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來源:大武夷新聞網作者:邱洪福大武夷新聞網訊日前,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首個大件垃圾循環利用處置中心正式投入運行,光澤全縣舊沙發、舊床墊、舊家具等大件廢舊物品不但有了“安身之所”,而且實現“變廢為寶”。建設大件垃圾循環處置中心,在南平市尚屬首例
來源: 大武夷新聞網 作者:邱洪福
大武夷新聞網訊 日前,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首個大件垃圾循環利用處置中心正式投入運行,光澤全縣舊沙發、舊床墊、舊家具等大件廢舊物品不但有了“安身之所”,而且實現“變廢為寶”。
建設大件垃圾循環處置中心,在南平市尚屬首例。該中心投運后,處理規模為每天15噸,不但優化了光澤縣人居生活環境,實現變廢為寶,而且提高廢品、垃圾分類處理覆蓋率,促進循環經濟發展,也為光澤縣“無廢城市”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建設“無廢城市” 光澤基礎良好
2019年4月30日,國家生態環境部發布公告,確定光澤縣作為全國唯一縣級代表入選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作為‘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光澤具有良好的基礎。”光澤縣縣長趙大建說。光澤縣水、空氣、土壤等環境質量全年均保持良好,空氣質量全年均為優良,優良率居全南平市第一,地表水環境質量全流域水質均為一、二類水。系國家級生態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森林覆蓋率達80%。同時光澤縣產業結構單一,除圣農產業之外,光澤工業基礎較為薄弱,沒有高污染、高風險企業,加上全縣人口少,城市規模小,各類固體廢棄物產廢單位少、產廢量小、種類單一,無害化處置難度不大。
確定為試點城市后,光澤縣主要通過采取項目化、市場化運作方式,在農業固廢、建筑垃圾、一般工業固廢、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等五個方面,策劃生成35個重點項目,并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實施,努力探索各類固體廢物源頭減量、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利用技術路線、商業模式等。同時,立足農業農村城市實際,并結合產業現狀和優勢,重點做好“無廢圣農”“無廢工業”“無廢農業”三篇文章。光澤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傅龍潤說。
無廢圣農:做足“雞文章”
福建圣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如今已形成集飼料加工、種雞養殖、種蛋孵化、肉雞飼養、肉雞屠宰加工與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的白羽雞產業鏈。實現從肉雞飼養到雞糞等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無污染、零廢棄的循環經濟模式,基本實現固體廢物綜合利用。
福建凱圣生物質熱電廠就是利用圣農肉雞飼養中產生的谷殼和雞糞的混合物為原料的發電廠。據副總經理韓斌介紹,電廠每天處理雞糞廢棄物約850噸左右,年處理能力達28萬噸。去年實現發電量1.66億度,年產值1.2億元。雞糞燃燒后產生的灰、渣因含鉀、磷元素較高,是很好的有機肥,去年銷售收入達300多萬元。如何解決肉雞宰殺過程中產生的污水、污泥,是圣農公司一直在攻克的難題。去年8月,電廠通過技術攻關,將污泥混合到谷殼、雞糞中進行燃燒,日可處理污泥80噸,不但幫圣農解決了難題,也提高了電廠的效益,實現了雙贏。
在圣農,不僅雞糞實現了再利用,雞毛也被深度研發制成蛋白飼料羽毛粉;雞血被深加工制成蛋白飼料;雞腸提取的胰蛋白酶可廣泛應用于醫藥行業、洗滌劑制品和動物飼料。而且圣農投資1000萬元在鄰近總部的中坊村新建雞腸子加工車間,不但解決了村里50多名年長村民的就業,還每年為中坊村帶來180多萬元的村財收入。
無廢工業:記廢料生“金”
走進崇仁鄉工業園區綠也炭業有限公司車間,筆者看到,小型鏟車將竹制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竹粉,送進料斗,經傳輸帶送進專業烘干爐烘干、熱解后,產生的熱能通過專用管道輸送到隔壁的拉絲廠和壓板廠,為他們供熱;碳化后的竹粉則從爐口排出,再經擠壓、成型、切割后,最終成為一塊塊長方形的環保竹炭。
公司總經理黃書亮說,綠也炭業有限公司前身為光澤旺眾竹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8月,主要生產竹砧板、竹地板、竹棋盤、竹串、竹筷等竹制工藝品。隨著工廠規模擴大,竹制品生產完剩下的邊角料日益增多,廢料無處堆放、無法利用,既污染環境又影響到企業的利潤。為此,公司與高校合作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炭棒自動化生產線,獲得13個實用新型專利,3個發明專利。公司正式投產后,一天能消耗各類竹廢料1500噸左右,產生的熱能除本公司自用外,還能滿足隔壁四家拉絲廠及一家壓板廠供熱所需,竹粉經碳化后,每天能生產竹炭棒25噸。由于竹炭棒燃燒過程中無煙、無味,非常環保,既可作燒烤用的燃料,還能凈化空氣與水質。產品面市后,廣受歡迎,除銷往全國各地外,還有相當部份出口韓國、伊朗等國家。去年,公司年產值達3600多萬元。
“變廢為寶”的遠不止竹屑、竹粉,建筑垃圾、廢棄的尾礦如今也成為“生金”的原料。
福建遠圣石料公司是一家機制砂生產的專業公司,生產原料主要是工程建設的廢棄物、房地產開發產生的廢棄垃圾、礦山開采的尾礦石。公司日處理能力達到3000砘,年產砂石料70萬方,除滿足本地重點項目建設、房地產開發用料之外,產品還銷往鄰近縣市,去年銷售額達2000多萬元。“原先這些企業需支付相當大的一筆費用,請專業公司處理廢渣,如今,他們把廢料賣給我們,不但節省這筆開支,還能額外收取一筆運費。”公司總經理湯少平說,“同樣的河道清淤,原來政府要花錢雇人,承包給我們后,公司不但把河道按要求清理干凈,還向政府繳納相應的資源使用費。”
無廢農業:促農民增收
作為南平市第三大煙葉產區,光澤縣煙葉種植面積在25000畝以上,每年產生的煙桿在1.7萬噸以上。
2019年,光澤縣煙草公司在前期對全縣煙農廢棄煙膜全部回收的基礎上,又與福建綠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將田間廢棄的煙桿回收制做生物有機肥。這一“變廢為寶”的舉措,有效地促進煙農增收和煙葉產業健康發展,也為“無廢農村”的打造開啟探索之路。
煙草公司與煙農簽訂協議,煙農將廢棄煙桿從田間收集運送至指定地點后,可獲取每噸150元的補貼。鸞鳳鄉上屯村洲上組煙農何六民說,他種煙90畝,往年煙桿處理是他最頭疼的事情,收集運走沒地放,漚在地里又會影響煙稻輪作的收成。現在煙草公司統一回收還給補貼,不但解決了他的煩心事,還額外增加了一筆收入。
光澤縣煙草專賣局局長吳華建說:“煙桿回收可以減少農業固體廢棄物,增加煙農的收入,并且煙桿回收后,可減少煙葉病菌傳播,有利于今后煙葉的可持續發展。”
從“無廢農村”建設中獲益的不僅是煙農,光澤富民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建明也有切身的體會。合作社種植各類大棚蔬菜近千畝,原來工作人員在農藥、化肥用完后,各種包裝袋、農藥瓶就隨手扔在田間地頭,既污染環境,又留下安全隱患。后來農業部門出臺政策,鼓勵菜農將包裝袋、農藥瓶回收至指定機構進行無害化處理,不但能換取廢品補貼,還能獲取相應的獎勵。
隨著“無廢城市”建設的扎實推進,在光澤,一批事關民生的廢棄物處理項目也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得以實施。光澤麗庭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收集處理廚余垃圾的公司,日處理能力達到20噸,政府按每處理一噸給予285元的補貼。老舊小區化糞池污水外溢是居民反映最強烈的民生問題,光澤縣政府以5年不超過1500萬元財政預算,聘請專業公司對化糞池進行無害化處理,還居民一片潔凈的生活空間。為促進“無廢城市”建設,政府還鼓勵民營機構參與城市建設管理,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
光澤縣長趙大建說,光澤縣將把“無廢城市”建設試點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污染防治攻堅戰、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進固體廢棄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為全國縣域“無廢城市”提供有益借鑒。(邱洪福)
馬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