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結婚一年多,一直無法懷孕,去醫院檢查后才知道自己竟是男性。”“六年級之前都被當成是女孩,六年級后聲音卻變得沙啞,長出了胡子和喉結。”“一直到了15歲卻還沒來例假,去醫院檢查才發現雖然看起來有著女性特征,但卻無陰道無子宮。”注:圖片來自新聞
“結婚一年多,一直無法懷孕,去醫院檢查后才知道自己竟是男性。”
“六年級之前都被當成是女孩,六年級后聲音卻變得沙啞,長出了胡子和喉結。”
“一直到了15歲卻還沒來例假,去醫院檢查才發現雖然看起來有著女性特征,但卻無陰道無子宮。”
注:圖片來自新聞報道
這些并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事件。
事件里的他們被稱為「雙性人」,學名叫「兩性畸形」。
據新聞報道,之所以畸形,是因為當他們還是胎兒的時候,他們的母親服用了一種號稱能夠“包生男孩”的“神藥”——轉胎丸。
其實,這種因為懷孕期間服用「轉胎丸」導致孩子成為雙性人的事件幾乎年年都有。
2001年,就有新聞曝出有孕婦在服用“轉胎藥”后,腹中男嬰流產。
2012年3月,河南駐馬店,一女子因服用“轉胎丸”生下了雙性兒。
2017年8月,江蘇連云港第一人民醫院接診一名4歲雙性兒,詢問病史后發現,孩子母親懷孕時吃過“轉胎藥”。
2019年,淮南一15歲少女被檢查出腎臟缺失,沒有子宮,終身不育,同樣是因為母親懷孕時吃過“轉胎藥”。
在漫長的人生中,雙性人除了要面對終身無法生育、生殖器畸形,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社會歧視以及性別認同混亂等問題。
為什么有這么多雙性人的案例發生,還是阻擋不住求子心切的人們服下這個轉胎丸呢?
轉胎丸真的有“轉胎”的神效嗎?
只想看結論?可直接滑到文末![靈光一閃]
吃「轉胎丸」真的能包生男孩嗎?
一切要從「雙性人」講起
「雙性人」,學名叫兩性畸形,是由于性染色體異常、性腺發育異常、內分泌激素異常等原因導致。
兩性畸形分為:真兩性畸形、男性假兩性畸形、女性假兩性畸形。
真兩性畸形指體內同時存在卵巢和睪丸兩種性腺組織,外生殖器常具有不同程度的兩性特點,大都有長度不等的陰莖體,約3/4被當作男孩撫養;在5歲前的確診率僅有20%。
假兩性畸形的患者,體內實際上只有一種性腺,或男性性腺,或女性性腺。
具有女性性腺者,其外生殖器的外觀卻是男性特征,貌似男性,實為女性。男性性腺者恰好相反。
轉胎丸的本質是雄性激素
前文新聞中提到的正是女性假兩性畸形患者,這類患者往往是因為在胚胎發育期間接觸了過多的雄激素。
雄激素過量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因為胎兒自身產生過多雄激素,比如患有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的胎兒。
另一種就是孕婦給了胎兒過多的雄激素,比如孕婦患有多囊卵巢導致雄激素增高的疾病,或者就是上文提到的孕婦在懷孕期間服用了雄激素類藥物。
民間流傳的「轉胎藥」一般有兩大類,一種是不法商販將一些來歷不明、成分不明的草藥經過一番包裝后就成了“轉胎丸”。
第二種是以雄激素藥物(如甲基睪丸素)為主要成分的“轉胎丸”。
這類「轉胎丸」正是導致孕婦流產、導致女性假兩性畸形的罪魁禍首。
不僅不能“轉胎”,還會導致流產
以雄性激素類藥物為主要成分的“轉胎丸”,不僅無法改變胎兒的性別,還會導致本為女性的胎兒生殖器發育異常,成為看似男性,但染色體是女性的兩性人。
這類雄激素不僅會傷害女胎,對男胎的危害同樣很大,很可能會造成男胎流產。
因為甲基睪丸素有抗生育的作用。
簡而言之,這種藥能切斷胚胎和母體的聯系,和藥物流產是一個道理。臨床上為了加強藥流效果,常會將甲基睪丸素和藥物流產的藥物協同使用。
實際上,不存在真正安全有效的「轉胎藥」。
孩子的性別在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
性染色體不同的組合方式決定了胎兒的性別。
女性的性染色體是XX組合,男性的性染色體是XY組合。
想靠「轉胎藥」強行更改性染色體的組合壓根兒就是不可能的。
毫無科學依據的「生男秘方」
腦洞大開的「生男秘方」
人們敢吃下成分不明、來路不明的轉胎藥,背后折射出的是極度渴望生男孩的心理。
重男輕女的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并催生出了以轉胎藥為代表的一系列五花八門的生男秘方。
常見的說辭有“多吃堿性食物,或者可以通過改變陰道酸堿性,堿性環境能提高生男孩的概率”。
另外,改變同房姿勢、制造性高潮、找準同房時間、避免高齡生育等方法,也被認為能夠提高生男孩的概率。
事實上,這些令人腦洞大開的「生男秘方」并沒有任何實質的科學依據。
市場上還有一類備孕產品鼓吹著“酸堿食物”的說辭,稱孕婦常吃強堿性食物能改變體內pH值,因而更容生出男孩。
這類產品常見的命名有“堿生寶”、“堿性鈣”等等,大多數是三無產品。
從其公布的產品成分表來看,不過是一些常見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完全就是在收割“智商稅”。
“堿性體質容易生兒子”本就是「偽科學」
在營養學中,確實存在“堿性食物”和“酸性食物”的說法。
但是,和眾人的認知不同,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并不是按照食物的pH值或者味道來區分的。
正常人血液的pH值在7.35~7.45之間,而像胃、皮膚、女性陰道等部位是偏酸性的環境。
人體各器官的酸堿程度都不一樣,不存在所謂的“酸性體質”“堿性體質”。
人體擁有精密的機制來控制身體的酸堿平衡,僅靠吃不同的食物來改變體液的酸堿度幾乎是不可能的,至于改變胎兒性別更是天方夜譚。
酸堿體質論本就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
非理性求男行為的根源:重男輕女
從生物學的角度出發,在正常情況下,人類新生兒的性別比例理應趨近于1:1。
2020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男性人口71527萬人,女性人口68478萬人,男性仍然比女性多3049萬。
得益于人口計劃的調整以及公眾對性別的認知逐步回歸理性,相比2018年,我國人口的性別比例不平衡的現象已經有了顯著改善。
雖然總人口的性別比例正在趨向合理,但農村地區“剩男”的情況依舊較為嚴重,光棍村的出現也就成了必然。
盲目服用轉胎丸、迷信五花八門的生男秘方等種種不理性的行為都是源于重男輕女的性別歧視觀念。
男多女少的社會現狀已成事實。
在國民教育水平普遍提升的當下,性別歧視、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以農村為代表的各個地區廣泛存在也是事實。
長久以來,這種陳舊的性別觀念不僅有違社會道德,更是威脅著我國人口結構的健康發展。
提升女性地位,實現人口結構的健康發展需要全社會長期的共同努力。而作為社會最基本單位的家庭,能否做到拋棄重男輕女的舊思想,建立科學理性的生育觀就顯得尤為重要。
【 這里是結論 】
參考文獻:
1.《吃了就能改變性別?真的有“轉胎丸”嗎? 》,人民網.
2.《酸堿體質論破產,讓養生偽科學退場》,新京報.
3.《你也被酸性體質忽悠了嗎?》,新華網.
4.《中青報:出生人口性別比例失衡 我們該怎么辦?》,中國青年報.
5.《我國男多女少的局面正在逐步走向平衡》,21世紀經濟報道.
李夕明