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貢曉麗疫情打破了全球農業的供需平衡。因為恐慌,糧食進口國開始瘋狂屯糧,全球糧食供應明明過剩,卻被買出了一場“糧食危機”。因為鎖國,英國人的蔬果熟了卻找不到人摘,只好一邊鼓勵老百姓為國摘菜,一邊花重金包機從東歐運回采摘工人。因為隔離,美國
文 | 貢曉麗
疫情打破了全球農業的供需平衡。
因為恐慌,糧食進口國開始瘋狂屯糧,全球糧食供應明明過剩,卻被買出了一場“糧食危機”。
因為鎖國,英國人的蔬果熟了卻找不到人摘,只好一邊鼓勵老百姓為國摘菜,一邊花重金包機從東歐運回采摘工人。
因為隔離,美國人紛紛在家買菜做飯,那些為餐館、酒店、咖啡館供貨的農民,只能將成噸的牛奶倒進池塘,蔬菜犁回地里堆肥,雞蛋打碎了做狗糧……
因為斷鏈,阿聯酋的吃貨們正在瘋狂推進荒漠大生產運動,西紅柿、朝天椒、絲瓜、四季豆、草莓……就連只能活在冷水的鮭魚,也打算統統實現自給自足……
歷史性豐年里的“糧食危機”
先從最近很火的“糧食危機”說起。
這波“糧食危機”,據說是因為疫情蔓延導致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中斷引發。
先下個我們最關心的結論,糧食危機不會波及中國,之前官方民間科普過好幾輪了。
有18億畝耕地紅線在,中國糧食產量就有保障。中國兩大主糧小麥稻谷的庫存量,夠全國人民吃一整年,所以外面世界風浪再大,也沖不破這道“雙保險”。
那為什么我們總有屯糧的沖動?
大概是因為2020年以大火、干旱、蝗災開局,外加這場全球流行的疫情,怎么看都不像是風調雨順的一年。
發生糧食危機,似乎成了大概率事件。
事實恰恰相反。
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去年全球糧食(包含大米小麥玉米大麥小米等全部谷物)總產量約為27.22億噸。全球77億人口,平均每人能分700斤,不缺儲糧。
2020年呢?不但不是災年,反而是歷史性的豐年。
國際谷物理事會(IGC)4月9日預測,2020/2021年度全球谷物產量將達到創紀錄高位。預計全球小麥產量為7.68億噸,高于去年產量和消費量。
美國農業部也預測,今年全球大米小麥總產量預計將達12.6億噸,創歷史新高,遠超全球總消費量,預計有4.7億噸剩余。
所以,當前全球糧食供給總體過剩,國際糧價低位運行,就算疫情短期影響了國際物流,但怎么可能發生糧食危機呢?
導火索,是一些糧食出口大國,以確保國家安全為由,紛紛宣布限制糧食出口。
3月24日,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越南宣布禁止大米出口,此舉帶動十幾個糧食出口國跟進,被視為糧食危機的開始。
世界第一大大米出口國印度,雖然沒有限制出口,但因為封國令,出口一時陷于停頓。
這樣一來,一些糧食進口國出于憂慮紛紛加大糧食進口:土耳其在國際招標中購買了17.5萬噸小麥;沙特阿拉伯購買了120萬噸大麥作為動物飼料;伊拉克宣布需要進口100萬噸小麥和25萬噸大米……
說白了,糧食供需關系沒有變,而是少數國家限制出口,導致部分國家恐慌性購買,引發了全球糧食供應鏈失衡。
3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及世界貿易組織發表聯合聲明,呼吁各國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糧食供應鏈的沖擊,防止這場公共衛生危機引發糧食危機,導致糧食供應中斷或糧價過高。
事實上,這場恐慌情緒導致的糧食危機已經告一段落。
比如大米,因為印度和越南無法出口,世界第二大米出口國泰國賺得盆滿缽滿,3月25日至4月1日,破碎率5%的白米價格上漲12%,處于2013年4月底以來的最高水平。
眼看著好處都被泰國賺走,越南坐不住了,于4月10日宣布將重新對外出口大米,就連封鎖令尚未解除的印度,也已經重啟了大米出口。
英國號召全民搶收果蔬
人為制造的糧食危機,會隨著恐慌情緒的平息逐漸恢復。
然而,疫情確實嚴重沖擊了全球農業生產,特別是那些采摘期和保質期有限,易腐易損的生鮮農產品。
英國人現在就很難,因為大家快吃不上蔬果了。
作為歐洲第三大小麥種植國,英國就算孤懸歐洲大陸之外,面包還是可以敞開吃的。
問題在于,疫情正讓進口蔬果供應鏈變得緩慢昂貴,而英國市面上只有六分之一的水果和一半左右的蔬菜產自本土。
雪上加霜的是,英國農場近年來嚴重依賴外勞,每年5月開始的豐收季,都有90000名東歐人來英國打零工,負責采摘水果蔬菜。
眼下,歐洲各國隔離封閉,勞動力待在家中,再不及時采摘,英國人民急需的水果蔬菜很可能會爛在田間地頭。
為此,英國已呼吁人們“為英國采摘”、“為國家供餐”,參與搶收的臨時工,將獲得每小時15英鎊的報酬。
迄今為止,已有3萬人要求加入搶收,但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農場工作經驗,這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對提高收成效率的擔憂。
至于這些工人如何前往農場,怎么安排住宿保障安全,至今也沒有明確指導和規定出臺。
沒辦法,有些農場只好下血本,用包機的方式把東歐熟練工接回來。
當日時間4月16日下午,第一架載有150名羅馬尼亞采摘工人的航班,就降落在埃塞克斯郡的斯坦斯特德機場,他們很快被大巴包車送往東安格利亞的超級農場,那里的7000公頃果蔬下周一就要開始采摘,真是一分鐘都耽擱不起了。
為了拯救收成,食品公司G's Fresh為這趟空客320包機足足支付了40000英鎊。
英國的問題,其實也是全歐洲的問題。
在法國,現在是采摘草莓和蘆筍的季節,但在邊境關閉無法引入外國勞工后,法國一直在呼吁本國公民幫忙采摘,目前工人缺口仍高達200000名。
美國人又開始倒牛奶了
英國農民擔心蔬果爛在地里,但只要搶收成功,不僅不愁銷路,還能賣個高價。
美國農場主們,卻正經歷著另一種煎熬。
這里的農業生產,高度依賴自動機械,但疫情之下市場需求巨變,機械源源不斷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變成了滯銷的垃圾。
在佛羅里達州,拖拉機正在四季豆和卷心菜田里縱橫往返,將熟透的蔬菜犁回地里變成堆肥。
在威斯康辛州和俄亥俄州,農民正在把上千加侖(近4000升)的新鮮牛奶倒入池塘和肥料坑中。
在愛達荷州,一名農民挖了好幾條大溝,用來掩埋100萬磅(約454噸)的洋蔥,因為美國人不喜歡在家炸洋蔥圈。
餐館關門、酒店停業和學校停課,農民失去了一半以上的買主,這造成了驚人的浪費。
大蕭條時代的經典故事,又在奶農身上重現。
公立學校和咖啡館都關門了,可就算沒有買家,每天還是得給奶牛擠幾次奶。
在俄亥俄州,一家養了近200頭奶牛的農場,上周將3.1萬磅(約14噸)牛奶倒進一座池塘,全程花了一個多小時。
隨著美國人開始在家吃飯,超市對生鮮產品的需求在上升,但一些為餐飲業客戶供貨的農民,卻無力轉向零售商客戶。
比如,許多乳品加工廠的機器,可以將切碎的奶酪裝入送往餐館的大袋子,或將牛奶裝入送往學校的新鮮屋,可是無法將產品裝進適合超市出售的零售包裝。
改造機器,需要投資數百萬美元,可萬一需求又變化了呢?
美國最大的乳品合作社估計,奶農們每天傾倒的牛奶高達1400萬升。
許多農民表示,他們已將部分食物捐給了食物賑濟處等慈善項目,畢竟眼下全美失業人口已經超過了2200萬。
但是,慈善機構的冰箱和志愿者有限,無法保存過多易腐食品。
此外,做慈善同樣需要收獲、加工、物流、倉儲,這會給農場帶來進一步的財務壓力。
養雞企業桑德森農場,每周銷毀75萬枚未孵化的雞蛋,為了減損,打碎的雞蛋被送往一家寵物食品工廠做成狗糧。
位于南佛羅里達州和喬治亞州的農場,已經毀掉了數百萬磅四季豆和卷心菜。
將新鮮蔬菜犁回地里的同時,農民卻不得不重新播種同樣的作物,希望等到收獲下一茬蔬菜時,經濟已經重新啟動。
如果食品服務行業仍在停業,這些新種下的作物也可能不得不被銷毀。
阿聯酋人在荒漠種番茄養鮭魚
疫情帶來的種種影響,打破了世界各國生鮮農產品的供需平衡,也讓那些早被全球供應鏈養刁了胃口,自己國家卻出產不了生鮮美食的中東土豪感到焦慮。
阿聯酋,年均降雨量不到100毫米,夏季平均氣溫45℃,首都阿布扎比85%土地“荒漠化”,農林業和畜牧業總產值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4%,就連糧食,80%都要依賴進口。
農產品供應鏈斷了,還怎么飽口福?
為了實現生鮮農產品自給自足,阿聯酋人在荒漠中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阿聯酋農業科技創新公司Madar Farms宣布,今年年底,阿聯酋人就能吃上國產西紅柿了,他們將在阿布扎比荒漠中每天生產一噸西紅柿。
荒漠種西紅柿的奇跡背后,是可控環境農業技術,也叫室內垂直農場。
也就是用人工光源替代陽光,用聚氨酯海綿、泥煤苔、珍珠巖等材料替代土壤,在室內環境模擬出室外農場的環境。
相比傳統種植方式,室內垂直農場不怕惡劣天氣,無需除草劑殺蟲劑,杜絕土壤重金屬污染,還可以節省大量的水,縮短了收獲周期。
除了高單位面積產量與低資源消耗之外,由于環境可以控制,室內垂直農場一年365天都可以產出作物。
美國農業科技創新公司AeroFarms也宣布,將在阿布扎比打造8200平方米全球最大的室內垂直農場。
智慧農業初創公司Pure Harvest則在阿聯酋的阿萊茵,創建了第一個商用溫室大棚,全年都能栽種西紅柿、朝天椒、絲瓜、四季豆和草莓等水果蔬菜。
在阿聯酋人的農業大生產計劃中,最奢侈最開腦洞的一個項目,莫過于在沙漠里養冷水鮭魚。
阿拉伯人特別愛吃鮭魚。英國影片《到也門釣鮭魚》的故事,就是從一位也門酋長的詭異夢想開始講起:他希望將北大西洋的鮭魚引進也門沙漠地帶養殖。
然而,中東地區夏天海水溫度最高可達40多度,而鮭魚只適合在13度以下的水中生存。
阿聯酋人做到了。
Fish Farm公司斥巨資建立岸上鮭魚養殖場,從海洋汲水降溫后注入魚池,確保鮭魚不受潮汐、水溫變化的影響。
在阿聯酋杰貝阿里港,3米深的養殖池,讓鮭魚仿佛置身于天然淡水河流,而6米深的養殖池,則營造出“海洋”的環境。
整套設施通過控制溫度、鹽度和水深,模仿潮汐和海流,創造日出、日落等,讓鮭魚感覺就像生活在河流和海洋里,甚至還能感受到暴風雨和平靜天氣的區別。
目前,阿聯酋本土養殖鮭魚的價格比進口產品貴10-15%。
這是全球農業供需不平衡的現狀,也是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
哪怕疫情嚴重沖擊了農業生產和經濟秩序,給一部分人制造的麻煩,不過是吃什么或不吃什么,多付錢或少付錢的問題。
而對另一部分人,比如印度成百上千萬失業的時薪工人來說,則是“會不會在染上病毒前餓死”的問題。
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