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拼多多黃崢當年敲鐘的上海中心,蒯佳祺終于為達達集團敲響了上市鐘聲。
“從兒童變成少年。”他這樣形容達達的今天。并希望達達,“懷有巨大的敬畏心和使命感去創造、去發展,一切才剛剛開始。”
達達 IPO 成功,三年虧 50 億,為什么被劉強東等寄予眾望
創立 6 年時間,達達成為了中國領先的本地即時零售和配送平臺,旗下有達達快送和京東到家兩大核心業務平臺,在兩個領域市占率均處于領先位置。
5 日晚間 9 點半,達達集團正式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達達集團公布 IPO 發行價定為 16 美元 / ADS(美國存托股票),股票代碼 DADA。發行規模由此前公布的 1650 萬 ADS 增發至 2000 萬 ADS,每 ADS 代表 4 股普通股。達達集團 IPO 募資規模約在 3.68 億美元。
以發行價 16 美元計算,達達集團總市值 34.99 億美金。截止收盤,達達股價收于 15.99 美元,微跌 0.06%,市值 34.97 億美元。
按招股書信息,募集的資金將有約 35% 用于技術研究和開發,約 40% 用于營銷推廣和擴大用戶,剩余資金將用于公司的一般用途,包括營運資金以及潛在的策略性投資和收購。
隨著達達逐漸 “糧草充盈”,即時配送領域也正式迎來了下半場。未來達達、餓了么蜂鳥及美團閃送 “三國殺”好戲,即將上演。
負重上市,三年累計虧損 50 億
過去三年,達達集團營收均保持著高速增長。2017 年至 2019 年,達達集團的營收分別為 12.18 億元、19.22 億元和 30.997 億元。2019 年下半年收入同比增長 90%,2020 年第一季度收入進一步加速增長,同比增長 109%。
2020 年第一季度,達達快送、京東到家在整體凈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 53.8% 和 46.2%,兩條業務主線在集團整體凈收入中的占比愈發平衡。
但與此同時,虧損情況也在日益加劇。
2017 年至 2019 年,集團凈虧損分別為 14.49 億元、18.78 億元和 16.698 億元。
達達對此的解釋是,其連續虧損或許和騎手支付成本有關。“我們預計隨著業務的擴展,騎手成本和運營成本將會增加。”
2017 年至 2019 年,公司在運營以及支持方面的成本分別為 15.93 億元、20.44 億元、28.46 億元,這其中騎手的支付成本分別為 15.267 億元、19.183 億元和 26.791 億元,此外,同期對騎手的獎勵分別為 1.274 億元、2.237 億元和 1.922 億元。
截至 2020 年 3 月 31 日的前 12 個月,達達共有超過 63.4 萬活躍騎手,累計完成了 8.22 億單。而達達快送業務已經覆蓋了全國 2400 多個縣區市,日單量峰值約 1000 萬單。
達達集團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能否實現盈利取決于能否改善市場地位和形象,擴展在線平臺,維持有競爭力的價格,提高運營效率和獲得融資的能力,這可能受到無法控制的眾多因素的影響。
又一 “京東系”企業上市
據招股書,現有股東京東、沃爾瑪有意成為達達基石投資者,分別認購 6000 萬美元和 3000 萬美元。
京東為其最大外部股東,持有 47.5% 股份,紅杉資本中國為其最大機構股東,持股 10.5%,沃爾瑪和 DST 分別持有 10.0% 和 8.7% 股份。
與此同時,京東、沃爾瑪也是達達最主要收入來源。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7 年至 2019 年,達達集團來自于大股東京東的營收占比分別為 56.7%、49.1%、50.5%,關聯性交易基本在五成上下。2018 年 8 月至年末、2019 年全年、2020 年前三個月,來自沃爾瑪的營收占比分別為 4.6%、13%、14.9%,關聯交易遞增。
達達 IPO 成功,三年虧 50 億,為什么被劉強東等寄予眾望
對于營收來源過于單一這點,招股說明書中也對這一風險進行提示。達達表示,“如果與這兩個主要客戶的業務合作協議被終止或在到期后未續簽,則我們的業務關系可能受到不利影響。同時,與任何此類客戶的關系的惡化,或其中任何市場的重大不利趨勢這些客戶的運營可能會嚴重干擾達達集團運營,并且運營活動的收入和現金流量可能會大大減少。”
一方面,超過五成的關聯性交易,有可能會使得投資者對達達集團抗風險能力表示懷疑。未來,或會長久性的影響其估值上升。
另一方面,如果有一天失去京東的 “供血”,達達是否有獨立應對市場競爭的能力,還是一個問號。未來,創建多元化的營收來源,是達達不得不去解決的難題。
此外,該公司沒多少有息債務,截止 2020 年 3 月,現金等價物及短期投資共 19.3 億元。
三強多霸,即時配送市場競爭激烈
“即時快遞第一股”的背后,是即時配送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
首先,美團和餓了么兩大巨頭已經下場。
美團 2017 年就上線跑腿業務,2019 年推出美團配送。前不久舉辦的美團配送一周年活動上,美團公布,平臺擁有 399 萬活躍騎手,覆蓋全國 2800 個縣級以上的城市,涵蓋餐飲、生鮮、商超、書店、鮮花等 620 萬多品類商戶。
在其今年一季度財報中,新業務一季度同比增長 4.85% 至 41.68 億元,這其中就包含閃購等新零售到家業務。不難發現,非外賣類的即時配送訂單,已然成為美團新業務的增長引擎。
另一個巨頭餓了么,是在 2019 年 6 月宣布即時物流品牌蜂鳥獨立,并在當天宣布蜂鳥即配將在未來 3 年里建設 2 萬個全數字化即配站,把服務拓展到更多行業和區域。借助阿里本地生活生態勢能,截止去年 9 月,餓了么已經與大潤發、百聯、華潤萬家等 1 萬家大型超市,以及近 20 萬家的連鎖商超建立合作。
與此同時,達達的競爭對手還有閃送、UU 跑腿,以及物流配送公司跨界競爭的中通、圓通、順豐、丹鳥等,還包括其他本地的一些生鮮配送平臺。
據艾瑞報告發布的《2019 年中國即時物流行業研究報告》預計,即時物流行業 2019 年訂單量將達到 185 億單,規模突破 1312 億元,2020 年將達到 1700 億元。千億市場的誘惑之下,即時配送領域日后競爭必然更加激烈。
根據比達咨詢發布的《2019 年第 1 季度中國即時配送市場研究報告》,從市場格局來看,蜂鳥配送、達達集團、美團配送的市場份額占比分別為 28.4%、25.6% 和 24.8%。三者之間的市場份額差異極小。
即便已經成功上市,對于達達而言行業競爭依然巨大,能否站穩腳跟分到足夠大的蛋糕,一切還是未知數。
王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