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很多人知道,廣西是中國最大的糖料蔗生產基地及蔗糖生產基地。從1992/1993榨季以來,廣西的糖料蔗生產一直排全國第一,無論是蔗產量還是糖產量,都在各產區全國遙遙領先,產業規模占到了全國的60%左右。最高峰的時候,廣西的糖料蔗種植面積達到了
很多人知道,廣西是中國最大的糖料蔗生產基地及蔗糖生產基地。
從1992/1993榨季以來,廣西的糖料蔗生產一直排全國第一,無論是蔗產量還是糖產量,都在各產區全國遙遙領先,產業規模占到了全國的60%左右。
最高峰的時候,廣西的糖料蔗種植面積達到了1600多萬畝,產糖量突破900萬噸。
即便是到了目前,廣西的糖料蔗產業結構有所調整,種植面積仍然有1100多萬畝,被列為全國重要農產品(糖料蔗)保護區。
對于廣西來說,糖料蔗是一個涉及面最廣的農業產業,也是一個民生產業。全廣西有近2000萬的農民,參與到這一行業的產業鏈中。
糖料蔗產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特別是春節前后的砍收季節,往往是一工難求。
普通每畝甘蔗平均產量大約6噸,但砍收甘蔗的人工就要花去1噸的收入,再加上其他種苗、化肥、農藥、地租等投入,農民種蔗純收入才那么寥寥幾百塊。
隨著經濟全球化貿易的不斷推進,國外低價進口糖的不斷沖擊,廣西的糖料蔗產業受到的擠壓越來越大。
據有關行業透露,國外像巴西那樣的蔗糖主產國,每生產1噸糖,成本只有廣西的一半。而外國出口到中國的蔗糖,到了我國的口岸報價,還要比國內的糖價低1000塊錢!
一邊是政府極力在保護這一產業,一邊是糖廠面臨吃力的市場競爭,糖廠的感覺是越干下去虧本就越多。“政府保蔗、市場賣糖”之間的反差越來越大。
為什么我國不能實現甘蔗全程機械化,特別是在砍收甘蔗環節中大力推行機械化,全面降低甘蔗種植的成本呢?
桂農通查閱了大量資料,請教了一些業內人士,這才知道,廣西之所以到目前甘蔗的機械化推廣進程不快,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第一,地塊細碎太過分散。
廣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人多地少,地塊細碎而且分散,農作物種植難以形成規模連片,想推行機械化,比那些平原中原的省區來說難度大得多。
記得我曾在前幾篇甘蔗文章說過,廣西戶均種蔗面積2012年統計時僅9.2畝,而巴西、泰國、澳大利亞的甘蔗戶均面積為600畝、375畝和1200畝,最大相差超過100倍!
特別是廣西的糖料蔗主產區大多分布在貧窮落后的山區,一些地方還是石山地區,要想實現甘蔗生產的全程機械化,真的有點勉為其難。這是第一難。
第二,機械砍收損耗更多。
甘蔗的種、管、收全程機械化中,最難的就是砍收環節。
據向業內人士了解,用機械砍收甘蔗是需要一定代價的,就是必須要留出夠足夠長的甘蔗頭才好下刀(估約離地面10厘米),才能保證機械刀的高速運轉。
這一點,機械砍收遠不如人工砍收來得那么干脆快捷,熟練的砍蔗工手起刀落,剛好砍到泥面的蔗桿上,整齊而利落。
如果為了機械化,每一株甘蔗要多留出10厘米的頭,損耗率起碼增加多5%的產量。而人工砍收農民就多賺了這5%的收入了。
這就是推廣甘蔗砍收的機械化,很多農民不太愿意接受的原因之一。這是第二難。
第三,機械往來壓壞蔗田。
糖料蔗機械砍收的第三個弊端,就是機械在并不寬廣的蔗田里來回穿梭,肯定不可避免地要壓壞一部分的甘蔗頭。
這些被機械輪子壓過的甘蔗頭,采收第2年長勢肯定很慢,甚至長不出蔗苗來,其中的產量損失有多少?
廣西的人均蔗地本來就不多,農民不想這么白白損耗掉這一點一點的產量,也經不起這些龐然大物一樣的大型機械的折騰。
桂農通沒有做過專門的統計,但可以想象出來損失起碼不低于5%吧。這些損失農民愿不愿意接受呢?這是第三難。
第四,機械刀口破壞蔗頭。
甘蔗的機械化收獲,還有一個農民最不樂意見到的就是,第2年宿根蔗的出苗率很低,為什么呢?
甘蔗的機械化砍收,主要是用高速旋轉的刀將蔗頭砍斷,但再鋒利的旋轉刀,也比不過人工的砍刀那么干脆利落。
機械的旋轉刀轉過去,總會或多或少的總會將蔗頭的皮拉裂拉傷,這個傷口給蔗頭再生長帶來了致命的損傷,很多甘蔗頭由于受損過度,根本長不出新苗來。
當然,這是指宿根蔗,如果每年都投入一筆錢來買蔗種,全部是新植蔗,那就沒有蔗頭拉裂傷的問題,只有蔗種投入的問題。
蔗頭的出苗率偏低了,直接導致的就是整個甘蔗地的產量大幅降低。這樣的機械化,有哪個農民愿意用呢?這是第四難。
理想很骨感,現實很殘酷。甘蔗的機械化,損耗大,損傷大,這對于山多地少、人多地少的廣西種蔗農民來說,傷不起,用不起,不敢用。
桂農通覺得,如果什么時候能夠解決了以上四個難題,廣西的甘蔗機械化或許將會實現一個新的突破與飛躍。
更多甘蔗產業獨家分析,請關注“桂農通”,我非常樂意與您一起交流,歡迎收藏、點贊與轉發。
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