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章來源】《烹飪學:第三節中國烹飪的特點》【原書作者】戴桂寶【版權方】浙江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烹飪在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的特點基礎上,提倡優選原料、物盡其用,加工精細、配伍合理,講究火候、突出風味,以熟為主、追求造型,圍繞色、香、
【文章來源】《烹飪學:第三節 中國烹飪的特點》【原書作者】 戴桂寶【版權方】浙江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烹飪在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的特點基礎上,提倡優選原料、物盡其用,加工精細、配伍合理,講究火候、突出風味,以熟為主、追求造型,圍繞色、香、味、形、質、養的目標,相輔相成,融匯一體,使人們得到視覺、嗅覺、觸覺、味覺上綜合的飲食享受,形成以味的享受為核心,以養的享受為目的的中國烹飪的特色。
中國烹飪是味的藝術的結晶。
正是它,香飄四海,風靡萬方,吸引了無數的向往者、追求者。中國烹飪于味的追求又不僅僅是為了味的藝術享受,還蘊含有更深層次的對飲食養生這一目的的追求。中國烹飪的工藝流程、膳食結構與飲食制度,大多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
關于味與飲食養生的關系,中華民族早已加以總結,收載在古醫書枟黃帝內經枠之中。
這些是中華民族千萬年來在烹調與飲食生活中,經過反復實驗、實踐的驗證,又經過反復篩選、優選,認識、再認識而得出的成果。
因此,制作食品的工藝流程蘊含有廣采博取、充分利用的原料優選;刀工精細、組配平衡的切配加工;講究火候、注重質感的烹制技法;善于調和、追求風味的調味工藝;結構合理、主副分清的膳食體制。它們飽蘊有中華民族的獨有特色。
【1】優選原料、物盡其用
(1)中國烹飪所應用的原料.總數達萬種以上,分為主料、配料、調味料、佐助料三大類。
(2)常用的約3000種。
(3)這些既是中國雜食思想指導下的廣采博取、兼收并蓄,又經過了漫長歷史的實驗實踐、篩選優選。其標準在于既足夠美味,又可養生,并且在原料的選用中有直接使用和加工使用兩種。
(4)將一種生物充分分解利用。
如豬、牛、羊,在中國烹飪中,除掉毛、齒、角、蹄甲不用外,其他或按部位,或按器官,均可分解后作為原料單獨運用。它們的臟器,在廚師手下經過治理,都可制成美味佳肴,而且按以臟補臟的觀念,都可獲得養生效果。
如一頭羊通過分檔和加工,充分利用各部位和器臟,可用之盡用,使食者盡食,烹制不同形狀、不同口味的十余種菜肴。
(5)將生物原料經過加工制成加工性原料。
加工技法包括干制、腌制、漬制、酵制等,其作用主要在于增強味、滋、香等食用美感和增強養生效用。
火腿、鮑魚、魷魚、淡菜、蝦米、干貝、香菇、口蘑、冬菜、榨菜、腐乳、玉蘭片、魔芋豆腐、霉干菜等都是經過加工,美化了原有風味,消除了不利成分,提高了有些營養效價,利于貯藏、遠銷,這類加工原料成為中國特有的干貨原料系列。
另外,豆制品也是加工性原料的又一種類型。
黃豆經制成豆腐后,既能增加蛋白質的吸收利用率,又增加了烹調適用面,提高了食用效果,并且消除了所含皂素等不利因素。其他如豆豉、黃豆醬、醬油、豆芽、粉絲、面筋等,都屬加工性原料。
整個加工性原料約占中國烹飪常用原料的50%以上。
【2】加工精細、配伍合理
中國烹飪工藝流程中有初加工、細加工兩道工序,其中細加工內的刀工、配菜,尤顯重要。
(1)刀工:中國在3000年前便已使用筷子,因為那時已逐漸將餐案上的切割之勞轉移到廚房中去。
鋼刀創制以后,刀工越來越精細,經過長期積累,產生了數十種運刀技法,能將原料切制出上百種形狀,賦予視覺藝術效應。
特別是中國獨創的剞刀技法,能切出麥穗花刀、荔枝花刀、蓑衣花刀、菊花花刀等眾多美麗的形狀。
不過這些美麗表象不僅是為了美的享受,也不只是為了便于挾取,更是為了利于熱傳遞而使之成熟均勻,使有味者出味,無味者入味,使味在加熱中析出、滲透、溶合,構成新的美味,同時利于咀嚼、消化與吸收,從而利于養生。
(2)配菜:與刀工緊密聯系的配菜也很有講究。
配菜多有其獨具的規律,不僅包括色、香、形、質的配,更注重味與養的配。其關系集中地反映在葷料、素料、主料、輔料、調料的組合上,這是五味調和的一個方面,也包含原料性味的配伍,即營養互補、酸堿平衡、膳食平衡等原理在內。還有對烹飪原料中不利成分的制約、減弱與消除的作用,形成了協調互補的關系。
【3】講究火候,突出風味
(1)中國烹調善于用火,從而產生了很多烹調法。
它們既適應了風味各殊的食品的需要,也適應了不同養生的要求。特別是創制于1000多年前的炒法,獨步世界,很有特色。
炒法大都旺火少油,成菜快速,用于肉料可使菜品柔嫩,用于蔬菜可使菜品爽脆,得到不同于烤、煮、炸等烹調法所形成的滋感效果,而且利于不耐長時間加熱營養素的保存。
(2)火候分有很多層次。
除通常分為旺火、中火、小火、微火四類外,在歷史上還因火力的強弱等因素分出猛火、沖火、飛火、慢火、煻煨火等,因菜品的不同要求而分別施用,變化甚多,有許多變化甚為微妙,其中奧秘甚難用文字或語言描述,運用之妙全在烹調師存乎一心。加熱除了賦色、定型、增香以外,還顧及質感、風味和養生三方面。
所以要運用各種火候,配合使用掛糊、上漿、拍粉、勾芡、淋汁等技法,增強了烹調效果的體現。如蛋白質變性、淀粉糊化、多糖裂解、纖維軟化等效應,加上油與水的浸潤,可使菜品形成酥、脆、柔、嫩、軟、爛、腴、滑、粉、糯、挺、韌等不同的質感,產生令人口齒舒適的視覺和觸覺效果,從而產生不同風味。正因為如此,火候和風味兩者相輔相成,火候足時風味到。
(3)中國烹飪特別講究味:既重視烹飪原料的本味,又重視調味料的賦味,更著眼于五味調和。
中國的調味原料約有500種左右,占常用原料的1/6。
菜肴的風味一半是火候烹制賦予,一半是巧妙地調味獲得。
這是中國烹飪又一獨特之處,加上烹調過程中變化多端的調味手法以及加熱效應,充分調動了味的綜合、對比、消殺、相乘、轉換等作用,使中國食品特別是菜肴風味嫵媚多姿,成為誘人的核心。
中國的五味泛指酸、甜、苦、辣、咸,而實際上包括許多味在內,鮮味便是其一,并且成為眾味之中主要追求的目標。
除充分利用原料自身提升鮮味外,還講究調制鮮湯,枟齊民要術枠上已有相關制湯技法的記述。
【4】以熟為主、追求造型
火的出現改變了中華民族的飲食習慣,并形成了以味為基礎、以質為格調、乘熱而食的熟食風格;在中國烹調法中,加熱方法是主體,乘熱而食,是中華飲食的一大特色。
(1)中國人的傳統以熟食為主,能滿足進餐者生理和心理的和諧要求。
通過烹炒燒煮減少食物細菌,雖然高溫使蔬菜損失一些維生素C,但熟食蔬菜一餐能吃250~500克,所以攝取的維生素C的數量并不低。有些經腌漬和發酵成熟的菜肴,增加風味的同時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一些營養素,但有時也產生了另一些營養素。例如,發酵食品纖維素降解低聚糖類,產生維生素B12;蛋白質水解為多肽,不僅易吸收,還增加活性功能。
(2)中國人無論是制作菜肴還是點心,都追求造型藝術。
講究原料精、技術高、形態美、意境深。
各種動物、蔬菜和吉祥圖案常常出現在人們的菜桌上,既能增進食欲、提高視覺享受,也體現了中國烹飪的高超技藝。
劉同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