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如果說考研難度大,那或許是你沒有經歷過考公!考研最難的是知識,加上稍微激烈的爭競。而考公則是“整體”的難度高——崗位競爭激烈程度、知識體系、個人綜合素質、專業素養等等,這些都是決定能否上岸的重要因素。即便難度很高,每年的國考季節仍然在重復上
如果說考研難度大,那或許是你沒有經歷過考公!考研最難的是知識,加上稍微激烈的爭競。而考公則是“整體”的難度高——崗位競爭激烈程度、知識體系、個人綜合素質、專業素養等等,這些都是決定能否上岸的重要因素。
即便難度很高,每年的國考季節仍然在重復上演著同一件事情——幾百人競爭一個崗位、幾千人競爭一個崗位等等。大多數人的選擇不就正恰巧證明了一件事的正確性和體現出它的真正價值嗎?所以說,國考進入體制內依舊應屆生是“最香”的選擇!
奇怪的現象
在高校里,每年的春招和秋招都不乏有很多好企業,基本條件也都不差,本科生普遍開到5000+,研究生基本上7000+。雖然人多同學回去選擇應聘并且簽三方,但仍存在一部分工作基本上穩的同學選擇復習考公。
而公務員的工資才多少?放眼國內,3500左右是大多數,很少能夠上5000!如果簡單只對比這個數字,那么私企可以完勝!
但為啥仍然有人把簽好私企的工作當作“備胎”呢?依舊決定要去考公,私企工作只不過是他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你說,這種現象奇怪不?是不是學生傻啊?放著高工資的工作不要,非要去“擠破頭”去爭著考公務員!
答案在這里
私企為了招聘人才雖然能夠開出了高薪,但是別忘了這是一個“上限”——比如一個月5000塊錢,還要再扣除五險一金等雜七雜八的費用。真正到手的,并不可觀!
那公務員工資呢?3500就是一個“下限”,也就是說說是三千五可能最后到手五千也有,而且也沒有其他的花費,估計工資卡里的工資基本上不用動。
其次,是兩者的待遇問題。私企,一個普通的員工哪里能夠談得上待遇呢?能夠有加班費就已經是一種奢望,年終獎節假日補助等等能夠蒸發下來也是奢求。說白了,私企喜歡把餅畫得大大的,把你壓榨得“緊緊”的。
而公務員呢?即便你剛進入體制內,或許定的級別不夠高,基本工資比別人少一點,但是該有的福利待遇都不會少。基本工資加上年終考核,即便是良好也能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然后就是各種補,如果是所屬單位比較好,領導或許還能爭取過來更多的福利,你有你想不到。而且進去之后基本上不要擔心失業下崗的問題,除非你自己提出辭職。這一點,哪個私企敢保證?
總之,再不濟一年到手七八萬是有的。而且平時花銷也不大,而且公積金也能讓你“樂開懷”。基本上單位都能面面俱到,還要什么自行車?
而再想想私企呢?如果你能一個月8000,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的工作環境和狀態,一線、出差、加班……而人家體制內的同學呢?到點就可以下班,基本上也不用加班(當然特別單位除外,但是也多勞多得啊,忙的單位待遇也更好。)
是不是有一種公務員相比于進私企就是“大隱隱于市”的感覺?
為啥還會有人質疑考公呢?
無論是考公還是考省考事業單位,筆者覺得都是畢業生最好的選擇,但是網上的質疑聲依然存在!為什么呢?這么好的工作去處,咋還有人說不好呢?
其實,說白了,問題的確也存在,但大多是因為“吃不到葡萄”!
有些人是不想“吃葡萄”,比如一些優秀的畢業生人家就是堅定就業目標,人家不屑于爭,而是安排好了自己的路線。
有些人是吃不到“葡萄”。一個崗位幾千個人競爭就注定了那“幾千—1”個人的失敗,失敗了怎么辦呢?安慰一下自己吧等等。
而存在的問題呢?升職機會太少!這一點也不好議論。
最后,我只能說,畢業生最好的出路仍然是體制內,不然為啥北大三分之二的學生都選這條路呢?說白了,如果你想安慰的體面的過一輩子,這真是你最好的歸宿。
何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