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全TMD賴知網!”不知道此刻已被北大退學、被北電取消博士學位的翟天臨,有沒有曾在某一刻產生這樣的想法。在持續了半個月的翟天臨風波中,知網成了一切的導火索。這個此前一度被與“知乎”混為一談的文獻數據庫,第一次突破了學術圈的結界,在大眾面前擁
“全TMD賴知網!”
不知道此刻已被北大退學、被北電取消博士學位的翟天臨,有沒有曾在某一刻產生這樣的想法。
在持續了半個月的翟天臨風波中,知網成了一切的導火索。這個此前一度被與“知乎”混為一談的文獻數據庫,第一次突破了學術圈的結界,在大眾面前擁有了“姓名”。
但走進聚光燈下的知網,很快被網友發現,其背景并非只是“我抄論文的網站”那么簡單。大家驚覺,原來“論文生意”不僅能帶來10個億的收入,高達60%的利潤率也足夠讓所有互聯網公司眼紅。
不過,質疑聲也隨之而起:超高的利潤率背后,知網究竟做著一筆怎樣的生意?這樣的學術生意又是否合理呢?
壟斷高價,高校怨聲載道
“上過大學(抄過論文)就不可能不知道知網”,翟天臨事件發酵之時,來自網友的評論都帶著十分的篤定。
尤其到了假期,同學微信群里刷屏最頻繁的消息,往往就是“誰在學校,求幫知網下論文”。
作為中國最大的文獻數據庫,知網獨家占有了國內90%的核心期刊文獻資源。不夸張的說,對于一篇學位論文,知網就是“從搖籃到墳墓”的一條龍服務。
“無知網不論文”,但偏偏這個學術網站的收費又貴咋舌。
幾天前,一位大三學生將知網告上了法庭,原因是知網的會員充值設定了50元的最低門檻,并規定了“霸王條款”:充值金額即使花不完,也不能退款。
法庭最終判定最低充值限額規定無效,官司以知網敗訴而告終。但小編更關心的是:50塊錢究竟能在知網上買到多少文獻呢?
敗訴后,知網充值的最低門檻標準仍未修改
答案是:兩篇博士論文,或者50—100頁普通論文,僅此而已。
寫過論文的人都知道,這個數量,對于創作一篇合格的論文,幾乎是杯水車薪。況且,對于學生黨而言,這已是不能承受之貴。
不過,作為一個“過來人”,5毛/頁的“高價論文”我從未消費過,在學校盡可能多地下載所需文獻,或者去某寶上3塊買個機構賬號,都是學生黨們心照不宣的“秘密”。(emmmm…后者理論上并不提倡)
事實上,盡管收費不低,但這些學生黨、研究人員這些C端散客,對知網的收入貢獻寥寥。從收入比重上來說,高校或者科研機構這些B端客戶,才是正是知網大部分盈利的來源。
查詢知網的官網,并沒有B端服務的價格體系,但從近來媒體的報道,我們基本可以推測出,只要使用知網,每所高校每天支付的費用都在百萬元以上,而且價格上漲速度驚人。
2016年,北大和武漢理工,都發布了停用知網的通知,原因是“續訂價格漲價離譜,且與中國知網公司的談判非常艱難”。根據武漢理工大學公布的數據,從2010年到2016年,使用知網服務的價格漲了132.86%,年平均漲幅為18.98%。
在搜索引擎上以“知網”或者“CNKI(知網英文縮寫)”為關鍵詞,搜索各高校近年來采購知網的成交價格,會發現,每年20%的漲價幅度并不是個例。
上述幾所高校,在以停用為手段進行了一波抗議后,也被迫妥協,重新購買了知網的服務。
完全沒有議價能力,這是所有高校面對知網時的普遍狀態,而是什么給了知網不斷漲價而不懼用戶退訂的勇氣?
知網,文獻圈的“國家隊”
這里就要說到知網的背景了。
1999年6月,作為“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一部分,知網的前身“中國期刊網”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共同發起。
在當時,這個項目得到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等多個國家部門的支持,這也一舉奠定了知網作為文獻數據庫“國家隊”的地位。
知網的運營方是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2014年,這家企業由全民所有制變更為法人獨資企業,實際控股股東仍是清華大學。
后來,諸如維普、萬方、超星等數據庫相繼成立,但都沒能撼動知網一家獨大的統治地位。
一是因為使用習慣,知網的創立最早,因此也是不少高校最初的合作對象,學生和老師習慣了知網的使用邏輯,自然很難適應其他數據庫。
另外,知網背靠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同時在國家政策的傾斜下,獨占了九成核心期刊的版權資源,擁有超過2億篇文獻,在數據總量上甩了對手多個身位。
但這些都不足以引發高校的“知網依賴癥”,知網之所以能夠“傲視群雄”,靠的還是它“嫡出”的身份。
學位論文查重方面,知網是教育部指定的唯一系統數據商,而且博士論文等項目,也是由政府部門指定給知網負責的,別無二家可選。
這樣近乎壟斷的地位,給了知網無限制漲價的底氣。近年來,一些高校購買電子數據庫的經費比例,甚至超過了圖書館總體建設費用的40%,盡管怨聲載道,但如果不采購知網,學校連正常的教學活動都很難展開。
而左手提供論文下載服務,右手出售著查重服務的知網,既當著運動員,又做著裁判員。
取之于高校,售之于高校
在國內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同學,對論文首頁的《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應該都不算陌生。
就像APP里的只能同意的《用戶協議》,別管你是本碩博,想要順利通過論文答辯、拿到學位,就必須簽訂這一紙協議——授權高校將該論文收入數據庫(這里的數據庫=知網)。
抱著“畢業為大”的心態,所有同學都會直接簽好協議,對細則不再深究,這也就給了知網一個鉆版權空子的機會:一紙協定簽完了,這篇論文就任由知網使用了,無論被別人付費下載多少次,稿酬都和你沒有半毛錢關系。
如果你要硬剛稿酬問題,知網也有自己的套路。根據網友“挖墳”挖出來的知網稿酬標準,你熬到頭禿寫出來的畢業論文,只值區區60—100塊錢。
對不起,連瓶霸王防脫洗發水都買不起,但領取流程卻復雜到讓你懷疑人生。
總結一下,知網這是個什么操作呢?
就像某些不良APP,一邊無償收割著你的隱私,將其匯總為大數據,轉手又以服務的形式,把數據高價賣回給你。
問題是,市場經濟競爭機制下,對于那些無良APP,消費者可以選擇轉向其競品,而面對知網,則全然無力抵抗,除了乖乖接受并不合理的商業規則,別無他法…
我國《反壟斷法》中,將“壟斷”的定義為“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
所以,要判定知網是否存在利用壟斷地位獲利,只要判定一件事即可:知網的不斷漲價是否源于成本的上漲?
知網的成本主要來源于兩部分:購買文獻數據庫(外文期刊為主),以及研發成本。
外文文獻資源屈指可數
而技術研發方面,作為一名曾經的知網用戶,其體驗實在一言難盡。搜索引擎和推薦算法還停留在互聯網公司5年前的水平。
還有,知網自研的CAJ閱讀器,無論從設計或是體驗上都相當粗糙,翻頁不流暢,文本識別功能也比不上普通的PDF閱讀器。
我們并非鼓吹文獻數據庫應該推行免費服務,也并不否認知網在中文文獻數字化中起到的推動作用。
知網向用戶收取費用無可厚非,畢竟它不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互聯網公司,它的盈利方式單一,無法通過廣告、流量和融資來維持運營,只有服務收費這唯一一個盈利途徑。
但作為一個曾經的“用戶”,我更不希望看到一個占有著獨家資源,卻任意漲價,把本應共享、惠及大眾的學術資源,做成某一家企業搖錢樹的知網。
數字化的初衷是為了打破地域與事件隔閡,降低知識獲取的門檻,擴大信息傳播范圍,提高流通效率,但從知網的種種做法來看,卻似乎在反其道而行之——在知識的周圍筑起高高的資本圍墻。
試問,知網依靠政策傾斜獲取壟斷地位,繼而獲取超高的壟斷利潤,這樣的商業模式,真的算作合理嗎?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而知網,則靠眾人的知識,為自己蓋了一個黃金屋。
這里是為你帶來科技圈真相的NEXTTECH。
何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