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眾所周知,古代銀錠是常用的貨幣,相信大家從影視劇中已經有所了解,今天筆者和大家一起走進銀錠的世界。金銀錠最早出現在三國及南北朝時期。明清時期是我國銀錠鑄造、使用、流通的鼎盛時期,清末民國時因引進外國先進的機床鑄造技術,開始統一規范標準的鑄造
眾所周知,古代銀錠是常用的貨幣,相信大家從影視劇中已經有所了解,今天筆者和大家一起走進銀錠的世界。
明清時期是我國銀錠鑄造、使用、流通的鼎盛時期,清末民國時因引進外國先進的機床鑄造技術,開始統一規范標準的鑄造銀元,像是我們現在熟知的“大清銀幣”、“袁大頭”就是那個時代取代了銀錠的寵兒。
俗稱的袁大頭銀元
主要包括有元寶形、圓形、長方形等等,而根據形狀的不同對其叫法也不相同,包括有寶銀、中錠、小元寶以及多見的碎銀子。例如云南省鑄造牌坊錠,形似古時候的牌坊因此而得名。
除此之外還有少見的方形銀錠。正如這枚道光六年方錠,印有工匠:萬成(這個的作用其實就是責任到具體的個人,后續有純度不夠的情況方便追責),標記是萬載縣所鑄,基本上官銀都是五十兩的。(小生網上查得:在盛唐時期,一兩銀子價值現在人民幣2-4千元,那么50兩銀子價值10萬-20萬元)。在古代這種大額銀錠多為軍餉、大宗商品交易所用,平日里百姓日常開銷都是用銅錢或是碎銀子基本上用不到這么大面額的。
我們最常在影視劇里看到的多為這種帶翅錠。這種造型其實和它的鑄造工藝有關。
首先將提前稱好的50兩碎銀倒入預熱好的坩堝中。
其次看碎銀雜志多否酌情加入紺片、硝石用以純化銀液。
之后用鐵條將銀液表面雜質刮清,沾附在鐵條上的銀子就是銀匠的外快又稱之為火耗。銀匠得在銀液未凝固時將其吹向模具兩側這一吹就有了銀子高高的兩翅出現。
最后銀匠在銀錠表面蓋上刻有他姓名及州府和年號的銀戳,待到冷卻一枚銀錠就此誕生。
最大的區別在于如上述鑄造流程就是官鑄銀錠鑄的流程,其上有銀局名稱、銀匠名字以及當地州府,而私鑄大多情況下是散碎銀子融后重鑄并沒有標注,其中有的私人錢號鑄銀會標明,往往這類有標注的私銀其整體銀子的純度還是較高的。
民間交易常用的都是這種私鑄銀錠,克數少,便于買賣付款。在交易的過程中不可能都是整數,也常常會把銀子剪開用這個小銀秤來秤取合適的克數用以支付。(像不像民國時期的藥秤啊)[尬笑]
不單單得稱好克數還得驗明銀子的純度,正因為再實際操作中頗為勞心費事,所以在清末民國時期有統一標準的銀元一經問世就深受百姓的喜愛與支持。
當然是銀錠中銀的含量越多,純度就越高,相對來說質量也就越好。我們看影視劇就會聽到這么一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真正上好的銀子都是泛著雪白色,并且較為柔軟,這就是“雪花銀”的由來。如果摻了其他雜質,其顏色就會較暗或者是散發出來其他的雜色。例如含鉛多就是黑色,紅銅多就是紅色,黃銅多就是偏黃色。影視劇里常見到店小二拿到銀子后習慣咬一咬。其實這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如果較軟的話,那就是純度較高,質量較好,如果較硬的話,那就是純度不太高,質量也相對較差。
銀錠官鑄與私鑄其價格相差很大,官鑄銀錠的標價往往是私鑄銀錠的數倍甚至十多倍。品相好的金銀錠升值速度較快,有史料價值、存世量較少的金銀錠收藏價值明顯要高許多,尤其是稅銀及刻有金融史料性文字的金銀錠更是比普通的品種升值空間大。
2011年在北京誠軒以23萬元成交的明代早期素面束腰五十兩銀鋌。
13年在北京誠軒以3200元成交的河南“鄧縣”五兩腰錠
筆者只找到了早些年的成交記錄,但近幾年金銀錠的成交價格是逐年上漲,部分品種價格甚至出現了翻番情況。
在如今二三線城市房價下降,股市基金風險頗大的時代,金銀錠不乏是一個良好的投資方向,畢竟俗話說的好“亂世黃金,盛世古董”。
近些年隨著金銀錠成交價格水漲船高,市場上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不少金銀錠贗品。一是假造清代金錠,其是在白銀或銅胎上鍍金或包金葉。鑒別時可掂試分量,黃金(205,-2.61,-1.26%)的密度大,比重為19.3,顯著重于白銀或銅等金屬,關于相同體積的金屬物,金錠的分量要重得多,掂在手里有沉重感,太輕的金錠必是偽品。二是假造明清期間銀錠。具體方法是在假銀錠外表鎏銀,中間摻鉛錫,這種贗品表面呈青黑色,較簡單辨認,且假銀錠雖體大而分量輕,手掂也可以區分;較難辨認的是用新白銀鑄老銀錠,這種贗品的分量和體積雖和老銀錠類似,但細細調查會發現這種新銀錠的色彩泛白而僵硬,包漿、銘文等都沒有老銀錠的風韻。三是看銀錠底部的蜂窩狀空洞,這些為鑄造時氣泡逃逸留下的氣孔,真銀錠會有底掛金珠的現象,就是這些氣泡孔里泛著金色光澤,贗品少有且缺乏神韻。
黃金、白銀它們是貴金屬是財富也象征著財富,愿看過本文的讀者老爺們都能在今年里收獲滿滿的財富[靈光一閃]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在此對圖片主人表示感謝[作揖]
今天就講到這里了,歡迎收藏,點贊,轉發。關注小樊談古泉,帶你了解更多古泉知識。
丁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