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據外媒報道,華為正尋求聯發科和紫光展銳的幫助,以抵御美國出口禁令限制。
據消息人士透露,收到美國管制,華為與晶圓代工巨頭臺積電的直接交易變得更加困難,因此華為正與全球第二大移動芯片開發商聯發科以及中國大陸第二大移動芯片設計公司紫光展銳進行談判,通過購買后者更多芯片作為替代方案,以保持其消費電子業務的持續發展。
資料顯示,聯發科是全球著名IC設計廠商,專注于無線通訊等技術領域,其提供的芯片整合系統解決方案包含無線通訊、高清數字電視等相關產品。歷經數年發展,聯發科成為了不少國產手機芯片的主要供應商。
而紫光展銳是中國內地一家移動芯片開發商,主要客戶為規模相對較小的設備制造商,主要支持面向新興市場的入門級產品和設備。華為的低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產品上曾使用過少量紫光展銳的芯片。
目前,華為、聯發科和紫光展銳均未予以置評。
“芯片備胎計劃”還能否持續?
早在去年美國施壓多家科技公司,要求斷供華為時,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立即宣布啟用備胎計劃,“多年前,還是云淡風輕的季節,公司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芯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華為仍將持續為客戶服務。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數千海思兒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征,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
這些“備胎”,就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為應對挑戰早早定下的策略。更讓人驚訝的是,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還在文中表示:“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今年5月15日,美國政府正式宣布加大對華為芯片的封鎖限制,新限制措施自9月中旬開始實施。這也意味著華為將無法直接獲得海外芯片廠商的產品,甚至包含EDA等設計軟件在內的相關技術也受到了限制,因此即使是自主研發,難度也越來越大。
華為“備胎計劃”到底還能否持續發展下去,不僅要靠自身努力,更需要國產替代供應鏈發展帶來的更多機會,“去美國化”不僅僅是在元器件上的替換,更要在性能、質量上達到接近甚至超越的水準。
一直以來,自研芯片都是華為的一項重要戰略,幫助華為在全球消費電子市場中脫穎而出,如果此次因為美國禁令而采用競爭對手的芯片產品,或將削弱華為的核心競爭力。
劉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