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時22分,Space X的獵鷹9號火箭和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成功發射,其搭載的兩名NASA宇航員Doug Hurley與Bob Behnken將前往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
在獵鷹9號火箭發射9分34秒后,該火箭成功降落在無人海上平臺上,這已經是SpaceX第52次火箭回收。Space X預計,在發射升空19個小時后,即北京時間6月1日晚上10時30分,龍飛船將對接國際空間站和諧號美國艙段。
Space 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在發射前向兩位宇航員表示:“對于我和所有在Space X的人來說,這將是美夢成真。對于兒童來說,希望他們有朝一日會想穿上這件宇航服。”
除了火箭發射業務外,Space X近年還積極發展其“星鏈”計劃,目標是構建覆蓋全球的衛星互聯網,公司計劃在今年發射約1600顆衛星,以率先為服務美國北部和加拿大用戶提供服務,“星鏈”計劃遠期目標是4.2萬顆衛星運營,有望成為實現6G的基礎設施。
到目前為止,全球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有能力掌握載人航天技術,而現在,這艘龍飛船的公司已經成了全球首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私人公司,這也是商業航天的一項重大突破。
在Space X和國內相關政策解凍的刺激下,一批民營火箭企業在2015年前后冒起,中國的商業航天產業開始進入探索期,不少民營火箭企業在2018年獲得風投的青睞,如藍箭航天、零壹空間和星際榮耀均獲得數筆融資,這些公司也相繼發射數枚自研火箭。
不過與Space X相比,國內的民營火箭企業或多或少難以與之相提并論,除了成立時間短,這些民營火箭公司的資金相對短缺。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認為,Space X和藍色起源(Blue Origin)背后的金主是互聯網大佬馬斯克和貝索斯,而中國民營火箭企業的資金主要來自融資,對于商業航天這樣回報周期較長、風險較大的產業,社會資本相對比較謹慎。
高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