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斤上萬元,價格堪比黃金!比熊貓還金貴?捉到一條,就值11萬!沒錯,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野生大黃魚。2018年上海的某家餐廳有一張天價菜單走紅網絡,想必大家都記憶猶新。8個人就吃了40萬!其中光一條野生大黃魚7斤4兩就高達11萬。光這道菜就占據
一斤上萬元,價格堪比黃金!比熊貓還金貴?捉到一條,就值11萬!沒錯,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野生大黃魚。
2018年上海的某家餐廳有一張天價菜單走紅網絡,想必大家都記憶猶新。8個人就吃了40萬!其中光一條野生大黃魚7斤4兩就高達11萬。
光這道菜就占據了總價錢的四分之一。真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大黃魚憑啥那么貴?
仔細研究就能發現,大黃魚一開始價格十分低廉,后來價格才一路飆升到天價。
早在40年前,野生大黃魚數量極多,賣不出去的只能喂雞喂鴨。然而現在的價格卻是天價。
如此巨大反差不禁讓人疑惑,是什么讓他在短短幾十年時間了身價暴漲?那么我們今天就要聊一聊野生大黃魚的心酸歷程。
中國人捕撈大黃魚的歷史
要說中國使用大黃魚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據有關記載,在夏朝人們就掌握了海上捕魚能力,到了兩晉時期,大黃魚就已經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了。
再到后來,也就是在漢朝的時候,人們就發現“擊舟水中,鳥聞之而高翔,魚聞之而淵藏。”,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敲擊船板可以捕獲到更多魚。
這讓本來只有貴族才能享用的美味,走向了平民的餐桌。
到了明朝嘉靖年間,人們更是把這種方法運用得爐火純青,發明了敲鼓法。所謂敲鼓法,就是利用巨大的聲音將魚群震暈,從而一舉捕撈的辦法。
雖然這種辦法有點趕盡殺絕的意味,不過在那個時候,捕魚設備相對落后,加上該技術只有少數幾個人掌握,并不外傳,所以對魚群并沒有什么傷害。
人們之所以如此癡迷于捕撈大黃魚,是因為野生大黃魚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在江南一帶非常受歡迎。
它最珍貴的要數魚膠,口感細膩,營養價值極高,不管是對孩子長身體還是女人坐月子來說,都是大補的東西。再加上價格低廉,更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見菜。
野生大黃魚數量稀少的原因
接下來讓我們回歸正題,在上世紀中葉,作為中國最大的漁場——浙江舟山漁場。也是野生大黃魚的主要產地之一。物產十分豐富。是大黃魚棲息、洄游、產卵的主要場所。
大黃魚的的數量簡直是鋪天蓋地的多,一到汛期,整個漁場都成了大黃魚的世界,滿眼的金黃,當時人們認為這里的大黃魚資源千余年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讓大黃魚一度成為最便宜的海鮮。
之所以這么多的大黃魚,這得益于它超高的繁殖能力,一次就可以產出100萬粒魚卵,加上環境適宜,更加無休止的繁殖。
當時在浙江一帶,幾乎所有的漁船都在捕撈大黃魚,在大街上大黃魚的身影更是隨處可見,家家戶戶門前幾乎都會掛著黃魚,這可上天賜予普通來百姓的美味。
可就在上世紀70年代,野生大黃魚的數量就發生了斷崖式下跌。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在50年代,浙江溫州的倉南縣來了兩條福建漁船,專門捕獲大黃魚,當時用的就是敲鼓法。
據有關專家解釋,大黃魚作為石首科魚類,有一種特殊功能,頭部有一對大大的耳石,這對耳石主要是由碳酸鈣組成,有著保持平衡和聽覺的作用。
一旦大黃魚在水里出現身體不平衡的狀態時,這對耳時就會壓迫感覺細胞,讓大黃魚快速調整狀態,保持身體平衡。
不僅如此,大黃魚在水里游動時,外界一旦有聲音傳出來,就會刺激大黃魚的耳石和感覺細胞,讓大黃魚能聽到聲音。不過當外界聲音過于強大時,大黃魚也會因為刺激太大發生短暫性的昏死。
人們也正是利用這一點,就可以不費摧毀之力,就可以捕獲大量黃魚。
除此之外,大黃魚還會發出呱呱叫的聲音,所以那些福建來的漁民,使用專業的大型捕魚船,在到達捕魚地點以后,先是趴在甲板上聽,知道黃魚的大概位置。
當順著聲音追趕過去后,對魚群多方夾擊,再用幾根又長又粗的竹竿,伸到水里猛烈敲打竹竿,不一會兒,大黃魚就全部浮了上來,加上大型漁網和專業捕撈船,一次性就捕撈了大量黃魚,效率非常高。
隨后這種捕魚法一傳十,十傳百,人盡皆知。到了第二年,溫州上百條漁船也來北上敲鼓,接著就是泰州人,寧波人,甚至江蘇山東人也過來分一杯羹。
就這樣,漁民們肆無忌憚的捕撈,無論大小,一律收進網中,所到之處斬盡殺絕,寸草不生。
也就是在那幾年里,大黃魚的產量節節攀升,到了1960年,直接從每年5千噸飆升到了10萬噸。
如果光是這樣,這對原本數量多的黃魚構不成太大威脅。毀滅性的打擊發生在后面。
1974年臨近春節,浙江省組織了2千艘漁船前往舟山漁場,因為此時的大黃魚都聚集在這里躍動。
這第一網下去就是1萬斤大黃魚,第二網10萬斤,第三網8萬斤。消息一出,全國各地的漁船聞訊都趕來捕撈,保守估計,那一年捕獲的大黃魚的數量超過了25萬噸。
也就是在那一年大黃魚堆積如山,價格跌到了幾分錢一斤,多到喂給雞鴨當做飼料也吃不完,最后任由腐爛臭掉,當做垃圾扔掉。
據漁民回憶,1974年是他們最后一次見到鋪滿海面的大黃魚了,那一年捕獲的大黃魚實在是太多了。
到了第二年大黃魚的產量直接出現了大規模的減產。不過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仍然毫無節制地大肆捕撈。直到后來,漁民出海再也見不到大黃魚的身影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大黃魚幾乎絕產了。
后來有專家分析,敲鼓法捕魚并不是大黃魚滅絕的真正原因,致使大黃魚絕種的是使用拖網、圍網和號稱死亡之墻的捕撈方法,以及貪婪的人們不分大小,不分時間的捕魚。
人工養殖大黃魚
就在這時,野生大黃魚價格飆升到上萬元,重金難求,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奢侈品。為了解決這種怪象,有人開始了拯救大黃魚的計劃。
在1865年,有個叫做劉家富的人拿著76條野生大黃魚的親本,在福建霞浦研究人工繁殖大黃魚。雖然研究過程充滿了曲折,但最終克服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在2000年可算攻克了大黃魚人工養殖的難題。
然后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福建,溫州,臺州等地陸陸續續地開始了大黃魚的人工養殖,大黃魚每年的產量開始高升。大黃魚不再只有有錢人享用,普通百姓也可以吃到。
野生大黃魚價格依然十分昂貴
說到這里,估計就有人問,不是已經做到人工養殖了嗎?為啥還是這么昂貴?
這所以還是這樣貴,是因為,人們發現人工養殖的大黃魚并不好吃,味道與野生大黃魚相差十萬八千里,所以那些品嘗過野生黃魚美味的人并不買賬,寧愿花高價錢吃野生黃魚,也不愿意吃人工養殖的黃魚。
再加上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越來越多的人想品嘗野生黃魚的美味,所以野生黃魚的價格依舊只漲不降。為啥人工養殖和野生的口感差距如此之大呢?
經過專家的研究發現,人工養殖的大黃魚生長周期短,體型短而粗,長期圈養在水池,運動量少,體內脂肪含量相當高,再加上這些大多是近親繁殖,口感一落千丈就在情理之中了。
針對這種情況,人們想出了類似于脫水,低溫脫脂的工藝來改善大黃魚的口感,但是效果不佳。人們還是對野生大黃魚趨之若鶩。
為了拯救野生大黃魚,人們開始對大黃魚進行20年休漁期。
盡管如此,野生大黃魚的繁殖效果依舊不太理想,現如今大部分的野生大黃魚都要靠人工放流來延續。
然而從最近的野生大黃魚捕撈量來看,放流的效果并不是特別理想,很多被流放到海域的人工大黃魚因為水溫、食物、天敵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出現了大量死亡的情況。
要想恢復野生大黃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盛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從側面證明,對野生大黃魚的保護真的要重視起來。
因為我國目前還并沒有出臺相關保護政策,所以如果有漁民出海捕撈,恰巧捉到大黃魚,這將會是一筆不菲的意外橫財。
在這里,我想說的是,生態環境的改變,致使流放的大黃魚很難生存,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環境任重道遠。其次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就算是有錢,最好也不要去吃野生大黃魚,畢竟野生大黃魚的數量太稀少了,就算是環境適宜,種群的壯大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野生大黃魚不再如此昂貴。我們的子孫后代來到海灘后,也能有機會目睹一下滿眼金黃的盛況。
金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