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塔是一種在亞洲常見的,有著特定的形式和風格的中國傳統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筑,稱“佛塔”。14世紀以后,塔逐漸世俗化。中國現存塔2000多座。塔的種類非常多,以樣式來區別,有覆缽式塔、龕塔、柱塔、雁
塔是一種在亞洲常見的,有著特定的形式和風格的中國傳統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筑,稱“佛塔”。14世紀以后,塔逐漸世俗化。
中國現存塔2000多座。塔的種類非常多,以樣式來區別,有覆缽式塔、龕塔、柱塔、雁塔、露塔、屋塔、無壁塔、喇嘛塔、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方塔、圓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大塔、多寶塔、瑜只塔、寶篋印塔、五輪塔、卵塔、無縫塔、樓閣式塔、密檐塔、金剛寶座塔、墓塔、板塔、角塔等。按結構和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喇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
古人有盛世修塔的傳統,江蘇自古發達富庶,古時,為了彰顯父母官的功績,或是信徒為了表示對宗教的虔誠,建塔便成為一種流行。因此,江蘇省境內從古至今大大小小的寶塔數不勝數。
在這里,小編為您精心挑選了江蘇的十九座建造精美的名塔,位于省內十三個城市,看看你的家鄉上榜的是哪一座吧!
Lets go!
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位于南京市秦淮區大報恩寺,是大報恩寺的核心建筑,高78.2米,九層八面,周長百米。這項工程耗時近20年,使用的匠人和軍工達10萬人,耗資248.5萬兩銀子。塔建成后,9層內外共設篝燈146盞,每盞芯粗1寸左右。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高達78.2米,通體用琉璃燒制,塔內外置長明燈一百四十六盞,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位列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被當時西方人視為代表中國的標志性建筑,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被稱為“天下第一塔”。
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作為南京最具特色的標志性建筑物,被稱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是當時中外人士游歷金陵的必到之處。
南京棲霞寺舍利塔
棲霞寺舍利塔位于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麓的棲霞寺東,是中國五代時期的佛教石塔,是中國最大的舍利塔。
棲霞寺舍利塔的整體結構緊湊,雕飾華美,塔八角五檐,高15米,是研究南唐建筑的重要實,中國佛塔藝術的精品之作,是南方非常少見的密檐式塔。
棲霞寺始建于南齊永明元年(483年),舍利塔后于隋朝仁壽元年(601年)復修原為五層方形木塔。現存石塔系五代南唐(937~975年)重建。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無錫龍光塔
位于無錫的錫惠公園內。早在明初,錫山即有石塔,后毀。靖元年(1522),顧懋章父子復建石塔;至萬歷二年(1574)七月,改建成八角七層磚塔,由常州知府施觀民題名“龍光塔”,王仲山書額,屬振興文風的風水塔。
龍光塔從建造以來,歷經滄桑,特別是清代同治四年秋,有為打著燈籠,登塔捕雀,引起了火災,據說一連燒了三天,古塔遭到嚴重毀壞,雖經幾次修理,未能恢復舊貌。直到1924年那次重修,把塔的主要結構改成鋼筋混凝土,并在塔頂上專門鑄了重1.5噸、高2.85米的銅剎,塔的高度增加到32.3米,使古塔更加穩固、壯觀。1952年以來,古塔又進行了幾次修理。特別是1992年在大修中,加固了飛檐和欄干,對塔的傾斜度也作了糾正,并對塔剎的避雷裝置進行了整理測定,加強了塔的避雷功能,對塔身的墻面色彩也作了調整,由原來的杏黃色改成深紅色,使塔的形象更為挺拔端莊,英姿煥發。
無錫妙光塔
妙光塔,位于無錫市南門外運河東岸,是南禪寺內一風景線,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間(984—987),由邑人朱承福捐資募建。
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賜塔名“妙光”。元明兩代屢有興廢,明正統十四年(1449)重建后,即為今塔。后歷經修繕。清咸豐、光緒年間遭火災,僅剩無頂荒塔。1926年,無錫實業家榮宗敬、榮德生和唐申伯出資重修,將塔屋檐、平臺及護欄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1980年無錫市人民政府撥款修復,清理出了埋藏地下多年的塔基臺座,恢復了底層環廊,對外開放。
妙光塔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分為塔基、塔身和塔頂三個組員部分。塔基臺座直徑13.5米,塔底層直徑7.5米,環廊進深3米,塔基臺座高1.3米,塔身高36米,逐層收小,塔頂6米,共高43.3米。塔基為青石雕鑿的須彌座,束腰部分雕明代“頂花結帶”圖案紋飾。須彌座牙腳為明代流行的“圭腳”,須彌座下為一層滿雕“不斷云”。紋飾的青石底座,雕刻精細,塔底層轉角均為磚砌倚柱。塔心中空,每層有磚砌樓梯轉盤而上,建有平臺環廊、護欄和屋檐。民國重修時已改為鋼筋水泥結構,塔頂改為貼瓷水泥葫蘆。底層外壁四門上有10個小龕,供有小鐵佛7尊,又仿制3尊;底層環廊內,保存有明天順元年(1457)張思安撰、陳勉書的《南禪寺重修塔記》碑,碑首已殘損。還有萬歷十四年(1586)錢景醇撰寫的《重修妙光塔記》碑。1983年修塔完工時,又鐫《重修妙光塔》碑一方。塔前置有修塔時出土的明嘉靖十四年(1535)和萬歷十一年(1583)的石香爐各一只。
蘇州虎丘塔
虎丘塔是馳名中外的古塔建筑,位于江蘇省蘇州市閶門外山塘街虎丘山山門內8號,距市中心5公里。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就葬其父(闔閭)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簡稱虎丘。
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七級八面,內外兩層枋柱半拱,磚身木檐,是10世紀長江流域磚塔的代表作。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故頂部的木檐均遭毀壞,現塔身高47.7米。1956年在塔內發現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窯、蓮花石龜等罕見的傳統藝術珍品,虎丘塔是座斜塔。
蘇州報恩寺塔
報恩寺塔,俗稱北寺塔,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人民路1918號,始建南朝梁時(502-557年)。
報恩寺塔為九級八面磚身木檐混合結構,高76米,占地878平方米;塔內部為雙層套筒,八角塔心內備層都有方形塔心室,木梯設在雙層套筒之間的回廊中;報恩寺塔是中國2000多座樓閣式寶塔中“上為令盛,下為重樓”的典型,各層塔門過道和塔心室門上的磚砌斗八藻井等仿木構裝飾,結構復雜,是研究宋代小木作形制的實例。
2006年5月25日,報恩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常州文筆塔
文筆塔位于紅梅公園南端,始建于南朝齊高祖蕭道成建元年間(479-482年),已有1000余年歷史。
名建元寺,俗稱塔下寺,后改稱太平寺。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筆,又稱文筆塔,被常州文人視為筆魂。塔寺歷經興廢,宋代詩人楊萬里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陽惟照一塔孤”的詩句。現塔為美籍華人劉璧如等資助,于1982年11月修復對外開放。1992年,共接待中外賓客151·5萬人次。
該塔高48.38米,底層外徑為9.58米,塔身為磚木結構,七級八面,每層有拱門,中有旋梯環繞而上,登塔遠眺,全城的景色將盡收眼底。 文筆塔造型優美別致,體態輕盈,風格獨異,在古塔中獨樹一幟。 文筆塔歷經滄桑,幾度廢興。塔園內古跡眾多,東院有筆架山、文筆樓、硯池、塔碑,西院有塔影山房、知音肪、季子亭、袈裟塔、塔影橋、紅梅閣等。
常州天寧寶塔
天寧禪寺是中國重點保護寺院,始建于唐朝貞觀、永徽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是常州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剎,與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寧波天童寺并稱為中國禪宗四大叢林。
位于其中的天寧寶塔始建于2002年,由路秉杰教授設計,銅雕藝術家朱炳仁擔任銅總工藝師。天寧寶塔承載1000噸銅飾,采用舉世無雙的銅雕藝術,是一座“盛世之塔、文化之塔、傳世之塔”。高153.79米,為世界第一高佛塔。
天寧寶塔總建面積2.7萬平方米,塔高13層153.79米,為國內4000多座寶塔之最;從底層地宮到頂層鐘樓,整座寶塔以佛教文化為主線,以東陽木雕、揚州漆器、常州亂針繡、惠安石雕等手工藝術為表現手法,巧妙地詮釋了大乘佛教的諸多教義。佛塔的建成,與北方云崗大佛、中原龍門大佛、西方樂山大佛、東方靈山大佛、南方香港天壇大佛遙相呼應,成為五方五佛的佛心。 天寧寶塔在外形上采用了唐宋古塔的風格:八角飛檐,形態端莊,簡潔粗獷,氣勢宏大。
鎮江金山寺慈壽塔
慈壽塔矗立于金山的西北峰,塔高30米,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齊梁,宋哲宗元符末年,宰相曾布在金山寺超薦其母,在南北半山各建一塔,一名“薦慈塔”、另一名“薦壽塔”。
明初,雙塔倒坍。雙塔倒坍后,在光緒年間重建現塔,適逢慈禧60壽辰,取名慈壽塔。此塔玲瓏、秀麗、挺拔。塔為磚木結構,八面七級,內有旋式木梯,外有欄桿相倚,面面有景,層層風光各異。若游人登塔憑欄眺望,江天市廛,盡收眼底。有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詩為證:
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
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
慈壽塔外花墻上,刻有“天地同庚”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清代光緒年間湖南一位八歲兒童李遠安所寫。傳說,當時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壽辰。為了賀壽,兩江總督劉坤一特地進京朝見慈禧,獻媚道:“老佛爺六十大壽,卑官沒有什么厚禮,只是在江南鎮江金山造了一座寶塔,取名慈壽塔,祝您長壽萬歲。”慈禧心想,這寶塔標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巔,實在非同一般壽禮,不由漸露喜色。便問劉坤一:“你祝我長壽,看我能 活多大?“劉坤一聽卻張口結舌,一時無言以對。心想無論說多說少,都會招來殺頭之罪。正在左右為難的時候,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從身后很敏捷地遞給他一張小紙條,他一看如獲至寶,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來是“天地同庚”四個大字,便喜笑顏開,大大獎賞了劉坤一。后來這四字便被刻于慈壽塔下。
南通光孝塔
光孝塔位于天寧寺西北隅,在江蘇南通,其歷史最久,有“未有城,先有塔,前人就塔建城”之說,是“南通三塔”(還有支云塔,文峰塔)中最古老的一位。
光孝塔亦稱支提塔,此塔建于公元864年即唐咸通五年,后歷代修葺,明宣德五年(1430年)及天順年間(1457-1464年)都曾重修,為五級八面磚木塔,塔身頎長玲瓏,為濠河西北一景。
須彌座式塔基;每層塔檐用磚砌成迭澀平座,上檐用角梁,下存擎檐柱,腰檐向上反翹,繞以雕板木欄,每層有四門。塔剎較高,承露盤上裝相輪七重,剎頂上安置繞以光焰的寶珠。塔身頎長,呈現玲瓏挺秀的姿態。
揚州文峰塔
文峰塔建于明萬歷十年(1582),是在當時知府虞德曄等地方官員的贊助支持下,由僧人鎮存賣武募化建成。關于此事,明代文學家兵部侍郎王世貞《文峰塔記》中說:“此僧在少林寺從師披剃,命名日鎮存,把缽維揚,至南關之外福田庵結夏,有感于阿育王事,發希有想,擬創寶塔……”塔建成后,當時中丞邵御史聞而喜之,題名“文峰塔”,將文化、宗教、民俗合而為一。
位于揚州城南左運河畔東岸,因塔而聞名,現為旅游景點。
清康熙七年(1668)元月,山東郯城大地震,波及揚州,塔尖傾倒附地。次年天都閔象南捐資修葺,將塔尖增高一丈五尺。咸豐三年(1853)寺遇兵火,塔遭火焚,木質結構全部毀壞。由萬壽寺住持寂山等募資主修。
塔尖合“大放毫光、萬縷千絲、盤旋而上,如孤峰聳秀,矗入云霄,水陸之人皆仰瞻驚嘆”。文峰塔為七層磚木結構樓閣式寶塔,每層八拱門,底層回廊式做法,二至七層為挑廊做法,塔身青磚青瓦,是塔的主要建筑構件,塔高近50米,塔頂為八角攢尖屋頂,遠處眺望,文峰塔既玲瓏又雄偉,表現了我國古塔建造的高超技藝。
揚州棲靈塔
棲靈塔是早在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于大明寺內建棲靈塔, 塔高九層,塔內供奉佛骨,謂之佛祖即在此處。本焚僧大覺遺靈之言,故稱“棲靈塔”。可惜在唐武宗會昌三年(公元843)一代勝跡化為焦土。
1980年,鑒真大師塑像回揚“探親”,谷界人士倡議重建棲靈塔。1988年,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師在該寺東園選址重建棲靈塔并立奠基石。端祥法師圓寂后,能修法師主持大明寺工作。于1993年8月27日開機鉆探。不久棲靈塔將以空前之新貌展現于人間。
宋代宋庠于寶元年間(公元1038-公元1040年)任揚州知府,有《登大明寺塔》詩,寫到自己帶著病足攀登寺塔。可證棲靈塔在北宋時期是存在的。或為毀后重建。
高郵鎮國寺塔
高郵鎮國寺塔現為世界遺產、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國寺塔亦稱西塔,2014年被列為世界遺產(是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的京杭大運河重要組成部分)。
在全國的古塔中,四方形古塔僅有兩座,一座是西安的大雁塔,一座是高郵的鎮國寺塔。鎮國寺塔留存唐代古塔的建筑風格,與西安大雁塔建筑風格類似,故鎮國寺塔又被人們譽為“南方的大雁塔”。地處江蘇省高郵市京杭大運河中間。
鎮國寺塔[1]始建于唐僖宗時期,原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方形七層樓閣式磚塔,塔高35.36米,頂端塔剎為一青銅鑄葫蘆,葫蘆表面刻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字。鎮國寺塔雖歷經幾次修葺,但仍基本保留了唐骨明風的建筑特色。 1956年大運河拓寬時,為保塔運河改道,留下了河心島上的古塔,使古塔成為大運河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如今島上已重新恢復了鎮國寺供游人觀光。
1956年大運河拓寬時,為保塔運河改道,該塔處在拓寬范圍內,為保護這一珍貴文物,周恩來總理在審批方案時特批:讓道保塔。留下了河心島上的古塔,如今島上已重新恢復鎮國寺供游人參觀、休閑。 1957年該塔被列為第二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3月25日,江蘇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鎮國寺塔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公布鎮國寺塔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州文峰塔
泰州文峰塔,又名南山寺塔,地處南城河畔,南山教寺東南,磚砌三層八面,南依鳳城河,東靠文峰小區。
南山寺,始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僖宗賜名“護國寺”,距今1100年歷史。清道光時稱“南山教寺”。后人簡稱“南山寺”。
明正統四年,泰州知州黃性在文廟欞星門外開鑿鳳池(又名泮池)。
夕陽西下,文峰塔影,落貢院外鳳池中,宛如一毛筆,故稱“鳳池筆穎”,位列“海陵八景”之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泰州拓展河道,鳳池從此消失。南山寺改為工廠,寺內建筑被拆除,僅剩下圓通殿及少數僧房。
明嘉靖時,文峰塔遺址尚存,明萬歷四十八年,州守韋宗孔,舊址重建。傾圮后,崇禎五年,天竺僧人方志又主持重建。
《民國續纂泰州志》建塔碑文記載,清末建塔起因“光緒十三年夜毀于火”,邑人陳文鐸等人募捐修復。按舊塔形制復建,新塔“光緒二十九年歲暮告成”。
鹽城建湖朦朧塔
村朦朧莊北,射陽河與西塘河交會處。為密檐樓閣式磚塔。現僅存三層八面,高約16.7米,底邊長約2米。各層腰檐仍見疊澀磚數層和石制角梁。底層南向開門,其上二層各有四門,門位上下相閃。塔內2米高處磚砌穹窿頂,北部置有佛龕,中部有扶梯可盤旋而上,現已毀。
清光緒《阜寧縣志》載,朦朧塔在凈慧寺前,為唐武德三年(620)建。現從塔身結構、式樣、手法等方面考證,該塔為明代重建。但其地宮向下74厘米處置木板,木板下為數根木樁中間夯筑石塊為基礎,是宋代常見技法。因此,塔應始建于宋。其內舍利函則為明代重建時取出并再次置于地宮之中。該塔對于了解當地宗教歷史和明代磚塔地宮結構提供了寶貴實例,其中出土的“葬舍利函”是一件歷史藝術價值較高的宋代遺物。
連云港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是蘇北地區現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寶塔。
阿育王,據建塔時嵌在塔內壁上的碑文記載,此地原先曾建過一座塔,在唐代時號稱全國第二,可見此塔在我國的建塔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阿育王塔自古就是云臺山的一個主要景點,明代叫“古塔穿云”,清代叫“塔影團圓”。它的特點有五:一是歷史古老;二是根深蒂固,經歷過郯城1668年8.5級大地震的洗禮,至今不歪不斜;三是塔形壯麗,再經山光水色的映衫,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游客有參與的機會;五是有動人的神話傳說,倍增游興。
阿育王塔建成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江蘇北部歷史悠久、塔體最高的一座九級浮屠。明《隆慶海州志》描述它為“峻宇修廓,萬山環拱,浮屠九級,矗兀層霄”。塔形為仿閣樓式,九級八面,高40.58米,“上觀似從天降下,回徹清霄,下看似從地涌成,寶堂連海”。每級東、西、南、北各辟有券門,其余四面隱出直欞窗,外壁內繞以走廊,中砌八邊形塔心磚柱,磚柱內有梯級踏步,可沿級而上剎頂。
淮安文通塔
文通塔,原名尊圣塔,巍然屹立于淮安古城西北隅運河之畔、勺湖之濱的“文通塔苑”內,古樸而又莊嚴,是富有佛教風格的古典建筑。文通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08年),距今已一千二百八十多年的歷史。
據清代《淮需小記》所載;唐代武則天時,西域碎葉和尚僧伽大士曾來楚州(淮安),景龍二年僧伽大士應召入宮,尊為“圣僧”,稱為弟子。唐中宗李顯令楚州這僧伽大士(圣僧)建造“龍興萬壽禪寺”,并造“尊圣塔”一座。因旁有晉代的文通寺,故后改名為“文通塔”。
文通塔原為木塔,現存磚塔為北宋太平興國九年(公元984年)改建后的模式。七層八角,磚迭出挑而成的腰檐六道。五層以上是穹窿式八角形藻井;底層較高,下部磚壁略向里收進,塔身呈拋物線狀。初建時高十三丈三尺(合44.1米)。頂層有一尊慈祥的觀音菩薩端坐于蓮花峰上;底部有四尊釋伽牟尼塑像頭頂華蓋,相背而坐,面朝四方,惟妙惟肖,神采奕奕,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藝術天才和創造才能。
宿遷天和塔
天和塔坐落在宿遷市湖濱新區,駱馬湖畔嶂山森林公園三臺山上,號稱蘇北第一塔。
“天和塔”占地9.8畝,工程總投資約2000萬元。該塔采用了中國古塔中最成熟的樓閣式設計方案,取宋代建筑風格,八角九層、高66米、海拔高度120米、建筑面積1962平方米。天和塔塔體為鋼筋混泥土框架結構,外立面采用木材裝飾。塔體構成輪廓分明,既堅固雄偉又不失木結構寶塔之靈巧。塔身四面開壺門,設置欞窗,每層相向,游人可從壺門走到塔的外檐廊,憑欄遠眺。塔檐腳懸掛著銅鈴,風吹鈴動,清音繚繞,聲聲悅耳,意境非凡。大家看到的那尖尖的塔頂,是由寶珠、葫蘆和扣著的鐵缽相串而成,這是佛教建筑中一種特有的象征。
在天和塔頂眺望,宿遷河山盡收眼底,可以欣賞到宿遷著名的自然景觀—“三峰夕照”、“相思湖”、“菩提寺”、“駱馬湖”等重要景點,真乃“九級塔偉納吳風漢韻,一湖瀲滟潤日月繁星”。三臺山森林公園現有生態公益林1.58萬畝,森林防火任務繁重,過去一直采用的是原始防火員棋盤式巡查,安全系數低。目前己在塔頂添置了現代的瞭望和通訊設施,大大地提高森林防火能力,天和塔也成為集生態旅游和森林消防為一體的文化建筑。
徐州云龍湖蘇公塔
蘇公塔位于江蘇省徐州市云龍山西側云龍湖東岸金山上。原名金山塔,位于徐州云龍湖風景區小金山(金鐙山)。為1980年代建設的仿宋塔。塔為紀念蘇東坡而建。
云龍山下,臨湖一丘,名“小金山”,海拔四十五米。塔立于小金山上,五層八角,覆以金黃琉璃,塔制仿宋,高二十二米,一說高二十六點一七米,建筑面積三百十二平方米。每層有觀景護欄,內有旋轉樓梯,扶搖而上。
塔門正中上方為我國現代著名書畫家尉天池先生題寫的云龍八景-蘇公塔影“蘇公塔”三個鎦金大字,塔門兩側的門柱上,書寫著一副意味深長、境界脫俗的對聯:“塔上拂琴風送鶴聲應翠柳,亭前騁日月移塔影并黃樓”。
步入塔內,旋梯而上,只見雪白的粉墻四周,依次鑲嵌著35幅《蘇東坡行跡圖》,每幅寬82厘米,高150厘米,為大理石雕刻。其內容分別為“蘇母教子”、“蘇公浩然”、“赤壁懷古”等,其中“彭城抗洪”、“石潭祈雨”、“醉臥石床”、“放鶴南天”、“黃樓盛會”、“白土尋炭”等十余幅,生動地描寫了蘇軾在徐州期間的辛勞和生活的場景。畫面為墨底涂金,人物栩栩如生,山水樹木襯托得當。《蘇東坡行跡圖》由徐州著名的石刻藝術家岳喜明先生,耗時近一年設計雕刻而成。
王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