輕工業科研所合作,采用茅臺酒工藝研制生產出了醬香型沂州府酒,成功開創了北方生產醬香型糧食酒的先河。1987年,該酒通過國家技術鑒定,上市后定名為“沂州府酒”。同年,酒廠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聞發布會,沂州府酒獲得了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的認可,被民間稱為“江北小茅臺”。之后,初戰告捷的沂州府酒一鼓作氣參加了國際評比,并接連斬獲國際質量銀質獎,被首都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欽定為特供酒。
提及這段往事,張西深一臉欽佩。他說:“在計劃經濟時代,臨沂酒廠的老領導們完全可以固步自封,可他們卻結合時代發展,積極尋求釀酒技術的突破,這種不斷求新求發展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的確,求新求發展是企業生存的命脈!而作為沂州府酒新一代掌門人的張西深又何曾停止過求新求發展的步伐呢?自九十年代初步入臨沂酒廠開始,這位有抱負有理想的年輕人就卯足了勁兒想干一番事業。一開始找不準方向的他,在幾經波折走上銷售崗位后目標明晰,做自己的酒廠。
彼時,改革開放正處于起步階段,在酒文化氛圍深厚,糧產資源豐富的山東,低門檻、低投入、低技術含量卻對地方稅率支持度高的酒廠就像一棵掛滿了人民幣的“搖錢樹”,令臨沂各地的酒廠喧囂塵上的發展起來。這樣時代氛圍讓愛酒懂酒又想再白酒事業上發展的張西深毅然辦理了停薪留職,1999年,這位青春正好的年輕人懷揣著夢想,輾轉來到蒙陰酒廠,做起了企業承包人。
在這個民風質樸的小山城內,經驗不足卻熱情飽滿的張西深為了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從人性化的管理入手,每月免費為職工提供一定數額的雞蛋福利。正是這項飽含著溫暖的規章制度大大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他們上下同心,擰成了一股企業向上發展的巨大動力。酒廠的出酒率陡然增高,原本蕭條的酒廠風生水起的發展起來。觀察力敏銳的張西深也憑借著對企業管理的良好悟性,成功掙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而這段管理經歷不但讓其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也初步積累了企業管理的經驗,無形中為回歸臨沂酒廠經營奠定了基礎。
2005年,其勞務關系所在的大本營臨沂酒廠因為城市建設的規劃,被遷至羅莊新北區工業園。老話說“一搬三年窮”,原本就搖搖欲墜的酒廠更是元氣大傷,無懸念的走向了停產整頓的囧途。同年,作為沂州府酒廠資深老職工,對酒廠有著深厚感情又在白酒貿易管理方面歷練了多年的張西深臨危受命,接管了酒廠。
此后,隨著酒廠的崛起,他的事業步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懷舊引圍觀 “三奇”燃市場
可以想見,在靠顏值博眼球的互聯網時代,企業為了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早已經將商品包裝的體積與奢華材料推向了一個極致,要想從包羅萬象的包裝中別具一格的闖入顧客的視線,引發他們的好奇心。這,的確很難!但再難,張西深也得帶領企業管理團隊迎頭而上。經過周密的市場調研,他們做出了與奢華繁雜反其道而行之的選擇,將沂州府酒的包裝定位在綠色極簡上,主題是老情感老味道。作為重情重義的老臨沂人,張西深覺得附著在極簡上的老情感最單純,而更新后的第二代沂河橋老酒外包裝完全按照當年沂河橋白酒的生產流程和外觀設計完成。木塞、木框、古老的光面透明玻璃酒瓶、滿載著歲月滄桑的暗黃色瓶標。這瓶口感綿甜、柔和的老酒對臨沂人來說,更像微醺時唱著一首老情感,深情、厚實、耐品。而透出綠色環保理念的木框包裝箱上“健康飲酒,回味1953”的主題語則讓其在一眾奢華的酒包裝中顯得那樣樸實溫暖又與眾不同。
不走尋常路,這種差異化銷售勾引出了客戶內心中的三奇。首先,客戶在走進超市后,在花花綠綠的包裝中看到這一款木箱白酒后,心里會發出第一個疑問:“這是什么酒?”接著就會打聽酒的價格,當聽到極簡的包裝應對酒價并不低時,心中會發出第二個問號:“這酒為什么會這么貴?”最后對酒的好奇引發了購買的意向,而具有著60多年發展傳承、又經過精心研制更新的沂州府酒自然不會讓顧客失望。于是這一嘗,就成就了顧客與沂州府酒緣分的開始。
真正專業的人,會思考、懂服務、從不怠慢好奇心。毫無疑問,張西深與其企業管理團隊正是從人們的好奇心入手,以“三奇”點爆了市場熱銷的煙花,2014年推廣,2015年沂州府憑借這款“回歸1953,做健康飲酒人”的沂河橋更新酒魚躍龍門,走向了一個新高點!至此,老牌沂州府酒憑借這一款帶著濃郁酒香與感情色彩的“老新酒”迎來了事業的春天,原本壓在頭頂的陰霾瞬間四散,天高云闊的舒暢感讓帶頭人張西深感慨不已,他說:“的確,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成功就是這么”熬“出來了!”
是的,這位企業家是以一個思想者與戰斗者的姿態熬出了事業的高潮,熬出了沂州府酒香飄沂蒙大地的美好時刻。凱歌奏起的沂州府廠區內,一臉從容的張西深并沒有沉迷其中,他與其帶領的企業管理團隊深知,差異化營銷不是某個營銷層面、某種營銷手段的創新,而是產品、概念、價值、形象、推廣手段、促銷方法等多方位、系統性的營銷創新,并在創新的基礎上實現品牌在細分市場上的目標聚焦,取得戰略性的領先優勢。正如著名戰略管理專家邁克爾·波特所說:“當一個公司能夠向客戶提供一些獨特的,其他競爭對手無法替代的商品、對客戶來說其價值不僅僅是一種商品時,這個公司就把自己與競爭廠商區別開來了。”
2016年,沂州府酒業高薪聘請專業策劃營銷專業團隊,再次對綿柔香醇的“70年代”沂河橋老酒系列進行了由內及外的轉型升級。經過三個月緊鑼密鼓的打造設計,升級后的黑色酒瓶與標簽打造了出來。烏黑油亮的光面瓶身應對著瑯琊書城的墨香,低調內斂的紙質瓶身標簽看似無可挑剔。可這樣的樣品卻并不能讓決策人張西深滿意,他覺得這黑瓶無法襯托出升級后新老酒的內涵與高品質。為了盡善盡美,他決定拖后新品投入市場的時間,重新改良包裝設計。這個看似輕松的決定其實并不輕松,有首批70年代系列沂河橋老酒的鋪墊,升級后的新產品提前一天投入市場就意味著提前一天盈利。這一點企業管理團隊的成員都明白,張西深更明白,只是在他的事業中沒有退而求次之,帶著對點睛沂州府酒之包裝的渴求,其不眠不休的參與到設計中來。
“熬”出本事 勇破“瓶頸”
最初,盡管有“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的職業能力,但在白酒貿易領域如日中天的張西深卻并沒有想到,貿易經營原來與管理企業完全是兩碼事。貿易只要與市場契合同步便可以高枕無憂;可管理營運一家企業,從產品到技術更新,從人員管理到產品營銷等方面皆需要面面俱到,投資見效的時間跨度也較長。所以,自2005年到2012年期間,盡管張西深勵精圖治,先后組建了企業發展團隊,更新了沂州府醬香型白酒,從財力物力到精力上皆全力而為,卻并沒有換來相應的回報。銷售版圖的不斷萎縮,經濟效益的逐年滑坡,沂州府酒業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經營的低谷。
實際上,造成酒廠經營崩塌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魯酒的快速增長。自九十年代末期開始,各地大小縣城的酒廠便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其中不乏景芝、蘭陵、扳倒井、古貝春這樣的傳統“豪門”,再加上重金上央視而成名的秦池、金貴,以及憑借著低廉的價格、精美奢華的外包裝粉墨登場的民間小作坊,市場份額的擠壓不可謂不激烈;其次,就是沂州府酒對純糧制造高投入的堅持。眾所周知,糧食的價格連年增長,而張西深接手沂州府酒后卻始終堅持著5斤高粱生產1斤醬香白酒的質量標準,再加上其在原材料的選擇上的綠色原生態要求與絕不偷工減料、絕不以次充好的硬性規定。可以想見,這樣的高投入對應著市場低價位,企業想不低迷都難。另外,外包裝的滯后與高端產品的發展不足,也是阻礙企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至2013年,主打產品沂河橋單一成扎的包裝與低廉的價位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的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產品包裝的審美,這款重品質輕包裝的產品最終被顧客甩入了“冷宮”。正所謂“屋漏偏遭連陰雨”,張西深的愛人此時也重癥在身,事業家庭兩頭受損的他頂著巨大的壓力,一方面抽時間帶著愛人去北京等醫療條件好的大城市去尋求救治的方法,一方面振作精神,帶領企業管理團隊重新規劃酒廠的發展。
這是一場企業發展大換血的運作更新,從產品結構的完善到品牌的創建,從醬香型白酒的升級到到外包與時俱進的更新改良……諸多繁雜的事務如暴雨一般劈頭澆下,心力交瘁的張西深咬牙熬過了生命中的“累”與“冷”,帶領企業管理團隊不遺余力的將沂州府酒業脫胎換骨般的改造升級任務完成。
在談及這段艱難的歲月時,張西深說到了曾國藩家訓中的經典:“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的確,熬過此關,便可少進。經過春夏秋三季的苦熬,張西深與他的企業管理團隊終于在2013年11月迎來了酒業發展的曙光。他們利用沂州府酒建廠60周年慶的契機,在羅莊最高檔的新江泉大酒店召開了新聞發布會,隆重推出了升級改良后的醬香型白酒。毋庸置疑,經過8年的研發更新的沂州府酒內在的品質已無可挑剔,可“佛靠金裝,人靠衣裝”,如何在包裝泛濫的市場上設計出與之匹配又足夠吸引的外包,這是一個難題。
細酌品沂州 深情酒中藏
魯南商報對沂州府酒業的綠色調研采訪報道
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張西深堅守在辦公室。面對著擺滿了辦公桌的各色酒瓶,眼中看的是酒,心里想的是酒,鼻端縈繞的亦是陣陣醉心的酒香。在這種無處不在的酒香中,他想了很多,想到了古瑯琊書圣王羲之故居飄出來的陣陣墨香,想到了融入企業發展之路的紅色沂蒙精神,想到了全力推進綠色發展新動能的大美新臨沂……靈感就這樣被紛亂的思緒一點一點拽了出來。很快,一款帶著墨香、紅色傳承與醇厚酒香的內外包裝在腦海中呈現出來。
依舊是極簡主義的風格,卻多了豐富的內涵與流動的風采。黑色復古的磨砂瓶身猶如流動的墨跡,鋁制標簽的硬朗與沂蒙紅色文化基因合二為一,充滿了斗志的圖案透出沂蒙人奮發向上的精神,而在這別致獨特,耐品耐讀的酒瓶之外,更奪人眼球的外包。張西深摒棄了花里胡哨的各類材質,以木為原材料,圓形呈書卷狀,書面上有蓮花盛放,上書“書有法,茶有道,酒中有天地”。徐徐打開氤氳著木香的“書卷首頁”,黑色瓶身中珍藏的沂州府酒宛若一只飄著酒香的上好狼毫呈現在面前,讓人忍禁不住的想要打開品一品這包含著墨香的上佳好酒。很顯然,這是在白酒行業內的思考與創新的企業人帶領著其管理團隊交給沂州人民的一款好酒,也是一張令市場滿意的答卷。
2017年對沂州府酒業來說不同尋常。1月,山東啟動了白酒產業振興計劃,為本省酒業發展量身打造了一系列支持辦法,涵蓋了文化推廣、品質建設、經濟配套、人才培養等各個方面。7月,在沂州府酒業2017中秋答謝會上,新款二代“70年代”一經推出便好評如潮,引起極大反響。
作為董事長,帶領沂州府酒業厚積薄發的張西深自信又驕傲,他說:“隨著70年代新品上市,50年代、70年代、90年代三款產品將呈現齊頭并進的發展勢頭,我們能滿足更多國人的對沂河橋老酒的需求。”
宋僧有詩云:“薄酒懶邀友,好書悉借人”。可見,書酒消磨惦記的到底還是一份深情。而根植于沂州的沂州府酒情在瑯琊,所以它的酒中有書,書中帶墨,墨中所含的醇厚酒香與臨沂的山水文化相輔相成,恰如王羲之與蘭亭序,是將酒香融入筆墨端,在微醺中揮就的是中國百世流芳的精品佳作!
魯南商報通版報道沂州府酒業。
張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