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21年,福建的地鋪石“瘋了”。2019年之前,誰也不會想到,彼時在全國并不太起眼的一個小眾瓷磚品類,在短短兩三年之間,會在福建產區如雨后春筍般增長,以每年新增30~40條生產線的速度,增長至如今超過80條生產線,儼然成為當前福建最主要的
2021年,福建的地鋪石“瘋了”。
2019年之前,誰也不會想到,彼時在全國并不太起眼的一個小眾瓷磚品類,在短短兩三年之間,會在福建產區如雨后春筍般增長,以每年新增30~40條生產線的速度,增長至如今超過80條生產線,儼然成為當前福建最主要的產品品類之一。
在諸多從業者看來,地鋪石仍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但是,在看到廣闊的市場前景的同時,不得不警惕背后的“陷阱”。
地鋪石線增長至80多條 外墻磚線在產不足40條
地鋪石,也稱厚磚、石英磚、景觀磚、自然石等,是一種普遍用于園林景觀、市政廣場等戶外空間,以及公共區域的室內空間,可替代麻石等天然石材的厚規格瓷磚產品,如今也拓展至幕墻領域。
無從考究這一類產品的起源,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兩三年前國內生產同類產品的生產線寥寥無幾,福建也僅有漳州萬利、寶達、七彩等幾家企業生產地鋪石。
據福建泉州當地業內人士介紹,地鋪石真正迎來爆發,是在2019年末,不到一年時間,生產線已經達到40多條,其中銘盛、國星、豪山、小虎、七彩、萬利等企業均擁有多條地鋪石生產線。
地鋪石為什么一夜爆紅?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外墻磚受政策影響,萎縮嚴重,外墻磚廠家尋求轉型。
根據2020 年《陶瓷信息》“陶業長征”調查小組實地調研結果顯示,作為全國最大的外墻磚生產基地,2017年福建仍有228條外墻磚生產線,但到2020年僅剩169條,半數長時間處于停產狀態。
據悉,除小部分徹底退出,一部分轉型生產仿古磚、中板外,大部分廠家選擇地鋪石作為全新的賽道。
“為什么那么多外墻磚廠家轉做地鋪石?一是地鋪石有利潤空間,二是外墻磚窯爐改產地鋪石很容易,不需要大改。”南安一家地鋪石生產廠家負責人介紹。
形象展示 圖文無關
11 月中旬,有當地原料供應商告訴《陶瓷信息》,2021年,福建外墻磚改產地鋪石的熱潮更甚,“現在在產的外墻磚生產線差不多只有30條,僅燃料上漲的這部分成本就足以蠶食外墻磚僅有的利潤,而且外墻磚今年行情還特別差,更別想漲價了。都在改地鋪石,地鋪石生產線已經有80多條。”
按照目前福建在產的生產線計算,地鋪石儼然已經與仿古磚相當,成為福建產能名列前茅的產品品類。
地鋪石走紅,且是在福建泉州爆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礦山開采限制,天然石材稀缺,為以生態環保為概念的地鋪石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且南安水頭本就是國際知名的石材交易中心,同處泉州的陶瓷企業可以憑借資源優勢和地緣優勢,快速切入石材渠道。
與其他產區相比,福建泉州陶瓷企業生產線普遍產能較小,轉產靈活,也注定了在生產特色產品上更具優勢。
形象展示 圖文無關
規格多、排產難 地鋪石不適合所有廠家
“可以說這兩年是地鋪石救了福建產區。”有當地業內人士認為,地鋪石的爆發,替代了消退的外墻磚市場份額,為原來的外墻磚廠家提供了全新的生存空間。而且,對于地鋪石的增量市場,當地業內人士信心十足。
但是,在地鋪石產能快速增長的同時,要快速占領市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做地鋪石一定要有庫存,工地的訂單說不準什么時候過來,一張工程訂單是需要非常多規格的,規格不多的話,很不靈活。”銘盛企業總經理蔡釗銘向《陶瓷信息》介紹,盡管該公司窯爐多,規格齊全,但仍免不了需要加工。
形象展示 圖文無關
“我們能不切就不切,有時候訂單急,300×900mm沒有,也要拿600×900mm去切,甚至拿600×1200mm切300×600mm。”
國星企業一位銷售負責人介紹,該公司目前有5條專門的地鋪石生產線。規格涵蓋了150×600mm、200×600mm、300×600mm、200×400mm、300×300mm、600×600mm、600×900mm、600×1200mm、900×1800mm規格以及厚度15mm、16mm、18mm、20mm、25mm、30mm等數十個產品型號。
“這要多少精力去應對?只有一條線的廠家,產量只有5000平方米,一個工程單都做不了。”
據悉,除了規格、厚度多種多樣,根據不同場合,地鋪石的吸水率、硬度等各種要求也有所不同,這在增加地鋪石市場空間的同時,也對生產廠家的生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因如此,福建當地不少企業僅有一條小產能生產線,既缺乏全規格的生產能力,排產不靈活,也缺乏備大量庫存的實力,因此只能開開停停。
福建當地的一家陶瓷
價格混戰,產品良莠不齊 從70~80元/平方米 最低跌破40元/平方米
地鋪石的瘋狂擴張,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價格的競爭。
“外墻磚這兩年的利潤基本只有1元/㎡左右,成本稍漲就這點利潤都沒了,相比之下,地鋪石還是有一定的利潤空間的。但隨著產能的激增,競爭加劇,地鋪石利潤也在不斷被壓縮。”
有當地業內人士介紹,早在四五年前,僅有少數幾家企業生產地鋪石時,其利潤可觀,最高售價可達70~80元/平方米,但如今價格最低已經到了30~40元/平方米。
“我們做高端高品質的,雖然可以維持比較高的價格,但也不可能不受影響。”有當地業內人士無奈說到,蜂擁而上的后果,不僅造成了價格戰,還有對產品品質的傷害。
據悉,由于缺乏規范,地鋪石產品品質千差萬別,很容易造成混淆,從而對整個地鋪石品類形成不良影響。
未經陶瓷信息網書面授權,禁止轉載,否則視為侵權。
張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