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醫生!醫生!咋又給我開了心電圖?我不是說了上周體檢的時候剛做過嘛……”“醫生!醫生!我就是個心慌,你咋又給我抽血,又做心電圖還檢查彩超的?”“醫生!醫生!咋查個心臟這么麻煩呢?你就不能像古代一樣把個脈就給俺檢查出毛病嗎?”……諸如此類的情
“醫生!醫生!咋又給我開了心電圖?我不是說了上周體檢的時候剛做過嘛……”
“醫生!醫生!我就是個心慌,你咋又給我抽血,又做心電圖還檢查彩超的?”
“醫生!醫生!咋查個心臟這么麻煩呢?你就不能像古代一樣把個脈就給俺檢查出毛病嗎?”
……
諸如此類的情況,臨床上數不勝數,患者和家屬往往百思不得其解,為啥醫生老是給我們開這么多重復的檢查呢?但是,真的重復嗎?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兩種常見心臟檢查項目:心電圖和心臟彩超的區別。
小小心臟,大大奧秘!
心臟,可以把它看作是生命個體的唯一“水泵”,它把富含營養物質和氧氣的血液輸送給全身各個組織和器官,它日以繼夜地工作以保證生命的正常運行。一旦它停止運轉,就意味著生命可能就此終結。
心臟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在兩肺之間,形似桃子,與每個人的拳頭差不多大小。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它坐擁兩房兩室,并設置有精密的電網、水管和門窗。醫學上,我們對這些“房屋架構”都有專門的命名:
1. 心壁:由普通心肌細胞組成。
2. 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3. 四腔又與血管相連:左心房連接肺靜脈;左心室連接主動脈;右心房連接上、下腔靜脈;右心室連接肺動脈。
4. 心臟瓣膜: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肺動脈瓣。
5. 心臟供血:冠狀動脈。
6. 心臟電傳導:
竇房結→心房→房室結→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纖維與心室肌細胞→心室
我們都知道墻壁壞了要找磚瓦匠,斷水斷電了要找水電工,同理,心臟的精準分工也要求我們哪里出問題就檢查哪個項目,如果存在多種問題,更是需要結合多項檢查來做出判斷。
什么是心電圖?
上面剛說到要找各種工人,這不,“電工”就來了!
心電圖是心臟在興奮過程中,心肌產生微弱電位變化,通過身體組織傳到體表,然后通過心電圖機放大投影,描記下來形成的曲線圖。它具有簡便、快速、無創、直觀的特點,是心臟檢查中最常見的項目之一,臨床上最常用的就是常規心電圖和24h動態心電圖。
一般我們采用12導聯心電圖,不同導聯反映不同部位心臟電活動,顧名思義,就是從各個方向觀察心臟“電網”。而“電網”產生的波形就被描記在大小為1mm×1mm的小正方格組成的紙上。橫軸代表時間,1小格等于0.04s,5小格就是0.2s。縱軸代表電壓,1小格等于0.1mV。比如下圖,就是典型的正常心電圖:
(1) P波的方向在I、 II、V4-6、avF導聯是直立的,在avR導聯是倒置的;
(2) P-R間期一般為0.12-0.20s, 且P-R間期是固定的;
(3) P-P間期小于0.12s;
(4) 頻率在60-100次/分;
(5) QRS波群的樣子是狹窄的,時間多在0.06-0.10s范圍內;
(6) ST段正常形態是隨T波的直立而淺淺的上飄。
簡而言之:正常心電圖的波形、振幅、大小、頻率等都有固定范圍,那如果任何一個地方“胖了瘦了”、“高了矮了”、“快了慢了”或者“不倫不類”了,那就是異常情況了。
為什么要做心電圖?
心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十分廣泛:
(1) 可以確診各種心律失常和傳導障礙;
(2) 可以通過觀察其特征性改變和演變判斷是否存在心梗;
(3) 可以協助診斷房室肥大、心肌缺血、損傷;
(4) 可以輔助診斷藥物(如洋地黃、胺碘酮等)和電解質紊亂(如鉀、鈣離子代謝異常)等。
(5) 還可用于心電監護等。
特別是以下兩種情況,心電圖簡直就是診斷神器了!
一、心律失常:它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頻率與節律以及沖動傳導等任一項異常的情況。
二、心肌梗死:簡單而言就是心肌缺血性壞死。
下面我們來看幾種典型的心電圖,普通人也學得會哦!
(1) 竇性心動過速:心電圖上顯示成人P波頻率> 100次/分。換言之,就是心電圖的“相貌”基本沒變,但是波動速度太快了。如下圖所示,相鄰兩個P波之間大約間隔了兩大格,也就是大約0.4s,口算一下,60s÷0.4s=150。那當前心跳大概就是150次/分了。
(2) 竇性心動過緩:舉一反三,就是與上面的情況相反嘛,心跳太慢了,成人P波頻率< 60次/分。那么,下面這張圖,你算出來心跳頻率了嗎?
(3) 竇性停搏:就是指竇房結在一定時間內停止發放激動,即心臟停跳了。
(4) 室性早搏:寬大畸形的QRS波提前出現,前面本應出現的P波也沒了,T波與主波方向相反,時間一般大于0.12s,而且后面有完全代償間期。其病灶就在心室內。
(5) 房顫:指規則有序的心房電活動喪失,代之以快速無序的顫動波,它是最嚴重的心房電活動紊亂。心電圖上表現就是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態不同的f波;心房頻率在350~ 600次/分之間;R-R間期絕對不齊。正如下圖所示:有很多細齒狀的顫動波。
(6) 室顫:它的心電圖特征突出,QRS-T波完全消失,出現大小不等、極不均齊的顫動波,頻率200-500次分。它看起來就像隨意涂鴉的波浪線。這是極其嚴重的情況,是心臟停跳前的短暫現象。如果我們能及時判斷,及時除顫,很有可能挽救一個生命!
(7) 急性心肌梗死:它的典型心電圖就是T波增高變尖,振幅可達2mV;ST段抬高,我們叫它“彩旗飄飄”;后續還會出現病理性Q波。
當然,心電圖也存在很多局限性,比如心電圖反映的情況短暫,對于間歇性的心臟異常就難以抓取;對于瓣膜活動、心音變化、心功能等無診斷價值。
什么是心臟彩超?
你對心臟彩超的印象是怎么樣的?昏暗的小房間?黏糊糊的膠水?做完還給張草紙?黑不溜秋的報告單?
哈哈哈!
其實心臟彩超就是用超聲波檢查心臟。 我們應用B超、M型、多譜勒等多種技術對心臟進行檢查,用來明確心內結構、血流情況、心臟功能,從而達到對心臟疾病進行診斷的目的。
檢查的時候,醫生是不是常常讓你用一個有點扭曲的姿勢躺下?那可有大學問。因為我們在采集心臟的最佳圖像時,為了不讓肋骨遮擋視線,常讓患者取左傾斜30一45°的臥位 ,然后左手臂放置于頭后,這種姿勢下,患者心臟會向前移動,并且有助于打開肋間隙。這時,醫生手持探頭在皮膚表面滑動,心臟的各個結構就能清晰地顯示在屏幕上了。
心臟彩超檢查的又是什么?
心臟彩超就像一個移動的直觀的錄像機,從各個角度看心臟的樣子,看看有沒有哪里缺了一塊,有沒有哪里多了東西,有沒有哪里沒好好工作,諸如此類。總結而言,就是:
1. 心臟位置及其與內臟的位置關系是否異常;
2. 心臟結構是否異常,比如房室腔、室壁、瓣膜、間隔有無缺損;流出道、大動脈、體(肺)靜脈有無狹窄;是否存在心肌病變、心內異常結構等;
3. 是否有心臟血流動力學改變;
4. 有無半定量心包積液、心包炎癥或腫瘤等;
5. 心臟手術及介入治療后轉歸如何;
6. 心臟收縮和舒張功能是否異常等。
你是不是又想學學怎么看彩超報告?嗯……這個就很困難了,畢竟你拿到的只是一張紙質報告,上面黑乎乎的一片,并沒有機器上所看到的那么清晰。你可以做的,就是直接看醫生給的結論,或者跟著我稍稍淺顯地了解一下正常數據(就是我用黃色框取的部分)。
1.先來看看心臟四個腔隙是不是正常大小?
正常情況下,左心房內徑< 30mm;右心房內徑33-41mm;左心室舒張徑男< 55mm,女<50mm;右心室舒張徑< 25mm。如果異常增大了,是不是得考慮一下有沒有高血壓、冠心病之類的呢?
2. 再來看看心肌是否肥厚?
室間隔和左心室后壁厚度一般為6-12mm,如果變厚了,結合自身考慮下是不是高血壓控制不良,還是有肥厚性心肌病,或者瓣膜狹窄呢?
3. 那瓣口大小是不是正常?
二尖獅瓣口面積為4-6cm2,主動脈瓣口面積為2.5-3.5cm2。“門窗”變窄了、老化了,都影響進出不是?
4. 心室射血分數反映左心室收縮功能,如果不正常,我們是不是要考慮心臟力量不夠呢?就是醫生所說的心力衰竭。
左室功能(LVEF)這個指標正常的話是>50% ;輕度降低就是40%-50%;中度降低即為30%-40%;重度降低那就是<30%。
5. 最后就是有無心包積液啦,有沒有肺動脈高壓啦,有沒有斑塊形成啦等等。
心電圖有缺點,同樣,心超也是,它可能受氣體干擾,還有盲區的存在,并不能面面俱到。
說了這么多,大家是不是對心電圖和心臟彩超已經有了一定了解呢?
醫生有話說:心電圖反映心臟電傳導,心超查看心臟直觀的問題,兩者側重的點不同,不能相互替代,各有優缺點,大家一定要遵醫囑!
何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