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筆者東邪隨著電子支付、線上支付的普及度越來越廣,人們隨身攜帶的貨幣越來越少,因此現在要想在馬路上撿到錢,概率比以往都要低很多。近期廣東省化州市寶圩鎮出現了不可思議的一幕,許多村民下到河里面活動,而且村民時不時就拿著桶從河里面裝滿一桶抬到岸上
筆者 東邪
隨著電子支付、線上支付的普及度越來越廣,人們隨身攜帶的貨幣越來越少,因此現在要想在馬路上撿到錢,概率比以往都要低很多。近期廣東省化州市寶圩鎮出現了不可思議的一幕,許多村民下到河里面活動,而且村民時不時就拿著桶從河里面裝滿一桶抬到岸上。根據目擊者的介紹,他們都在“淘金”。但他們不是真的在淘金,而是在找銅錢。
那么是什么樣的銅錢吸引了大量村民聚集在一起?河道里為什么出現銅錢?事情后續的發展如何了?
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撿銅錢?
從網絡上流傳的圖片和視頻來看,寶圩鎮的村民紛紛拿著工具到河里面找銅錢。據現場村民的介紹,先是有一位村民在河里面發現了不少銅錢,而且銅錢上還印著“順治通寶”的字樣,他們認為這肯定是值錢的古文物,于是開始到河里面挖掘銅錢。一開始只有幾個人,后來路過的人都在問發生了什么,然后路人就陸續加入到挖掘行列。
根據村民介紹,河道里確實有不少銅錢,拿著鐵鏟隨便一鏟就能發現銅錢。找銅錢的現場十分火熱,橋上的村民在看熱鬧,橋下的村民一個個彎腰在水里找銅錢。聽說河里的銅錢帶有“順治通寶”的字樣后,甚至有人當場做起了中介,開價一斤20~25元向其他村民收購銅錢。如果這批銅錢真的是古代貨幣,那確實能值不少錢,但官方很快就給出了回應。
這些銅錢值錢嗎?
寶圩鎮發生村民聚眾淘銅幣的事件后,當地鎮政府迅速發布通報,指出經過專家的核實,河道里的銅幣是舊時代村民比較迷信,在舉辦葬禮的過程中經過河道都會撒下一些銅幣。這一風俗導致大量銅幣進入河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風俗逐漸消失,因此河道里才會出現大量銅幣。但針對有人說這些銅幣十分值錢,政府的通報表示這批銅幣不存在任何價值,希望各位群眾不信謠、不傳謠、不聚集。
實際上看到寶圩鎮河道的畫面,大家都知道那里的村民想通過挖取銅錢小發一筆,畢竟銅幣上印著“順治通寶”,屬于清朝的貨幣。鎮政府發布通報后,不少村民反而認為河道里的銅錢得到了官方的認可,肯定值錢。但既然鎮政府都已經發通報表明這些銅幣沒有任何價值,就說明它們真的不存在任何價值,否則該鎮政府后期肯定會遭受巨大的輿論壓力。
有網友分析認為,這批銅幣的出現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它們都是仿制的銅幣,并非真正的清朝貨幣。因為“順治通寶”是清朝第一代銅幣,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而寶圩鎮這座橋是20世紀的產物。換而言之,有人家在橋上往橋下撒銅幣,這些銅幣不可能是來自17世紀清朝的真銅幣。如果是真的貨幣,那應該是當時市面上流通的貨幣。
由此可見,“天上不會掉下餡餅”這句話不無道理,想要通過簡單的手腳勞動就想獲得一筆巨大的財富,這種事情并不現實。
如果是真的銅錢,那么值多少錢?
如果河道里出現的銅幣真的是清朝錢幣,那么它能值多少錢呢?真正的順治通寶鑄于順治年間,即1644~1661年,這種貨幣是清朝入關后正式發布的第一種錢幣,銅錢上的字體是宋體,均為對讀,大多數銅錢的材料是黃銅,少數是青銅,后來經過多次迭代發展,出現了順治一式、二式、三式、四式和五式。
此外,當時的執政者為了讓百姓更方便兌換新舊錢,設計了三款版式,分別是記值類、光背類和背符號類。根據網絡上的資料,不同版式的銅幣具有不同的收藏價值,例如光背類順治通寶一枚在100~300元之間,背星一枚在200~400元之間,背右二一枚在4000~6000元之間。價格越高,數量越少,因此即使河道里出現的是真銅幣,它們的收藏價值應該也不高。
總結
縱觀我國古代文物的發掘歷史,我們會發現有價值的古文物通常埋藏在地下,需要經過一番費力的挖掘才能獲得,而不是像寶圩鎮的村民那樣拿著水桶在河里搗鼓一番就能找到寶物。而且現在還是新冠疫情的防控期間,這種聚眾行為不利于疫情防控,政府及時的通報和疏散人群是很有必要的。
劉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