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場培訓會,影響四座城。短短幾天,武漢、北京、青島、石家莊新增40余例新冠陽性病例,起因是“參加某公司培訓班”。網傳的武漢培訓會截圖這場“要命”的培訓會,直指背后的跨國直銷巨頭——如新集團。“考古”這家公司,會發現其黑料不斷:涉嫌傳銷、洗腦
一場培訓會,影響四座城。
短短幾天,武漢、北京、青島、石家莊新增40余例新冠陽性病例,起因是“參加某公司培訓班”。
網傳的武漢培訓會截圖
這場“要命”的培訓會,直指背后的跨國直銷巨頭——如新集團。
“考古”這家公司,會發現其黑料不斷:涉嫌傳銷、洗腦、曾被《人民日報》連著3天點名批評,甚至惹出過人命官司。
如新“甩鍋”經銷商,稱是上海經銷商違規私自辦的年會,并未上報總部獲批。
經銷商也很配合,說自己“就想聚聚”,這一聚就聚出了事兒。
吊詭之處在于盡管負面纏身,但如新集團依舊混得風生水起。
這家上市26年的美國公司,2021年總收入約170億元,有近3萬名員工。
而中國是如新的全球第一大市場,扛起了21%的營收大旗,營收數額遠超國貨之光花西子。
一家“劣跡斑斑”的美國公司,為何能在中國存活至今?
一年賺170億,美國直銷巨頭盯上中國
“如新的未來在中國”。
如新中國總裁鄭重曾說,中國的業績左右著如新的股價。
就在2014年,如新豪擲了5個億,在上海奉賢區核心地段,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工作園區。
如新曾多次登上福布斯,被評選為全球最佳女性友好企業和全美最佳中型雇主。
如新在進入中國的第三年,也就是2006年,拿下了直銷牌照。
為了進軍中國市場,如新集團的“包裝術”玩得爐火純青。
在收購美國生命基因科技中心后,如新對外宣稱,自家的抗衰老科學顧問團匯集了全球頂尖科研人士。
如新也沒有放過各大電視臺,在宣傳冊上標明與“26家電視臺聯手聯播”。
更離譜的是,如新工作人員以PS的手段,“山寨”了一份《人民日報》,往自己臉上貼金。
如新集團一躍成為高大上的典范。
有如此大的市場,與如新大肆招募經銷商有很大關系。
在中國,如新幾乎每天都有不同內容的聚會和培訓課程。武漢培訓班只能算是小規模碰面。
如新的“大型聚會”更加盲目狂熱,連明星粉絲見面會都要甘拜下風。
在北京市郊某酒店舉辦的“ NU SKIN星峰大會”上,燈光閃爍、音響雷動,受表彰的人大聲嘶吼,帶領全場齊喊口號,臺下近2萬人拿著手掌玩具,跟著鼓拍。
頻繁的培訓,加上狂熱的氛圍,如新既能招攬更多分銷商,又能在無形中增加他們的信念感。
如新線下展會。來源:@如新V人生 微博
如新把明星效應玩得很溜。在每年“超級年會”中,如新會請大量的明星KOL站臺,其中不乏樊登、蔡康永、傅首爾、鄧亞萍等知名人士。
明星搭配著成功、夢想、家人等雞血演講,使得“如新事業”牢牢釘入分銷商的腦海中。
如新代理商經常發樊登的視頻,內容多與“成功、創業、領導力、事業”等有關。
除了對外的培訓,如新內部還有一群愛打情感牌的“導師”們。
他們有同一張面具:溫柔,只會表揚,不會批評。
這把“溫柔刀”,讓新員工輕易破防,甚至自發維系內部的信任關系。
神藥or智商稅?人民日報三批如新
一直以來,直銷行業都面臨著全民性的質疑。
像是權健、無限極這些上百億資產的商業帝國均在風口浪尖上,它們無一例外都犯了一個錯誤:夸大產品效果。
最典型的是權健集團,它以天價保健鞋墊和負離子衛生巾起家,在宣傳中成了幾乎“包治百病”的民間神醫,權健療法號稱能夠治療癌癥。
權健恬不知恥地虛假宣傳,耽誤了女童小周洋正常治療,甚至在小周洋去世后,反被包裝為成功案例。
如新商業帝國背后,有人搭上錢財,有人搭上生命。
如新的產品如同神藥,甚至能減輕癌癥腫瘤。
旗下TR90系列產品勝似“仙丹”,偏頭疼、假性腦瘤、高血脂統統能治。
如新保健品結果呢?
2019年,林麗(化名)高燒39.4℃不吃藥,卻信奉只喝如新g3果汁便能治病,拒絕就醫治療,最終因肺部嚴重感染搶救無效死亡。
經調查,這款果汁產品既沒有在商務部登記備案,也沒有藥品注冊信息,又何談治病救人。
《今日說法》欄目中,吳麗麗因癡迷如新產品,吃了四年后,“紅斑狼瘡”變成了“尿毒癥”,幾乎是從鬼門關搶回了一條命。
血命之上,如新這些年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
據“林麗案”的代理律師張曉玲所說,她委托代理的四起案件,最終都以高額賠償金和《保密協議》,達成了庭下和解。
擺平命案的如新愈發低調了,但一切“交易”還在進行著。
在產品宣傳上,如新巧妙地規避了話術缺陷,更是將產品宣傳隱藏在個例故事中。
來源:封面新聞
除了“神藥”,如新還宣稱自己的產品是“高科技”。
早在2014年,人民日報就曝光了如新全球頂尖智囊團的身份。
香港理工大學郝喬治教授徒有顧問頭銜,并沒有從事過相關工作。
如新產品開發的扛把子曾潤海,其“紐約科學院院士”頭銜,只需要花108美元的會費。
如新產品手冊上的“智囊團”
白嫖教授還不止,如新還盜用了高校的名號。
斯坦福大學曾發出一封禁止函,要求如新公司停止使用其研究人員的姓名。
總的來說,所謂“基因重設”技術,純屬編造;“科研顧問”只掛名不做事。
而那些科技產品,更像是智商稅。有消費者吐槽,自己花了上千元,買的SPA機用了一陣子就罷工了。
來源:如新官網
翻開如新的宣傳手冊,其直銷產品比商務部批準銷售的產品多了近30種。
在2014年,人民日報就曾連發三篇文章,揭露“如新騙局”,炮轟如新集團涉嫌違法經營,直指其在中國開展"傳銷"活動。
消息一出,如新股價當即跳水,其中一日跌幅至26%。在一系列輿論譴責下,如新道歉,宣布暫停在華招募分銷商。
造“夢”洗腦!下一個權健“帝國”?
長期以來,中國直銷與“傳銷”模式之間界定模糊,如新則一直深陷“傳銷門”。
如新的“入場券”是花上大幾千,購買一套產品,并在半年內完成3萬元的銷售額,才算是正式成為如新的業務代表。
要想成為“領導者”,還要靠“業績”說話。這里的“業績”,是指產品銷售數量和發展下線人數。
如新的經銷商分七個層級,從銷售主任開始,到銷售經理,再到銷售總監、全國銷售總監等。
最高級的寰宇領袖一直是被仰望的存在。內部手冊顯示,到寰宇領袖級別,其下線將會有16個業務代表。最高上線,不靠銷售賺錢,而是讓下級幫忙賺錢。
有的代理商,為了成為風光無限的寰宇領袖,甚至貸款九十萬,不得不賣房還債。
這樣類似金字塔的銷售模式,似乎透露出了相似的影子。
貼在權健集團身上最重要的標簽,就是“傳銷”。
權健集團起家于虛假宣傳,擴張于傳銷模式,以一種跨向多層級發展下線、“拉人頭收費”的傳銷方式,構建起一個年銷售額接近200億的保健帝國。
實際控制人束昱輝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權健是一家合法的直銷企業。
但這家“合法”企業,因傳銷活動,被罰1個億,而束昱輝本人領刑9年。
如新會是下一個權健集團嗎?
自1984年創建于美國猶他州,如新經營模式就飽受質疑,對其調查就沒間斷過,多次被處以罰款。
做空機構“香櫞研究”,連著兩年“死磕”如新,揭露其涉嫌傳銷的內幕。
盡管多次被監管部門處罰,還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但如新并未更改其內部銷售模式。
如新之所以負面纏身,還能屹立不倒,甚至收割一大波市場,主要是甩得一手好鍋。
由于經銷商獨立運行,每每出事,如新集團便可以輕易“甩鍋”。
林麗去世后,如新發聲明稱,是經銷商違反了規定,已解除合同了,終止合作。
這一次,四地疫情指向如新,其回應如出一轍。
一句經銷商個人行為,就把責任摘得干干凈凈。 結語:
人性最大的惡,莫過于為錢獻祭。
權健集團是披著賣產品的外衣,行傳銷之實,視大眾的焦慮和絕望為商機,構建了百億商業帝國。
“TST庭秘密”曾風靡一時,年納稅12.6億,趕超歐萊雅,拿下上海青浦區納稅冠軍。 風光背后,他們“出賣”的是大眾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其產品質量飽受爭議。 近20年的時間里,如新集團在中國大陸賺得盆滿缽滿。
如新“神藥”致多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人民日報三批如新,稱如新夸大宣傳、涉嫌傳銷。 直銷牌照從來不是“免死金牌”。
當虛假宣傳遠大于產品本身,消耗的是公眾本已不多的信任,離崩塌只有一步之遙。
來源:金錯刀
原標題:一年撈金170億!這家比權健還狠的美國公司,為何還在吸血中國人?
劉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